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056
淺談區域活動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摘要: 每一位兒童都有其先天的遺傳和生物基礎,兒童個體的發展會受到其生物因素的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制約著兒童發展的可塑性。兒童又是一個社會的個體,從自然人發展到社會人的過程就是其社會性特征逐步顯現成長、成熟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兒童的社會性潛能,使其與其它心理特征或行為方式相輔相成、和諧發展。 在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層出不窮的時候,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它力圖使幼兒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幼兒多方面的主體實踐活動基礎上,打破以往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教師教,幼兒學”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隨著近年來教育的改革,要求我們自己也要苦心研究、調查、實踐,建構積極、正確的教育理念。 一、社會性的界定 社會性是指由人的社會存在所獲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會規范的典型行為方式。它所揭示的是兒童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典型的行為方式。例如:能夠愉快的與他人分享、合作;對他人的權利或做法給予適當的評價;能從較遠的目標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斷;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處理問題,不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二、區域游戲中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兒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區域游戲中幼兒的反應往往是非常直接與坦率的,在同伴合作游戲時,不同的孩子帶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他們在共同的游戲活動中也會做出各不相同的具體表現,即使面對同樣的玩具,也會玩出不一樣的花樣。由此可見同伴交往可為幼兒提供分享知識經驗、互相模仿、學習的重要機會。 三、區域活動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的社會性特征總是在與一定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發展的。區域活動就如一個小小的社會形式,營造了寬松、自然的活動氛圍。其中,幼兒在與環境、教師、同伴的交往中,獲得一些社會性的認知,形成典型的行為方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區域活動這一活動形式,引導幼兒主動發展,發展幼兒健康的社會認知系統,從而使得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得以良性循環,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關注與重視。 區域活動的開展必須以一定的環境創設作為依托,幼兒在一定的環境影響下產生興趣、靈感,進而獲得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在環境的創設、條件的提供方面占了相當大的角色,容易忽略幼兒參與的作用。創設的環境最終還是作用于幼兒,幼兒從懵懂無知的自然人發展到有一定想法、見解、判斷能力的社會人的成長過程,也離不開環境因素的陶冶與滲透。沒有興趣的學習、被動的參與顯然是沒有實效和毫無意義可言的。 (一)環境創設激發幼兒社會性發展 眾多研究表明,幼兒園的物理環境和空間使用狀況對幼兒行為會有較大的影響。其中包括擁擠狀況、活動空間的分隔和設備安排、戶外活動場地和活動器械等等。活動材料的數量、種類、類型和陳放的方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區域環境作為幼兒活動的“小天地”,作為一個小團體的“小社會”, 要適合幼兒年齡的特點,其次應充分聽取幼兒的意見,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其社會性認知會獲得不斷的提高。例如:在進行“交通工具”為主題的區域環境設置時,環境布置當然要體現有關交通工具的知識,環境的創設完全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來完成。幼兒可以走到街頭,認識交通信號燈、觀察車輛的通行,同時認識汽車的種類,自己向有關人員咨詢交通方面的知識,或與家長交流,還能從中發現路段車流量的問題等。最后,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作用于環境的創設。其實,幼兒在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參與的過程、關注社會的過程。與此同時,幼兒的社會認知系統也得到了豐富與提升。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與自己所創設、所熟識的環境的相互作用。一般通過游戲、講述或繪畫等形式表現自己的社會認知,從而使社會性得到發展。 (二)活動過程引導幼兒社會性發展 任何一種個性特征、心理品質或行為方式的最終獲得都必須通過自身的實踐。區域活動以一種“小的社會形式”與幼兒相互作用,幼兒在與環境、教師、同伴不斷的社會化交往中獲得發展。 區域活動創設了一份相對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活動,提供給幼兒更多的交往、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幼兒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對自己的社會認知系統不斷同化、順應、達到平衡的過程。還是以“交通工具”的主題活動為例。幼兒在美工區依照標志圖制作標志,發現了自己不熟悉的標志,即先前在自己的社會認知過程中未呈現于大腦映象的標志,使幼兒的認知平衡出現了不平衡。幼兒產生了認知的欲望,他可能會與周圍的幼兒商量,如果討論的結果不能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就更增加了幼兒認知的興趣,向老師求教。經過同化或順應的過程而達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認知。然后,他會驕傲的講給其他幼兒或者從生活中尋找這類標志,這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參與活動。當然,需要教師適當的新鮮刺激和適時的激發與鼓勵。 分享與合作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很多的情況下,某個活動的過程是由幾個幼兒合作完成的,然后共同分享活動的成果。分享一般是以分工的形式體現的。在進行“交通工具”的主題活動中,美工區制作標志的幼兒與建構區拼插交通工具的幼兒共同建構一所交通指揮場所,并由餐廳的幼兒進行后勤服務,科學區幼兒負責結算,幼兒在活動中很自然、和諧的形成一個互動系統。大家開始的幾個目標都是為總目標服務的,設置了一個社會的場景,幼兒在其中協作分工、交流協商的社會化參與過程。最后分享活動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 攻擊性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攻擊性幼兒在幼兒群體中占有很少的比例,其引發攻擊的原因也是各異的。一般是因意見不協調的認知沖突而引發的行為沖突,在攻擊性強的幼兒身上表現為攻擊性行為,這是一種行為的沖突,是一種不良的社會性傾向。在區域活動中是比較常見的,幼兒因為使用材料協調上的爭執或活動角色分配上的不一致而引發幼兒間沖突的發生,沖突發生之后的協調過程或避免沖突的發生,都是發展幼兒良好社會性的一個關鍵時機。幼兒解決沖突、達到協調,是一個不斷克服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在此之中,幼兒學會了尊重、欣賞他人,學會了寬容。沖突的解決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合作與分享的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