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012
論幼兒“愛心”與同情心培養【摘要】“愛心”與同情心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品德因素,是他們成人后進行社會交往的一種基本感情。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正確的方法和態度,有助于培養孩子終生愛心和同情心的。本文重點闡述了如何培養幼兒的愛心和同情心,并提出了相應建議。【關鍵詞】幼兒 愛心 同情心 培養引言: 2011年10月30日,在瀏陽市委宣傳部組織的“讓生命充滿愛”的演講,鄒越在瀏陽一中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掌聲響起100多次,學生、老師、家長個個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愛,愛祖國,愛父母,愛自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的感情。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同情心是素質教育中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要讓孩子從小 用童心通向童心,用愛心培育愛心,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這也正是人類得以和諧發展的 保障。一、初步培養幼兒的“愛心”與同情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是十分 重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為此,我們就積極地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幼兒的“愛心” 與同情心的培養工作。1、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首先讓他們學會感恩。因此,我們指導家長首先讓孩子 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打招呼。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要尊重家人,知道長幼之分,用禮 貌的語言打招呼。2、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記在心里,發自內心的說謝謝。因此,我們指導家長在家 或其他地方,當孩子接受到禮物或幫助時及時提醒孩子說謝謝,使“感謝”成為孩子的一種 習慣。3、我們指導家長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互助的關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 力后,不要再給孩子包辦代替。你幫我穿衣服,我幫你拿拖鞋,你幫我盛飯,我幫你拿筷子。 這樣讓孩子在一種“互相關愛”的環境中成長 二、增強幼兒的“愛心”與同情心 1、 端正教養態度,防止溺愛溺愛是一種無原則的教養態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味的滿足,一味的遷就,百依百順。研究者曾將上海的父母與日本父母教養方式作比較,他們發現上海父母強調父母要愛孩子,關心孩子;日本父母則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為好父母的首要條件。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也離不開愛。但是,如果這種愛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給予的,就將演變為溺愛。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把在最愛吃的菜都搶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還是堅決制止呢?這就是一個教養態度的問題。 2、從日常生活入手進行隨機教育 “同情心”作為幼兒良好的社會性,人格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培養幼兒的同情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專門教育活動和隨機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隨機教育不是“捎帶教育”,只要運用得當,同樣可以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從而使幼兒一時的、個別的、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化的品質。 (1)確立界限 讓孩子認識一定的行為界限,使之學會在界限內活動。給孩子制定的規矩,孩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違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每天應該分擔的家務勞動,決不容他找任何借口。對于孩子的自私、任性行為,父母一定要堅決制止。 (2)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就意味著讓孩子自主,父母不要多嘴多舌,管的太多,不要任何事情都包辦代替,使孩子學會自立。孩子能自己解決的事,父母不要插手;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出謀劃策,鼓勵孩子要敢于面對,自己解決。 3、家長為孩子做出“愛心”榜樣 由于家長和幼兒之間具有比較密切的情感聯系,家長又是幼兒認同、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他們的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養孩子同情心、愛心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然而,當今卻有大多數的家長非常忽視這方面的教育,每到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到處奔波學習藝術技能,這反映了家長過渡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視了培養孩子對人的良好的情感、態度的行為。為了能讓家長從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轉變為重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上,我們首先從轉變家長的觀念入手,引起家長對同情心、愛心培養的高度重視。通過聽取講座和相互討論,家長們認識到,只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開發是不行的,還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社會性素質教育,使他們從小善良富愛心,對人關心、體貼。其次引導家長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不僅言傳,還要適時適地的進行“身教”。家長對周圍人的同情至愛,隨時隨地都會記在孩子的心里,天長日久,這種無聲的教育就會逐漸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孩子慢慢形成關愛他人的品質。再次引導家長注意時時不忘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有意識地讓孩子關心爺爺、奶奶,力所能及地幫他們拿些東西;看見別的小朋友摔倒了應主動去扶并給予安慰;在父母下班回家時,能主動幫著拿包、遞鞋子。通過這些小事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激發幼兒的“愛心”行為。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但是很多家長由于和孩子缺少溝通,所以孩子并不理解家長的這些所作所為,孩子并沒有意識到這是愛的表現,也沒有意識到要愛父母。家長應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和孩子一起回憶一些生活片段,讓孩子說一說爸爸媽媽愛你的表現。通過溝通,讓孩子了解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多么周全,從而萌生感激之情。這時父母可以提個小要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三、培養愛心和同情心1、聯系生活實際,向幼兒講淺顯易懂的道理 幼兒年齡尚小,辨別是非的能力差,還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因此,要培養幼兒的同情心,首先要使他們明白什么是同情心。我采取講傳統美德故事的辦法進行。如司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黃香愛父母,冬天甩身體為父母暖被窩;孑L融讓梨等故事。我還教幼兒學背新編《三字經》“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能讓梨,小孔融,手足誼,記心中……”使幼兒在日積月累的聽故事和背誦當中,逐漸懂得什么是同情心,懂得謙讓,孝敬父母,幫助他人。 2、抓住時機,教育幼兒學會關愛。生活中有許多瑣碎的小事,看來是微不足道,其實則不然,往往這些小事會對孩子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幼兒園是一個大家庭,家庭成員應該互助互愛,孩子們一起游戲、一起學習,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教學中我們應學會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從一點一滴做起,耐心地、不失時機地教育幼兒從小要有愛心,激發幼兒愛的情感。 (1)從愛護玩具和動植物開始,啟迪孩子的愛心。 每天我們都會為孩子安排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帶孩子去大自然,引導他們去親近周圍的一草一木,去關注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看看花兒在什么時候開放,聽聽鳥兒是怎樣鳴叫的,鼓勵孩子給花澆水,給動物喂食……由于孩子與動植物有天生的親近感,這樣的愛心教育就更為自然、更為有效,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學會關心愛護別人。 (2)讓孩子在實踐中塑造愛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