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6277
小學生合作學習實踐研究摘 要: 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式學習,通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合作學習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關鍵詞: 合作學習 , 實踐 , 研究 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實踐,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突破與超越,是新課程的教學觀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倡導和支持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一、合作學習實踐研究目標 1、改變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改變學生單一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和態度。 3、著重探索提高合作學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和師生合作學習)效益的方法和途徑。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 (一) 把握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與傳統教學相比,合作學習并非只是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而更多地涉及新概念的根本轉變,僅把合作學習看成徒有其形式的教學方法、簡單的分組、自然的合作并不能使學生相互協作,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小組活動,不能保證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美國約翰遜兄弟研究發現,有效的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有5個: 1、積極互賴在合作學習的情景中指的是學生們要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學生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具體的策略是建立積極的目標互賴、獎勵互賴、角色互賴、資料互賴。 2、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是指學生相互鼓勵和支持彼此為取得良好成績、完成任務、得到結論等而付出的努力。在課堂上通常表現為:個體相互提供足夠和有效的幫助;交流所需的信息和材料;提供反饋信息;對彼此的結論進行質疑,等等。為使互動富有成效,專家建議,小組規模不能太大,3-4人為宜。 3、個體責任指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同時掌握所分配的任務。個人任務的明確有利于避免不勞而獲的學生的“搭車”行為。同時也是對差生的鼓勵,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感到自身對于集體的價值。 4、人際和小組技能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僅把一些對社交技能一無所知的學生安置在一個學習小組,這不能確保其有效性。自然合作中,組內沖突不斷,造成小組學習的內耗,這主要由于學生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些社交技能,使他們彼此認可,相互信任,準確交流,實現高質量的合作。 5、小組自評是指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這種自評能夠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學習;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學生在元認知水平上,同樣也在認知水平上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的成功提供手段。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