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599
論蒙臺梭利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蒙臺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創辦了她的第一所舉世聞名的幼兒園 —“兒童之家”,并通過多年的觀察、實驗與研究,逐步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幼兒教育理論和方法 — 蒙臺梭利幼兒教育。1909 年,蒙臺梭利寫成了《運用于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 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 20 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 多個國家引進了蒙臺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臺梭利運動。1913年-1915年,蒙臺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 2000 多所。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思想對世界各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現代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們幼兒園從2010年引進了蒙臺梭利教具,我通過老師授課、網絡課件以及書本知識的學習,平時實踐與反思,我對蒙臺梭利教育有以下的見解: 一、蒙臺梭利教育重視幼兒個性的發展和培養是核心: 蒙臺梭利教育,以科學的方法為根本的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幼兒教育。蒙特梭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為上學作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作準備。”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重視幼兒個性的發展和培養,幫助兒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長和完善。具體的說就是讓兒童獲得身體、意志、思想的獨立,達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一種全面提升兒童素質,發展兒童潛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兒童自身的成長要求,在不損害兒童的自由與快樂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目的。 二、蒙臺梭利為學前兒童創造設計出一整套有效引導兒童迅速成長的訓練方法: 1、 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有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蒙臺梭利的“重視幼兒個性的發展和培養”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對幼兒的愛和尊重的基礎上。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在來自先天的、自發的、能動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種很強的、內在潛伏能力和繼續發展的積極力量,在幼兒的心靈中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東西,它是發展中隱藏著的模式,只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因此,人的童年時期并不是單純的向成年過渡的階段,而是“人性的兩極之一”,我們不應該將幼兒與大人視為人生過程相連的階段,而應該視之為人生中兩個不同的形態,兩者同時進行,并且互相影響對方。 2、“不教的教育”。蒙臺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蒙臺梭利把幼兒的學習活動稱為“工作”,她認為:工作使兒童肌肉和肢體動作協調,手腦并用,促進身心協調發展;通過兒童自由選擇作業,獨立操作,專心致志,從而磨練了意志,增強了自制力、勇氣和自信心,培養了獨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嚴格的紀律訓練;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蒙氏教法非常好地解決了孩子的紀律問題。通過兒童連續完成手頭分級推進的工作,兒童完善了自己,磨練了自己。隨著能力的增長,兒童滿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兒童的紀律與自由意識也獲得了共同成長。 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蒙氏發現兒童在6歲之前的不同階段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對語言動作、細節、程序、書寫、閱讀等會分別表現出強烈的敏感,這段時間相關的學習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絕好機會,但這一段時間過后,這種強烈的興趣會消失。若順著敏感期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發展基礎。 4、 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蒙臺梭利學校主張以自我教育為主,在教育活動中,兒童是主體,是中心;主張從日常生活的訓練入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教育和成長。教師和家長只是兒童活動的觀察者和指導員。這種教師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輸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臺梭利班的孩子在6歲前不但輕松、愉快地掌握了閱讀,計算的基本能力,還掌握了相當多的自然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5、人格的培養。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 6、 混齡教育。讓一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7、豐富的教材與教具。蒙臺梭利教具非常豐富,但這些教具并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8、因材施教、屏除單一獎懲制度。蒙氏教學尊重兒童,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9、爆發的教學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內在的需求,讓孩子適時、適性的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形式,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發展水平。 三、蒙臺梭利教育在我國幼兒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 蒙臺梭利教育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在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學前教育發達國家極受關注,蒙臺梭利學校已遍及一百多個國家。蒙氏教育法遍及歐洲大陸,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廣近百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早在20世紀初,隨著《蒙臺梭利教育法》中文譯本的出現,蒙氏教育即傳入我國。當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評價蒙臺梭利說:“她的努力和功績,揭開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蘇省成立了“研究會”,1923年,國立北平女子師范大學附屬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氏教育班,這些是蒙氏教育傳入我國之初的情況。蒙氏教育一經引入,即受到國內幼教界的好評與歡迎。當時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接觸了蒙氏教育。 人類進入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蒙氏教育依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在中國,蒙氏教育在幼兒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地區,從民辦園到公立園,從實驗班到全日制蒙氏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九個省區和直轄市。現已達到800余家幼兒園。蒙氏教育法究其實質,就是對幼兒教育內容、教師角色等的創新,來實現其教育目的,可以說是幼兒創造教育的典范。 蒙氏是把我們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更具體化和可操作性(教具較多)。例如日常生活有衣飾架,鍛煉孩子拉鏈,系鞋帶等。但往往孩子在家卻學不到,因為家長的包辦代替。蒙氏數學不錯,讓孩子實際操作并發現規律。在張揚個性的當前社會,在跟風西方以自我為中心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家長唯我獨尊、盡情縱容孩子的情況下,蒙氏理念教會孩子遵守秩序、學會等待。蒙臺梭利又認為,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展,教師應為兒童創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里自由、自主自助地“工作”,讓兒童通過“專注于某項工作”而獲得正常發展。如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柜,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境設置明顯地是服務于兒童的自由活動的。然而,我國幼教工作者在實施蒙臺梭利教育時走入了不少誤區,比如過分關注活動室環境和教具的準備,忽視家庭環境、自然環境、人際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準備,忽視兒童在環境中的主動性,忽視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阻礙作用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