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270
論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孩子們,準備好了嗎?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簡稱“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這個過程,正好處于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所以不難看出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的轉換是孩子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承上啟下的環節,正因如此,針對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小學教育這個過程合理、正確的培育無疑就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決定因素之一。這個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有教育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中考、高考都要變化巨大!幼小不銜接就會造成幼兒入學后各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幼兒身心發展。我認為造成幼小不銜接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一、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原因: (一)教學內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學方法減少。 幼兒園以發展口頭語言為主,學習周圍環境和日常生活中得粗淺知識技能,不強調系統性,教師常用直觀教具和多樣的教學方法。而小學以學習書面語言為主,強調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得基本訓練。兒童必須勤奮的學習,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取得良好成績。 (二)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 幼兒園各項活動動靜交替,每天上課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其他時間以游戲為主,午睡兩個小時,小學生除了早讀課外,上午4節課,下午2節課。課間休息和游戲時間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證。(三)師生關系不同。 學前階段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關系密切、具體。小學階段師生接觸主要在課堂上,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窄。(四)環境設備的選擇與布置。 學前階段教室的環境布置生動活潑,有許多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多彩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進行同伴交往。小學階段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內沒有玩具,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余地較少。(五)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和期望。 學前階段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相對寬松,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已成為全社會基本的共識。幼兒的學習壓力小,自由多,沒有非完成不可的社會任務。小學階段社會及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家長對小學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兒童的學習壓力大,自由少,要負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因此“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成了每個幼兒園的重要工作。隨著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的結束,孩子們將步入一個更加獨立自主、更加復雜多變的生活天地——小學。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步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 二、“幼小”有效銜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是他們成長中得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的面對小學生活呢?作為幼兒老師的我們又如何做好有效銜接工作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態度、看法、情緒狀態等,對入學后的適應關系很大。因此,幼兒園階段應注意培養幼兒愿意上學,對小學的生活懷著興趣和向往,為做一個小學生感到自豪和積極態度,并讓幼兒有機會獲得情感體驗。 (二)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性 幼兒入學后,是否適應小學的新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系,對其身心健康影響很大。有一種認識是,幼兒只要提前認一些字,學一點拼音,算術等就沒有問題了,這是十分片面的。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性,特別是主動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等,不僅關系著幼兒入學后的生活質量,也關系著他們在小學的學習質量,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容。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積極態度,激發幼兒對活動的參與欲望和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選擇、自己計劃、自己決定的機會和條件,鼓勵他們去探索、去嘗試,并使他們盡量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對入學后的適應關系很大,很多幼兒因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況穿脫衣服,不能記住喝水或害怕獨自上廁所等等,而影響身體和學習,在小學生活感到困難。獨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才能實現。家園共同要求幼兒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幫助幼兒學會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脫衣服等等。同時,做老師和家長的小幫手,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入學后對新的人際環境的適應上。差的幼兒膽小,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或與同伴不能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也不敢找老師反映或尋找幫助,結果沒有新朋友,他們感到孤獨,心情沮喪,學習的興趣大大減低,學校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因此,幼兒園里必須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交往環境,改善師生關系,鼓勵幼兒之間的交往,并讓幼兒真正感到與老師、朋友在一起的愉快,從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動中,增長自己的人際關系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讓幼兒逐步懂得,生活、學習、游戲等都是有規則的,并讓他們有機會體驗到,如果不遵守規則會造成怎樣的后果,有意識地發展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生活制度上有所改變,如縮短午覺時間,適當延長上課時間、要求舉手發言等,讓幼兒逐步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有利于縮短入學后適應小學的規則的時間。 (三)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前的學習準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幼兒終身受益。如愛看圖書的習慣,做事認真的習慣,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話的習慣,保持文具、書本整潔的習慣等等。認為這些是小事,“樹大自然直”,這是不對的。習慣不好的,以后很難糾正,對學習的危害是很大的。幼兒期間,教師和家長應當從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嚴格、一致、一貫地要求,習慣才能建立。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學習不僅僅是有聰明的腦袋就行,離開良好的入學的影響很大,與學習成績關系密切,也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應當重視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探索積極性,培養他們做事堅持到底,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讓幼兒從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形成自信、主動的學習態度,才能成圣學習愉快這一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思維能力和基礎能力。不少家長想讓孩子上學后學習好,就在入學前教孩子拼音、認字、做算術,甚至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來“系統”地教。這一現象在一些幼兒園也不同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