淺談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指導策略
告狀,從人際關系心理學角度上來說,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發生某種沖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時出現的,借助第三方力量來解決糾紛的一種特有的人際行為。而被家長們嬌生慣養的幼兒們則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當別人來反對他時會很不高興,當兩個幼兒發生沖突時,勢弱的那一個幼兒就要尋求幫助,而被幼兒選為尋求幫助的那個人就是教師。幼兒的告狀,是指幼兒在他們自己認為受到同伴侵犯或發現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起的一種互動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告狀是一種發生次數很頻繁的現象,它花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的人類個體,他們的告狀行為一定有許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關鍵字:幼兒;告狀;頻繁
一、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
1、概述 我們應該知道,在幼兒時期,孩子的認識水平低,生活經驗缺乏,各種心理過程,特別是認知處理過程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獨立性等還很差,依賴性較強。而且他們都是家里的寶貝,很嬌慣他們,使他們不懂的為他人著想,因而,他們對周圍所發生的事不能進行完整的、全面的評價,也不能應付和處理發生在他們身上或周圍的問題。而成人特別是幼兒教師是他們心中的權威,幼兒一旦出現問題或遭到挫折,他們的告狀行為便會頻繁出現。據一些調查資料顯示:幼兒園中每天約有60%的幼兒向老師告狀,有的每人每天告狀次數達5次之多,令老師們應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兒告狀行為的發展 幼兒的告狀的高峰期是在幼兒園中班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告狀行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那是他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老師來解決。不過在幼兒告狀的高峰期四年的時間,他們都是矛盾都會找老師來解決,這要求老師處理告狀的事要處理得當,不然會影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并會對幼兒的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在他們三年級之后就不需要了,他們就會找方法來解決問題了。 二、幼兒告狀的原因 1、分析幼兒告狀的原因 幼兒告狀的原因有很多。 (1)為了求得老師公正解決糾紛或請求保護而產生的告狀行為。這類告狀行為在幼兒的告狀行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集體活動中,幼兒之間可能出現象意見不和、爭奪玩具、互相沖撞、以強凌弱等糾紛。當這些糾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方或雙方就會告訴老師,以求得老師的公證裁決或給予保護。 (2)為了試探老師對某件事情或某一行為的態度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有的幼兒并未與誰發生沖突,而是告某人發生了某一行為。例如,告某一幼兒“爬到梯子上了”等。幼兒進行這一類告狀的目的是試探一下老師對某一行為的態度,然后作為自己是否進行同樣行為的依據。假若老師對該行為持肯定態度,那么,告狀的幼兒就會馬上做出類似的行為。 (3)為打抱不平或維護紀律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有的幼兒告狀,既不是因為自己與他人發生了糾紛,也不是為了自己的行為尋找依據,而是代人告狀或檢舉其他人的違紀行為。例如,當甲某與乙某發生糾紛時,就會有幼兒到老師那里告狀:“甲某又欺負乙某了”,或者“甲某與乙某又打起來了”。告狀時出于對甲某行為的不滿和對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師對甲某的批評和對乙某的安慰。 (4)為了逃避責任或懼怕老師批評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有的幼兒由于平時受父母的溺愛和嬌慣,從小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固執、缺乏友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擊性強、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等。他們往往是引發矛盾或沖突的直接責任者,但由于懼怕老師的批評和同伴的指責,為了逃避責任,他們會主動先找老師告狀,推卸自己的責任。 (5)由于嫉妒別人而產生的告狀行為。由于3~6歲的幼兒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進取心,喜歡爭強好勝。對幼兒的這種心理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會失去應有的積極意義,而走向消極的一面。例如,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時候,他(她)并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縮小相互之間的差距,而是通過告狀來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在這一方面,女孩表現得相對比較明顯一些。 案例: 一天的上午孩子們正在閱讀室里進行閱讀活動,他們有的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書,有的自己選了一本書獨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這時候,亮亮突然很氣憤地過來“告狀”:“老師,《小豬小豬唏哩呼嚕》是我先找出來的,可可他不讓我看。”可可也不甘示弱:“書是我先拿到的!”兩個人在老師面前爭論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我先安定了一下他們的情緒,接著,轉過臉來對可可說:“上次,你看《西游記》時,寶寶硬是不給你看,你心里感覺怎么樣啊?”可可想了想說:“沒得看書覺得很不高興。”老師趁機說:“那你不讓亮亮看書,他也一樣會很難過的呀!你們兩個想想辦法,看看怎樣才能讓兩個人都開開心心地看書?” 亮亮和可可聽了,商量了一下,決定兩個人一起看書,于是他倆就手拉手高高興興地坐到小椅子上看書去了。 這說明了亮亮是為了求得老師的公正解決糾紛,請求保護而產生的告狀行為。在集體活動中,幼兒之間經常會出現意見不和、爭奪玩具和書籍等糾紛。當這些糾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一方就會告訴老師,以求得老師的公正裁決或給予保護。在活動中通過引導亮亮反省,并換位思考,相互間要理解、寬容,讓孩子不僅要知道別人的想法,還要理解他為什么要有這種想法,讓孩子考慮一下他人的行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給孩子創設一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啟發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亮亮和杰杰聽了老師的話后,兩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書去了。 2、教師引導幼兒解決問題 日常生活中,幼兒因糾紛而產生各種告狀行為,我們老師要認真聽取孩子的告狀,全面而細致地調查孩子們爭吵控告的原因,弄清爭吵的原委。因為如果對孩子的告狀不予理睬,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會使孩子產生壓抑感。