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7036
[引言] 幼兒從小開始接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愛,自己是個被動的愛的接受者。這些愛的累積,漸漸地使幼兒感受了愛,從而懂得了什么是愛,以及愛的意義。于是進一步意識到自己該怎樣對待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回報愛的需求,最后將這種愛的態度,愛的需求付之于行動,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系。在付出愛的同時,所獲得的愛的滿足感與快樂感還進一步加深了愛的需要和實施愛的決心。如此反復循環,螺旋上升,一個兒童或一個成人從一個消極的愛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個具有愛的胸懷和愛的能力的給予者。但是要記住這愛的發展中的每一環都離不開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點撥。那么,怎樣給幼兒以愛?怎樣讓幼兒接受并產生愛的體驗,懂得愛?怎樣將這種體驗與理解變成幼兒的態度和需要,以及如何實現愛的給予?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離不開教育為幼兒創設的給予愛和實踐愛的環境。 在報紙雜志上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報道,有的子女婚后對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嚴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們年幼的時候,父母對他們關懷備至,傾注全部的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社會現象呢?主要是他們在幼年時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對子女愛的情感只是單向地輸入,而不雙向交流,父母把愛傾注給幼年子女的同時,沒有培養孩子也去愛父母、愛別人。不孝之子認為別人愛他是天經地義,而他卻不用去關心和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會體諒別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學會了接受愛,而沒學會付出愛。[關鍵詞]同情心,愛心,教育 一、初步認識什么是“愛” 愛心,在孩子的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愛是一種態度,一種需要,而且還是一種行動,說它是高尚的行動,那是因為愛的行動是無私的、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奉獻。一般人把愛狹隘地理解為是接受愛的施予后所產生的一種愉悅感。其實不然,愛的本質特點不在于接受,而是付出,是給予愛的行動。而愛的情感體驗是在接受者與給予者的愛的行動過程中產生的種種肯定的體驗,如激動、喜悅、感激、崇拜、幸福等等,如果離開了對人生的態度、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愛的行動,怎樣理解上述的體驗究竟是愛,還是別的什么?而且,事實上,只有當將愛付諸于行動時才能真正體會愛的快樂,愛的幸福。一個總是等待別人伸出援助之手來給予愛,而自己從不愿付出愛的人是很難感受到別人愛的,哪怕是他已經得到了愛,這就是愛的雙向性。你想享受愛的幸福嗎?請你先要學會付出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是素質教育中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要讓孩子從小就用童心通向童心,用愛心培育愛心,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培養幼兒的愛心是幼兒期品德教育目標中必不可少的。我們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無論是身體還是智力素質水平,道德品質的優劣都遵循著同一條規律,即前同一段的發展將成為后一段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生理學,幼兒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兒園就讀的3-6歲的幼兒,正處在智商、情商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發展。我們的宗旨是通過研究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讓他們既能接受愛,也能給予愛,鑄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二、家庭教育為先,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我們就積極地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1、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首先讓他們學會感恩。因此,我們指導家長首先讓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打招呼。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要尊重家人,知道長幼之分,禮貌的打招呼。2、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記在心里,發自內心的說謝謝。因此,我們指導家長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當孩子接受到禮物或幫助時及時提醒孩子說謝謝,使“感謝”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3、我們指導家長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互助的關系。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不要再給孩子包辦代替。你幫我穿衣服,我幫你拿拖鞋,你幫我盛飯,我幫你拿筷子,這樣讓孩子在一種“互相關愛”的環境中長大。 三、培養幼兒愛心意識可采取的若干措施 影響幼兒愛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關于幼兒愛心意識的培養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作為教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教育契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愛心行為教育,把愛心行為教育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中,使幼兒學會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愛。
(一)成人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孩子單純、幼稚,喜歡摸仿,作為教師和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對人對事熱忱友好,為幼兒樹立楷模。愛心是在人與人的接觸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可以從成人愛心的談話和行為中,感受并學習成人心靈深處的這種優良品質。記得有一次班上的嚴妍小朋友帶來一只受傷的小鳥,我看到后同情地撫摸著它的羽毛,這時小朋友也被我的真情打動了,紛紛學著我的樣關心起小鳥來,還問小鳥疼不疼,有的還要帶回家去養。通過這件事,我進一步體會到投入真情的重要性。只有成人自身具有豐富的愛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現出來,才能自然地帶動幼兒產生愛心,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關心、幫助的人。可以這樣說:大人的真情投入在幼兒愛心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的以身作則,就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愛心的教育。 (二)在日常教育中滲透愛心意識 對幼兒的愛心教育目前大多數采用隨機教育,沒有一定的主題目標。但有的幼兒園開展“愛”的主題教育,只局限于一時一事,時間過后,“愛”的主題教育也隨之結束。事實上,幼兒園中的愛心教育沒有系統教學目標,不能象健康領域、語言領域、社會領域等有總目標,階段目標、年齡目標,還有具體的課時目標。因此,要使愛心教育象其他教育目標一樣正規化、系統化,教師在進行愛心教育時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使幼兒更有興趣更好的掌握。 1.通過教育活動滲透愛心意識幼兒難以理解、掌握的抽象概念,我們可以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加以滲透。如在開展社會領域的活動中,通過故事《玲玲的草帽》中因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風吹跑了,很多小朋友幫玲玲撿草帽,反映出他們樂于助人的好品格,進而向幼兒傳遞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同樣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