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7483
論幼兒教師提問類型與幼兒的相互作用
【摘要】提問,是引發幼兒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幼兒思考發展的有效途徑。提問所涉及到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要點,是組織教學的開端,是教學進程中轉換的“關節”,是幼兒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重要的“激活”因素。讓我們不斷加強對不同教學情境中提問行為的監控和反思,優化提問行為,更好地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更有效地把握主體性教育,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和良好的課堂互動,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備問題”,即圍繞教學目標預設一些有效的問題和提問模式,使問題措詞正確、目標合宜。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和幼兒兩頭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要提問的問題事實上,教師在提問時持積極的態度對孩子的思維能起促進作用,孩子能從教師愉悅的態度中,得到鼓勵和鼓舞,從而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自信心。【關鍵詞】幼兒教師 提問類型 幼兒教育 相互作用 教師提問是一種普遍存在且發生頻率很高的教學行為,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觀察可分解的技能組成。提問,是引發幼兒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幼兒思考發展的有效途徑。提問所涉及到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要點,是組織教學的開端,是教學進程中轉換的“關節”,是幼兒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重要的“激活”因素。提問是支持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有效工具,提問的本質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提問可以促進語言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如推測、分析、驗證、推理。然而研究者也發現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對當前幼兒語言教學中的現狀進行了簡單的梳理,針對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盲點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以期對語言教學有一定指導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學的本質就是交流,教師和幼兒、幼兒和幼兒之間的交流,而提問是構成教學活動語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問的有效性,提問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一、幼兒園活動中提問的現狀 然而,與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相關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對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關注較少,對幼兒園教師在科學區角活動中的提問技術的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及。 幼兒園提問的現狀,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教師尚未轉變角色,沒有做幼兒學習的支持者、觀察者,還是以權威者自居,鼓勵不足,批評有余,激發不起幼兒探詢的愿望,壓制幼兒質疑的沖動;又如,一些幼兒頭腦中有疑惑、有問題,又不知如何表達,常常詞不達意;而對于幼兒提出的各種各樣問題,教師又很難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價值的閃光點隨機點撥……久而久之,教育過程不再存疑,幼兒認知動機逐漸喪失,使幼兒的學習過程僅僅成為一種外界強加的活動。這樣不僅造成了教育效益的低下,而且養成了幼兒被動、服從、趨同的習慣。 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也存在諸多問題:(1)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課堂教學的必備手段,而不知道為什么提問,直接表現為老師不會提問。(2)教師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老師拋出問題之后,孩子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老師沒有針對本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當前課堂情境進行靈活調整,與其說是激發思維,不如說是打發時間,按部就搬的上課。(3)教師所提問題缺乏層次性,表現為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問較難問題之前缺乏簡單問題的鋪墊,沒有一個從易到難,循循漸進的過程。(4)教師提問方式的不恰當,大量的封閉性問題是幼兒教師習慣的提問方式,直接表現為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為完成教學設計而提問,這樣對不對、好不好,這種為提問而提問的現象尤為普遍。或表現為所提問題為假問題如今天高興不高興的問題。(5)教師過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老師“迫不及待”的想從孩子口中得出標準答案,向標準答案上引導,另一方面只針對部分能力發展好的孩子進行提問,幼兒應答機會分布不均勻,能力強的孩子一節課被提問10來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沒有。新《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是一切研究的出發點,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也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幼兒是通過問題進行學習的,有了問題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有問題不一定有創造,但是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讓幼兒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產生問題,進而在老師的支持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我們幼兒園工作者的面臨的一個重任。 二、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按提問的形式分類及優化設計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這就像再好吃的東西如果吃多了也會覺得不好吃一樣。語言教學提問的形式在原則上是師問生答,從而控制一節課的節奏。 (一)設問型。就是精心設計問題提問幼兒,它的特點是將問題提出后,并不要求幼兒作答,而是自問自答,它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造成幼兒的懸念感。設問還常用于引入新課,其作用是設置懸念,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求知欲。這種設問,往往把一節課的重點設計,與幼兒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幼兒有強烈愿望的問題聯系起來。根據內容的需要,設問可以采取連用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大班語言散文欣賞《春雨的色彩》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有沒有顏色?請小朋友帶著問題聽配音朗誦。 這個設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了幼兒的傾聽習慣;啟發了幼兒的思考,使幼兒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二)追問型。就是把所傳授的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一環扣一環系統地提問幼兒。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與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創設熱烈氣氛,訓練幼兒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幼兒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文本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童話故事《拔蘿卜》文本時,為了檢查幼兒聽讀文本的效果,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誰與誰一起拔蘿卜?他們為什么要拔蘿卜?他們是怎樣拔蘿卜的?蘿卜拔出來了嗎?這一結果﹙這個故事﹚你發現活懂得了什么? 正因為教師的窮追不舍,幫助幼兒正確理解了文本的內容和價值取向,使這節語言教學活動精彩而有節奏。 (三)疑問型。是由教師設置疑點,提出問題,使幼兒覺得難解,于是去認真推敲問題,提出觀點引用事例,組織答案。由于教學過程受諸因素制約,幼兒的學習會留下疑點。每一節語言活動留一點時間讓幼兒及時把問題提出來,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釋疑,能使所傳授的知識更為完善。回答疑問,要造成一種親切和諧的活動氛圍,使幼兒有疑敢問,把疑難分散解決。 三、幼兒園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 1、精心設計提問——緊扣目標重點教師的有效問題的提出必須是切人目標重點的,依據幼兒的發展規律、依據課程目標和內容、依據教育的原則的。要組織好一次活動,隨便提幾個問題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圍繞活動的目標,緊扣活動中的重點與難點,善于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在實際操作中,還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把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易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