但如果我們總是一味的袒護孩子,久而久之他們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師那里,會逐漸形成遇事愛找茬,心胸狹窄等不良心態。所以教師在了解糾紛的原因后,要認真調解加以解決,對那些持強凌弱的幼兒加以批評,對被欺負者給以安慰和保護。 不管孩子告狀的原因是什么,此時教師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簡單敷衍的態度對孩子都是不禮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現出仔細傾聽的態度,除了進一步明確是非對錯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時一致,不因孩子告狀而發生改變。 三、教師對待幼兒告狀行為 1、教師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態度 求助類的告狀。一般求助類的告狀是幼兒為了尋求成人的保護。如例子中,“亮亮突然很氣憤地過來‘告狀’:老師,《小豬唏哩呼嚕》是我先找出來的,可可他硬是不讓我看。”對于這類問題老師不要直接插手,可啟發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老師通過讓孩子回憶看《西游記》的經驗,引導他利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思考問題,學習換位思考,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亮亮和可可互相商量,一起高高興興的看書去了。 詢問類的告狀。其實有的幼兒“告狀”是一種詢問式告狀,不知道怎么辦需要尋求幫助,他們希望教師對“被告”作出解釋 為自己辯解的告狀。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這類告狀都是孩子在做錯事情以后,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試圖推卸責任或者逃避懲罰。這時老師就要分清責任,該懲罰的絕不姑息。同時要讓本以為告了別人的狀自己就沒事沒的孩子認識到: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不對的。 “檢舉揭發”類告狀。如“老師,他剛才說話了”這種行為不宜鼓勵,這個時候更不能當著“告狀”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要防止幼兒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懷有嫉妒心理而亂告狀,這會使孩子的心理畸形發展。并且老師對這種告狀行為及時糾正,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2、教師要了解幼兒告狀的動機和目的,區別對待 教師應該根據幼兒不同的告狀動機來區分對待他們的方法。 (1)寬容的態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從生活中讓孩子體會到寬容的樂趣。教育孩子多看別人的長處。讓孩子學會公正、客觀地看待別人、多學習別人的長處,多發現別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處處處心積慮的別人的茬。 (2)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歡告狀,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過于自我的表現。老師要在平時生活中就讓孩子處理好自信和自我的關系。 一個從小就具有領袖氣質、充滿自信的孩子肯定不會有事沒事地把“老師,某某又怎么啦”掛在嘴邊。同時,父母也要教會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則,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壞的,就值得告狀。幼兒期的孩子愛告狀的的確不少。但他們的告狀沒有什么惡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對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事如何處理。大人最好不要隨便表態, 要搞清楚孩子告狀的目的原因,區別對待。 3、要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減少告狀行為 通過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平時多注意訓練幼兒的獨立性,對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為幼兒園的老師,妥善的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的目的在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從而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對于幼兒之間糾紛的處理,老師可組織幼兒觀察影視動畫、聽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豐富幼兒是非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進而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還可以組織幼兒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一些幼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獨立處理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幼兒告狀行為。同時還要交給幼兒一些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策略,如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謙讓,共同協商等。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總中,對幼兒園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可逐步提高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遇到幼兒主動對各種行為進行評價,反復幼兒關于是非問題評價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和評價能力,提高幼兒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的獨立性不斷增強,減少幼兒的違紀行為,各種告狀行為自然而然就減少了。 幼兒的告狀看來事小,跟幼兒的心理發展關系很大,作為幼兒啟蒙者的我們,在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時,切莫等閑視之。事實上,只要我們教育引導得當,它還能幫助我們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和心理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顯著。相信通過教師努力,孩子會得到改變的!
四、結論
我們要知道孩子思維能力、獨立能力很差,依賴性很強,很依賴大人,遇到事情就尋求大人的幫助,我們需要的就是要鍛煉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獨立解決事情,不需要大人解決,他們需要的是寬容和自信,因為孩子之間需要寬容,寬容會讓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會各讓一步,同時他們也需要自信,自信的孩子他不喜歡告狀,他們自信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鄭名.李春麗.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周長秋.談教師對幼兒“告狀”的分析評判能力(一)(M).山東教育,1999,15.26頁 [3] 楊翠美.4-7歲幼兒告狀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