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560
關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其解決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存在攻擊性的行為的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導致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他人痛楚的行為。幼兒年齡越小,攻擊性行為表現得越明顯,男孩子存在這種行為的居多。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攻擊行為不足為奇,但如果這種行為持續不斷,既會影響幼兒當前的生活、學習及人際關系,對其個體的健康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更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研究表明,幼小時期的攻擊性行為會延續至成年,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等。【關健詞】:攻擊性 自我控制 游戲心理輔導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攻擊行為不足為奇,但如果這種行為持續不斷,既會影響幼兒當前的生活、學習及人際關系,對其個體的健康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更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如: 案例[一] 在課堂上,有一個小孩看到別的小朋友們在玩新玩具,他不和別人商量,也不想和人家共同分享,而是想“獨占”,二話沒說就動手去搶,像一個“小霸王”似的。有一天,他自己很不開心,就看別人也不順眼——看見別的小朋友們玩積木很開心,他就走過去把積木搭成的房子全都推倒,于是那些小朋友哇哇大哭起來。 案例[二] 小班有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家長送到學校走后,就哭著要去找媽媽。帶班的老師把他抱起來,想哄哄他,可他突然拍了老師的臉 案例[三] “老師,陽陽又咬人了!”隨著孩子們的叫聲,我發現越越小朋友捂著臉哭,坐在一旁的陽陽一臉的無辜。我趕緊走過去,陽陽著急地解釋著:“我喜歡她!”我對他說:“喜歡別人也不能咬人啊,別人喜歡你,可是沒有碰你,咬人是不對的!”他不再吭聲了,顯得很無奈…… 上述的一些現象,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所謂“攻擊性行為”,顧名思義,就是常常對別人采取攻擊行為。它表現為幼兒遇到什么享受性的事情總愛搶先,有時也搶別人東西;有時愛打人等。幼兒攻擊性行為,不是一下子便形成的,是受諸多因素影響所致的,相對來說男孩子存在這種行為居多。有關研究表明,幼小時期的攻擊性行為會延續至成年,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等。那么幼兒攻擊性行為是怎樣形成的?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形成原因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良影響所導致的。 1、幼兒家庭教育不當。例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小孩走路時碰到墻角,家長就踢踢墻說:“墻墻不好,讓寶寶碰疼了,打它!迸龅阶雷樱议L就打打桌子說:“桌子不好,碰倒我家寶寶了!焙⒆映霈F一些磕磕碰碰,家長總是怪別的東西或別人不好。家長采用這種打打桌子、踩踩門坎的辦法,他就不哭了,因為他的注意力被轉移了,心里也平衡了。這種辦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很管用,可是這樣下去,時間長了就會使孩子的認識形成一個誤區: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沒有孩子自己一點不好的。于是,幼兒就從小養成了責怪別人、攻擊別人的習慣。孩子在家里由于家長的原因總怪別人,所以到了幼兒園,孩子之間有了糾紛總怪罪別人,攻擊性就這樣形成了。 2、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主要還是家庭環境,有的家庭對獨生子女關愛過度,缺乏必要的要求,導致孩子養成霸道的習性。孩子在家里什么好東西都是他一個人的,容不得別人分享;孩子要什么,大人就得給他什么;所以到了幼兒園,他就會跟人家搶東西,不會講道理。另外有一種壞習慣,也是受大人的影響所致,就是總看著別人的東西好,總愛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在大人的影響下,結果給孩子造成了不良行為。本來小孩看著別人家的東西,感到新鮮、覺得好,這是孩子的年齡特點。比如,有很多小孩,在家里不好好吃飯,一到鄰居家他卻吃得很香;其實鄰居家的飯還沒有自己家的好,只是換個地方,他就好好吃了,他就是喜歡新鮮感。久而久之,看到別人的東西好,總想要,別人不肯給他就會是強要,于是就變成攻擊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