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381
讓孩子“畫”中有“話”———淺談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問題的提出 陳鶴琴先生曾經提出“活教育”的觀點,他提倡前進、主動的、活潑生氣的教育,著重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這為今天我們進行美術創新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繼承傳統美術教育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幼兒美術教育的新理念,使每個幼兒都能創造作畫,自圓其說,讓孩子“畫”中有“話”應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在一次美術活動中兩位幼兒的作品(第三幅為范例)。
第2位幼兒作品解說:我想在降落傘上過生日,中間一個就是我,戴著皇冠,旁邊是我的好朋友,我要讓很多人知道我的生日! 第一幅作品基本形體正確、色彩鮮艷、人物之間大小、比例處理到位,而第二幅作品,畫面一般,顏色不夠亮麗,人物也很普通。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第一幅作品明顯勝過第二幅,然而當我出示美術活動中我所采用的繪畫時(第三幅),老師們頓時有了很深的感悟 ,在承認第一位小朋友有較好的繪畫基礎的同時,更多的是贊賞第二位小朋友的獨特想像、創新能力以及不同尋常的思維能力。 今天,我們追求的就是這種對自己的作品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支持幼兒在美術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讓每位幼兒都能夠像第二位幼兒一樣“畫”中有“話”,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幼兒的美術創新意識。創新的重要性 “創新”并非等同于“創造”,而為什么要用“新”字來代替“造”呢?因為無論創造性的研究和定義有多么的廣泛,歸根結底創造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一個“新”字。 就如心理學家斯密士所講的“積累過去的經驗,篩選這些經驗,聯結成新的模式,新的觀念或新的結果”這是他對幼兒階段創新特點所下的定義。從中,他就提到了三個“新”字,即“新的模式”、“新的觀念”和“新的結果”,可見,創造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就在于“新”。 回顧剛才第二位幼兒的繪畫作品,明顯的體現了“新”,首先他結合以往的經驗建立一個新的作畫模式,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觀念(幼兒的自我表達),最后擁有一幅全新的作品,而不是另一位幼兒完全照搬了老師的畫,毫無新意所在。 曾經我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非常經典的科學案例,案例中老師問幼兒“雪融化了是什么?”,也許在我們的答案中都應該是“水”,但是案例里的幼兒回答卻使我們有了另一番認識。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