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640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學前幼兒的“抗挫”能力[摘 要] 挫折教育既是新形勢的需要,也是社會的一種需要。本文總結了如何向幼兒實施挫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只要我們在正確的觀念的指導下,運用恰當、合理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詞] 幼兒,挫折教育, 自信心的培養,耐挫教育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家長的氧氣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怕孩子受傷害,什么事情都是取而代之,連孩子處理問題能力的權利都給剝奪了。因此,許多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會很好的解決問題,不會很好的自我調節;而另一種,家長的賞識教育讓孩子沒有承受挫折的機會,更沒有承受挫折的思想準備。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家長還是依舊這樣,孩子也不會很好的自我調節,當遇到的問題時,往往孩子解決方法也只有哭或是發脾氣了,他知道這樣家長就會來幫助他,這樣做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當然賞識、激勵教育是很好的,但是一味的夸大孩子的優點忽略了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孩子承受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會變得極差。和小朋友相處遇到困難問題時還會出現偏激的舉動,他不知道怎樣能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因此,孩子在小班的時候,賞識、激勵的教育可以偏多,但是到了中班和大班孩子就要接受適當的挫折教育,這是很必要的。只有這樣,孩子在慢慢承受挫折的過程中,才可以懂得如何面對挫折、失敗、困難,從而很好的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漸漸學會自我調節,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們才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挑戰困難擁有一種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因此,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潑、開朗、自信、進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從而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對于他們將來的適應社會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自我調節能力不是長大后突然學會的,而是人生在經歷種種困難、危險、挫折、失敗的進程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在幼兒階段,我們應該有意識的通過引導教育使幼兒逐漸學會在遇到困難失敗時怎樣有效的自我調節。 一、幼兒挫折教育的含義 所謂幼兒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些情境條件提出某些難題,讓幼兒獨自去面對,讓其經受磨煉,擺脫困境,超越障礙,啟發和促進幼兒動腦、動手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于嘗試、勇于克服困難、敢于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幼兒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他們的挫折承受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成長過程中的挑戰。 二、幫助幼兒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可以說,挫折伴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家長、老師應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讓孩子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學習中的困難,積極地克服困難,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生活中這樣的教育機會是很多的。 (一)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對待挫折 當幼兒面臨困難時,我們首先要讓幼兒直觀地的了解事物的發展過程,逐步從反復的體驗中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于問題的解決。幼兒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由于得到了不斷強化,他們的心理過程就會逐步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產生一種穩定的、積極向上心態。幼兒在接觸外界事物和學習知識時,的確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如果這種幫助變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一旦受到挫折而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會產生畏懼依賴的情緒,造成學習障礙。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