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251
淺談教師面對攻擊性行為幼兒的教育策略[摘要]幼兒時期,攻擊性行為是反社會行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種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受到生理、家庭、環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要了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必須先從它的形成因素方面來研究,只有知道其產生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了解成因的同時通過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轉變家庭教育中觀念的偏差,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策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關鍵詞]幼兒 攻擊性 教育策略 一、攻擊性行為的概念 攻擊性行為是指基于敵意、憎恨及不滿等情緒,對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標所采取的破壞性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反社會行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種行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特點 在幼兒園中教師經常看到的幼兒攻擊性行為,通常都是孩子們為了爭搶玩具,或者在活動中爭搶角色、搶朋友等等。大多數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還有一些孩子不為任何目的,沒有原因而去攻擊其他孩子。針對這兩種常見的攻擊性行為,我總結了一些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特點: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他們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會很好的處理同伴間的關系,他們在遇到自己目的無法達到時,主要的采取是模仿大人或是電視里的一些處事方法進行效仿,對他人進行攻擊我覺得這種攻擊是一種模仿攻擊。 另一種無緣由的、無目的的攻擊,這類幼兒在平時活動中會不時的攻擊其他孩子,教師經過教育,但效果不大,這類孩子已經形成了攻擊別人的習慣,所以是一種習慣攻擊。 3、這兩種攻擊性行為的方式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隨年齡的增長,兒童具有了推測對方行為的意向和動機,因此工具性攻擊方式逐漸轉變為更多使用以人為中心的敵意性攻擊。在觀察3——6歲的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中,我發現小班的孩子(3-4歲)在攻擊別人時多以動手打、推、搶、這些最本能,最直接的方式來攻擊;中、大班孩子(5--6歲)隨著他們生活知識經驗的豐富,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在攻擊別人時會用到工具、語言(報告老師)等形式來攻擊。 4.攻擊性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點是根據我園攻擊性幼兒各年齡段所占人數比率所得結論,的確越小的孩子越會攻擊別人,大一點的孩子因為從積累生活經驗中學到了一些無損于同伴關系等方式來解決沖突的辦法,再加上父母與教師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教育,不再容忍他們發生攻擊性行為,因此,稍大一些的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生頻率有所降低。 5.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存在性別差異。在觀察中發現男孩子之間的矛盾攻擊比女孩之間的攻擊性多的多,男孩不僅易挑起事端,而且也已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三、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幼兒的攻擊行為受生理的、心理的、家庭的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一)生理因素 指幼兒的生理特征比如外貌、性格、體質、氣質等等,有很多愛湊熱鬧、愛發急的幼兒,較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 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當一個人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時,一旦受到阻礙,就會產生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在行為上就表現為對人對物產生攻擊性行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