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游戲(或玩具)的現代教育價值 玩具不僅僅是個玩具,它是一種文化,它的價值是由它的制作者和游戲者雙向構成的.制作者和游戲者存在合一的狀態或者分離的狀態,它們構成了游戲共同體.傳統玩具是傳統社會生活的反映,它不僅滿足了兒童游戲的需要,同時也將兒童從一個自然人納入到傳統文化之中;現代社會中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玩具的制作者成為兒童游戲強有力的控制者,技術因素與商業因素的結盟催生了現代玩具。
分析傳統游戲,樹立游戲的好處。
傳統游戲以集體游戲和戶外活動為主要載體。缺少戶外游戲會直接導致孩子身體素質的下降,傳統游戲能讓孩子在隨時隨地的娛樂中得到鍛煉。同時,由于缺少集體游戲,許多孩子性格孤僻,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自私、冷漠、缺乏愛心和合作。傳統游戲更能鍛煉孩子的群體意識,讓他們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樣適應現實規則、怎樣解決矛盾與沖突。在互動游戲中,會產生社會關系的雛形,兒童們在群體游戲中學會寬容、理解、合作、關心和溝通,這將是他們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起點。傳統游戲中的伙伴關系,能有效地健全獨生子女的人格。傳統游戲回歸,可以有效彌補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足。
列舉傳統游戲。
傳統游戲有很多,像小時候我們經常玩的就有好多。我們在生活中或許還可以見到。 比如:1拍山墻:參加者選出一人當拍山墻的人,面對墻壁站好,其余人離墻10米左右。游戲開始后,拍山墻的人拍墻,口里念“一、二、三”,其余人在他背向拍墻時迅速向前走,當“三”數完,拍山墻人迅速回頭,眾人要在他回頭時立刻停止不動,如果有人動被拍山墻人發現,就要站到一邊,退出游戲,準備做下一輪的拍山墻者。如此往復拍墻、回望,直到有人走到了拍墻人后面而未犯規者,游戲結束。如果“準備拍墻者”多于兩人,則猜拳決勝負。2 做屋;先在地上畫一類似兩個品字一個日字壘疊起來的2米長、1米寬的圖形,每人持一小瓦片。玩時,一人先“做屋”,即以小瓦片丟在最面前的“日”字中的最前一格,然后以單腿自面前向遠處格跳,每格只能落一只腳,橫向兩格的雙腳同時落下,各踩一格,有瓦片的不能落腳,只能跨跳過去。一直跳到頂端時雙腳落地,然后跳回到起步處,再把瓦片丟到第二格,照樣跳到頂格轉回來,再丟瓦片至第三第四格再跳,橫向雙格的丟瓦片順序為先左后右。一直跳到瓦片丟到“天宮”返回后,便可做一座“屋”,即隨意選上一格畫上圈圈,算是屬自己的“屋”,再跳時可雙腳同時落在“屋”中,但對方的腳不能踩進此“屋”,得跨跳過去。若在跳的過程中踩線、或跌倒、或瓦片丟出界外,都屬失敗,應退出,改由對方跳。如此循環,做“屋”最多者為勝。3編花籃:四人一組站在一起,分別面向東、南、西、北四方,后背相向,各自左腳站地,右腳向后勾起,使四只腳掌相互交叉結合成一個“井”字,使之不會分開。然后四人同時單腳跳躍,雙手拍掌打節拍,以統一跳的節奏,邊跳邊唱:“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頭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什么?叫白菜。蹲下起不來,坐下起不來,皮拉啪啦炒白菜。”堅持時間最長者為勝。4跳繩:跳繩運動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唐宋明清都有記載。唐朝稱跳繩為“透索”、宋稱“跳索”、明稱“白索”、清稱“繩飛”,民國以后才稱“跳繩”。跳繩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南宋以來,每逢佳節都跳繩,稱為“跳白索”,原屬于庭院游戲類,后發展成民間競技運動。跳繩是一種在環擺的繩索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體育游戲。清人潘榮陸《帝京歲時紀勝》記錄清代北京元宵節民間娛樂活動時,稱跳繩為“跳白索”。