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025
【摘要】在工作中,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太缺乏愛心、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如今的幼兒教育,崇尚個性自由發展;但是由于教育的誤差,幼兒的個性在不適當的“膨脹”;特別是獨生子女,他們得到太多的關注和愛,卻不懂得愛別人,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表現,已經明顯凸現出來。比如:當看別的小朋友摔倒了,他們會哈哈大笑;看到螞蟻,會毫不猶豫地踩踏;看到小樹,會順手折斷;這類事情在幼兒園隨處可見!娟P鍵詞】幼兒 愛心 同情心 培養 在報紙雜志上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報道,有的子女婚后對父母不孝敬,甚至虐待,嚴重的逼人致死,可是在他們年幼的時候,父母對他們關懷備至,傾注全部的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社會現象呢?主要是他們在幼年時期未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父母對子女愛的情感只是單向地輸入,而不雙向交流,父母把愛傾注給幼年子女的同時,沒有培養孩子也去愛父母、愛別人。不孝之子認為別人愛他是天經地義,而他卻不用去關心和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同伴,不會體諒別人的痛苦和不幸,他只學會了接受愛,而沒學會付出愛。 一、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幼兒同情心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也不是幼兒園教育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配合。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同情行為在家庭里社會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沒有同情行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能成為家庭;若社會里沒有同情行為,爾虞我詐,人人自利,社會也不成社會.”家庭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我們就積極地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 1、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首先讓他們學會感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孝敬老人,同情弱者,要經常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樣關心同情幫助別人的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 2、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記在心里,發自內心的說謝謝。因此,我們指導家長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當孩子接受到禮物或幫助時及時提醒孩子說謝謝,使“感謝”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3、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學齡前兒童其實已經準備好參加各種活動了,這時父母要向他們展示如何去做。分派家務。幫助別人的習慣應從做家務開始。孩子喜歡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個進度表,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務。當孩子問為什么自己要做家務時,家長可以回答說,“我們都是家庭成員,幫助家里做事,其實是在幫助自己! 二、如何增強“愛心”與同情心 端正教養態度,防止溺愛溺愛是一種無原則的教養態度,容易滋生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味的滿足,一味的遷就,百依百順。研究者曾將上海的父母與日本父母教養方式作比較,他們發現上海父母強調父母要愛孩子,關心孩子;日本父母則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為好父母的首要條件。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也離不開愛。但是,如果這種愛不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給予的,就將演變為溺愛。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把在最愛吃的菜都搶到自己的面前,你是一笑了之呢,還是堅決制止呢?這就是一個教養態度的問題。 三、在游戲情境中培養幼兒的同情心。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曾說過:游戲是培養兒童高級情感的最好途徑。創設情境,通過游戲讓幼兒直接參與,加深情感體驗。有一天,課間休息。我坐在小椅子上正和幾位小朋友聊天,忽然聽到一陣哭聲。緊接著有幾個小朋友沖到我跟前,向我報告:“老師,思思摔倒了”,“老師,思思哭了”……思思摔倒了,小朋友都爭著向我匯報,可我發現卻沒有一個小朋友能主動把她扶起來!斑@時,我該怎么辦?”是讓思思自己站起來呢?還是安排小朋友把她扶起來。一個念頭在腦中閃過,我心中一動,有了。我不露聲色,只顧自己唱歌:“路邊有個小娃娃跌倒了!保▽λ妓妓さ挂皇挛醋鋈魏畏磻,好像沒聽見,也沒看見)。一開始,大家見我莫名其妙地唱起歌來,都愣住了;反應快的小朋友馬上跟著唱起來,他們已經明白我的用意,都大聲地唱著。當唱到“我快快地跑上去,扶起小娃娃呀……”已經有好幾個小朋友沖上去搶著把思思扶起來。正哭的思思被小朋友感染了,也唱起來,雖然臉上掛著淚珠,可是她笑了,笑的很甜。這首歌孩子們唱了一遍又一遍,一邊唱還一邊表演動作,每個小朋友都很認真,他們正是用動作來表達對娃娃,包括思思小朋友的關愛之情、同情之心。我被這熱烈的場面感動了。緊接著,我抓住時機,組織了一次談話活動:如果別人遇到困難,我們應該怎樣做?小朋友都積極發言,想出好多辦法去幫助別人;就連平時從來不發言的小朋友也甕聲甕氣地說:“他倒了,我就去扶他!边@愣頭愣腦的一句話,換來小朋友陣陣地掌聲。這次談話,進一步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通過現實中的事例在游戲情景中,給幼兒以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讓幼兒自己去教育自己。因此,教師要意識地抓住日常生活活動中的小事,隨機地對幼兒進行同情心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使幼兒一時的個別的、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的品質。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意識到可以從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入手來對幼兒進行“關心他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著重把同情認知、同情體驗和同情行為三者緊密結合,以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并以此來推動課題的進展。 1、同情認知的培養 具有同情認知是產生同情情感和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幼兒觀察什么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么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的小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并幫助他拍拍身上的土,問問他疼不疼。我們還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沒玩具時,就應該邀請他一起玩;對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說他“笨”,而應該耐心、友好地幫助他。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