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鄉土資源在農村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摘 要] 我們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財富,我園通過合理的規劃與建設,精心營造出具有濃郁生態特色的室內外環境,使園內的環境自然化、生態化、動態化,將幼兒園的環境資源作為一部真實、形象、生動的教材納入幼兒園的全部活動之中,讓孩子們真實地了解和感受幼兒園的特色。⒈充分挖掘幼兒園現有資源,構建特色主題活動。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幼兒園室內環境。⒊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滲透生態式環境教育。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探索多種活動形式。⒌積極利用家長資源,使活動取得更大成功。 [關鍵詞]鄉土資源 因地制宜 環境 主題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 《綱要》中也明確指出 :"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 這里所指的因地制宜,是指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園的農村本土資源作為幼兒生活和學習的教材。 我們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蘊含著巨大的教育財富,我園通過合理的規劃與建設,精心營造出具有濃郁生態特色的室內外環境,使園內的環境自然化、生態化、動態化,從而給予幼兒豐富的學習、生活體驗,使幼兒的學習、生活回歸自然。諸如開辟種植地,設立動物飼養角,建立各班自然角等。這樣的氛圍能給幼兒帶來快樂,并培育他們的愛心、陶冶他們的情感。并以此為突破口,將幼兒園的環境資源作為一部真實、形象、生動的教材納入幼兒園的全部活動之中,讓孩子們真實地了解和感受幼兒園的特色,十分有意義。那么,做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環境與與鄉土資源對幼兒實施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滲透生態式環境教育。 自然、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關系中,人是一個核心因子,因此開展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應以幼兒為中心,推動個體社會化,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應致力于使幼兒與自然、社會和諧并促進其心理和諧統一培養幼兒正確對待周圍環境,具備初步的環境意識,關注環境問題。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萌發幼兒熱愛、珍重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其愛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習慣。 為了讓幼兒了解自然環境對植物的影響,我利用幼兒園內的種植區讓幼兒進行探究。春天來了,我們在種植園中種些么呢。孩子們在討論之后決定種西瓜,于是我把種子發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培育小苗。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種下種子,可是一個星期后,種子仍然沒有發芽,孩子們著急地去問后勤的老爺爺,原來是室外的氣溫太低了,種子被凍死了。我問他們:“那哪里比較暖和呢?”孩子們立即想到了把種子種在盆里,放到室內,又過了一個星期,有的種子長出了小芽,可有的盆里還是空空的,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發芽的和沒發芽的花盆放在一起,幼兒發現沒發芽的盆里土特別干,是澆水太少了。在活動過后,我帶領孩子們總結經驗:“想一想,我們的西瓜種子開始為什么沒有發芽?”幼兒說“是溫度不夠。”“是水太少了。”我又說:“那溫度和水對植物和動物還是哪些影響呢?”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回家在家長的幫助下查到了大量關環境對動植物的影響的資料。并了解了當今社會人類在不斷追求利益的同時,自然資源被大量浪費,森林被砍伐,水質和空氣被污染,自然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萌發珍惜自然資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環保意識。 二、充分挖掘幼兒園現有資源,構建特色主題活動。 幼兒園課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兒的求知需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關,活動應該圍繞幼兒周圍的世界展開,這樣有利于使幼兒的原有經驗得到運用,知識得到升華。當課程內容取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當活動的主題和內容為幼兒所注意時,他們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熱情,更積極地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主要的知識來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 這時教師就要善于觀察發現,支持孩子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的探究活動得到發展。 一次,后勤的老師在種植園中種了一大片紅薯,暑假過后紅薯葉長得特別茂盛,孩子們在戶外后動時發現了,就好奇的圍著紅薯地并且問我:“老師,這是什么呀?”“我怎么沒見過,這個能吃嗎?”我見他們很感興趣就說:“你們猜一猜這是什么?”有的說:“是菜。”有的說:“是蘿卜。”于是,我讓他們到地里親手摸一摸它的秧和葉子,并找一找有什么發現,最后,有的孩子還把葉子帶回家去想家長請教。第二天,當他們知道地里種的是紅薯時即興奮又好奇,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我們開展了“好吃的紅薯”系列主題活動。 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幼兒園室內環境。 瑞吉歐將環境視為“一個可以支持社會互動、探索與學習的‘容器’”。在幼兒園活動中,環境創設就像"骨架"一樣把幼兒園涉及的各個方面和一系列活動呈現出來。 在特色主題進行的過程中,我們把幼兒的問題及活動中的照片布置在主題墻上,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照片和作品,總是情不自禁地向同伴、教師、家長介紹,與大家交流、分享他的收獲。為此我們應盡可能將所開展的每個幼兒園活動的相關教育活動都與墻飾相互呼應,把墻飾變成幼兒學習過程和經驗的總結和提升,讓每一墻飾都成為孩子學習和發展道路的一個里程碑。不僅如此,我們還把與主題相關的具有農村特色的活動材料投放在活動區中供幼兒操作。如在“好吃的紅薯”主題活動中,我把紅薯秧投放到美工區,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紅薯秧“藕斷絲連”的特性,并根據這一特性制作了“項鏈”、“手鏈”等。在紅薯成熟后,我把它投放到美工區,幼兒嘗試制作印章,并了解了陰刻、陽刻等方法。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幼兒學到了知識,發展了多種能力。 四、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探索多種活動形式。 多元智能觀認為:孩子的智力及其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每個人各具特色,只要給予適當的環境開展個性化的教育,幾乎每個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獲得相當高度的發展。孩子生活環境不同,他們的生活經驗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不能期望任何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對同一活動感興趣,應相信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基于這種認識,在一日生活中我們都充分利用本園的自然鄉土資源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努力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如幼兒園中有很多樹,有柿子樹、柳樹、楊樹……,秋天,樹上的葉子紛紛變色了,落下來了,我帶孩子們一起撿拾落葉,觀察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并把撿到的落葉制成了拼貼畫,我幫他們壓膜塑封,保存起來。 幼兒園的玉米成熟了,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我們利用這些玉米開展了“小熊運玉米”的活動,運用各種布袋、塑料袋等穿越各種障礙運玉米,培養合作精神,同時也讓幼兒感受了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豐富多彩。 在餐后的散步環節,我們引導幼兒欣賞幼兒園中自然美景,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總之在一日生活中,我們都盡可能的利用本園的鄉土資源,使幼兒的生活豐富而有意義。 五、積極利用家長資源,使活動取得更大成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園地處農村,家長以中得祖輩多是農民,對動植物及節氣的認知比較豐富,是對幼兒進行各領域教育取之不盡的資源。家長資源的合理利用,將有助于幼兒的健康和諧的成長。 如:在一次種植活動中,家長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種子,有豆角、絲瓜,還有比較少見的怪葫蘆。可是什么時候種合適呢?我讓幼兒回家向家長請教,很快他們就帶回了答案,很多家長都告訴孩子一句諺語“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就是說種植活動要在谷雨節氣前后進行,就幼兒在活動中還了解到了有關節氣的知識。可是緊接著問題又來了,豆子不發芽怎么辦?我們請來了一名幼兒的奶奶,她告訴我們,可以先用水把種子泡一下,這樣更容易發芽,在小苗長出后還可以用塑料袋把它罩起來,這樣既能防風又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小苗能長得更快更好。就這樣,在家長的參與下我們的種植活動取得了成功。 總之,我們農村園的鄉土資源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教師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霆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施細則》,同心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