《松風閣詩抄》有詩記載:“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這種加伴唱的跳繩游戲,娛樂性很強。跳繩有單腳跳、單腳換跳、雙腳并跳、雙腳空中前后與左右分跳等多種方法。跳時,擺繩與踏躍動作要合拍,可一搖一跳,也可一搖兩跳乃至一搖三跳。搖繩的方向可前可后。用長繩可兩人同時搖動、集體輪流跳或同時跳。跳躍時還可按不同情況編排各種動作花樣,也可用節奏與旋律適宜的歌謠伴唱。除花樣跳繩外,也可按一定距離,邊搖繩邊跑向終點,比賽速度。5斗雞:又稱頂牛、撞拐。玩法:斗雞者,拐起自己的一腿,雙手抱腳,膝頭為角,相互頂斗。兩人單斗,也可多人群斗。斗倒對方或所抱腿腳落地為輸,不可用手去推對方,最后不敗者為將軍。斗雞是一種鍛煉身體平穩及耐力的活動。熱鬧激烈,過去很受青少年喜愛。6翻花繩:也叫“翻馬槽”。玩法:繩兒是一根三尺長短的繩線,兩端綰結成圈。為兩人游戲,多是女孩子們玩。一人把線圈拉套在兩手上,用手指穿拉出一個花樣,對方綰趕到自己手上,形成一種新的圖案,對方再趕綰,自然又成一種形式,如此反復綰趕。有上翻,有下翻和左右翻。綰趕有樣式走向,而且講究先后順序,章法規矩。心靈手巧者能綰趕出簸箕,篩子、斗、花面旗、長條旗、斜面、方塊、雨傘等花樣。7揀石子(揀沙包)玩法:揀石子游戲,又稱“抓石子兒”。多是女孩玩耍,通常在二三人至數人間進行,用五個石子戲耍。開始前先確定順序,然后每個人依次完成所規定的九種耍石程序,最后以最先完成“上樓兒”的為勝。若一個回合完不成可繼續玩幾個回合,直至決出勝負。揀石子方法是:把五個石子同時撒到地上,看石子圖形任意拾起一子,做為拋子。擲時將一子拋到空中,用拋石子的手在地上抓其它石子。抓石子兒的九道程序中,一至五按數目稱之。抓一,每次抓一子,四次抓完。抓二,每次抓二子,兩次抓完。抓三配四,第一次抓起三子,第二次把手中三子放在地下一子處,然后全部抓起。抓五,拋起一子,四子于地上,然后一次抓上。背六,拋起五子,用手背按住,能接住幾子算幾子;再用手背拋起,用手心全部接住。七挖,同背六一樣,只是手背拋起子要反挖在手心。八把蛋,拋起一子撒四子于地,先拾起一子,放于手心,然后上拋一子,在拾地上一子的同時把手中一子放到地上,不能碰觸其他子。地上三子把完后,拋起一子,把手中一子放于地(也不能碰撞其它子),最后拋起一子,把地上子一次抓起。九跳樓,拋起一子,放回子于地上,第一次跳抓最遠兩子,第二次抓中間兩子。十上樓,拋起一子,放回地上,然后連拋三次子,把地下另一子放在三子上(上樓),8最后全部拉“大鋸”玩法:兩人對坐,雙腳自然盤曲,雙手對握,隨兒歌節奏做拉鋸似的前俯后仰動作。兒歌內容因地而異。例如:“拉呀拉呀,拉大鋸呀,姥姥門前唱大戲呀……”抓起。就這樣抓一、抓二、抓三配四、抓五、背六、挖七、把蛋、跳樓、上樓,全部完成為一次,背幾個,挖幾個,就算幾個,可繼續二次,三次……最后依總背、挖的數字定勝負。 傳統教育對現在教育的價值。 傳統游戲是指從傳統社會與文化發展過程中傳遞下來,形式和功能變化較小的玩具。它是相對于現代游戲而言的,兩者并非存在著嚴格的界限。不可否認,以電子游戲為代表的現代兒童游戲的出現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同時這些游戲的不足,以及對兒童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也日益暴露出來.如何為兒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游戲,讓兒童在良好的游戲環境中健康成長成為家長與老師迫切關注的話題。幼兒時期.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學習方式是對玩具的玩耍和操作,通過對玩具的操作從中得到生活的啟發。幼兒往往對玩具愛不釋手,一個不起眼的小盒、小罐等生活物品也同樣能使幼兒從中找到樂趣,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興趣。因此傳統游戲對于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發展幼兒動手、思維、想象等多方面能力都是一個有利的途徑。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