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503
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調查研究[摘 要]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般是指幼兒較頻繁、較嚴重地指向他人或物體的身體或言語的攻擊表現。理論背景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如果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么,這種孩子長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兒的可塑性是很強的,盡早干預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與矯治,以減少幼兒間的傷害,促使他們更健康地發展。指導有攻擊性行為幼兒的家長掌握一些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認識和對待孩子,采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關鍵詞]攻擊性 調查 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兒童攻擊性行為正呈日益嚴重的勢態,不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國,在整個西方國家如此,中國也受到這個嚴重困擾。在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研究中,對攻擊行為的研究乃是證明社會認知具有內隱性的突破口,因此,對兒童攻擊行為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極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患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他們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也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常常挑釁同伴,無故對同伴動手動腳,或突如其來地推撞、咬傷、抓傷同伴。如推倒同伴剛搭好的積木,或踩壞同伴的手工作品等等。有的孩子從小“唯我獨尊”,不愿意與別人分享,于是常發生爭玩具、搶座位等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認為,性器期(3-7歲)兒童出于無意識的好奇會造成以后許多的行為問題,特別是攻擊性行為,因而這一階段的人格發展是否正常,對未來健康人格至關重要。 例如,在一個班里,常有那么幾個幼兒,不是今天推了這個,就是昨天打了那個,整個班級不得安寧,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但會對他人或集體造成危害,對其個體的健康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其同伴關系一般較差。大多數同齡孩子會對其避而遠之,一般會說:“我不跟××玩,因為他老是打人”“他總欺負小朋友,把人家弄哭,我不喜歡他”。在幼兒園,由于一些攻擊性行為較強的幼兒的影響,常常導致受其欺負的小朋友產生心理恐懼,甚至不愿上幼兒園,使得老師和家長工作處于被動地位。而且,由于攻擊性幼兒惹事生非,影響正常的生活和教學秩序,使得老師需花很多時間來解決因此產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師對這樣的孩子也感到頭疼。攻擊性行為延續至青年和成年,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更要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如果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及時加以干預、矯治,那么,這種孩子長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據資料表明,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兒童期就被認定為有攻擊性行為。幼兒的可塑性是很強的,我們幼教工作者更應加強這方面的認識,盡早干預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與矯治,以減少幼兒間的傷害,促使他們更健康地發展。 二、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調查我們采取家訪、問卷測試、觀察記錄等方法,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進行觀察分析,對其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等,了解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如家庭環境、教育等)、性質、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