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805
促進鄉鎮幼兒語言發展的幾點思考 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幼兒語言發展水平偏差,對照幼兒園大綱要求,還有一段距離。表現在:1、幼兒傾聽、理解語言的能力不夠。2、幼兒表達、交流能力較差。這些都是由于鄉鎮幼兒的生活環境所導致的,他們接觸普通話的機會較少,學說普通話的時間又晚。他們平時在生活中的表達交流,都用方言,當他們入園后,學用普通話進行表達交流時,語言詞匯就顯得不夠用,很多幼兒出現想說,就不知怎么說,最后就干脆不說的現象。3、幼兒欣賞閱讀能力差。由于鄉鎮幼兒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他們最多的閱讀內容,只是翻看幾本一學期甚至是一年不變的圖書。 蒙臺梭利的兒童心理發展觀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兒童是在吸收環境的過程中發展的。教師應為幼兒提供適當有準備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我努力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培養幼兒的傾聽、理解能力。 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只有懂得傾聽、善于傾聽,才能理解語言形式、語言內容和語言運用的方式,只有理解才能與別人交流和溝通,幼兒只有在有意識傾聽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對語音、語調和語義內容的理解水平。分析我園幼兒傾聽理解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由不良的傾聽習慣造成的。不良的傾聽習慣,一種是由于不理解不認真傾聽,一種是由于厭倦不愿意聽。不理解主要表現在中小班的幼兒,厭倦主要是大中班的幼兒。而這兩種現象的改變,首先應做的就是,要激發他們傾聽的興趣,讓他們愿意去聽。 對于不理解而不愿意聽的小中班的幼兒我是這樣做的:1、在期初制定語言活動計劃時,選擇一些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能吸引幼兒的作品進行教學。如故事《拔蘿卜》、《小山羊和小老虎》詩歌《小熊過橋》、《小白兔過橋》等。2、創設一些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感受聽說的樂趣。如:幼兒來園時,讓幼兒自由結伴相互間你說,我聽,或我說,你聽。游戲活動時,還可用錄音機錄下動物的叫聲和說話聲讓幼兒聽,并學它們的叫聲和學說它們簡短的語言。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早上來園時,我經常與他們交談,問一問,早上吃了什么,是誰送你來的?或夸一夸他們等。同時,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還以家人的身份和態度去關心愛護他們,如發現小朋友冷了或熱了,就及時提醒他們穿脫衣服。這樣幼兒與我的距離近了愿意聽我說話和我交談了。 對于厭倦而不愿意聽的大中班幼兒的方法是:1、在期初制定計劃時,選擇一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的作品吸引幼兒。如:故事《兩只笨狗熊》、《大象救兔子》等。2、根據幼兒好動好強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培養他們的興趣。以聽說游戲的形式進行,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以表演的形式進行,以語言活動穿插游戲的形式進行等。如:《城門開開,城門關關》就是聽說游戲,它以訓練幼兒的聽說能力為目標。游戲中作為教師我或幼兒做守門人,其他幼兒扮各種小動物排隊進城。小動物進城必須回答守門人的問題,回答正確才可以進城。3、教師組織活動的吸引力。(1)教師語言、動作和表情的吸引力。如:故事《小山羊和小老虎》,教師在講故事時,不僅模仿不同動物的聲音,還要生動形象的模仿角色的動作表情,吸引幼兒的視覺和聽覺注意力。(2)形式要靈活多變有趣味性,如在講故事后,讓幼兒分別扮演小山羊和小老虎的角色,模仿他們的對話等,幼兒要模仿角色的對話,當然要注意傾聽故事的內容。這樣的方式是,以幼兒表演的興趣,帶動幼兒有意地傾聽。(3)提問要具有指向性、層次性和間斷性,要逐漸由繁瑣向簡練化語言過渡。如:幼兒聽第一遍故事前,教師提問:故事的名字,故事里有誰?聽第二遍故事前,提問:故事里發生了什么事情?聽第三遍故事前,針對故事的對話對幼兒提出問題。幼兒根據不同層次的提問,帶有目的性的傾聽。這樣的活動才會吸引幼兒,才會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去傾聽,幼兒才會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創設環境,激發幼兒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與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農村環境的自然因素,我著重做以下工作: 1、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 在一日活動中創設環境,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例如在晨間活動時,提供幼兒圖書,讓幼兒看圖書后,小組或集體交流講述看到的內容。每天等餐時組織幼兒開展“說新聞”活動,引導幼兒大膽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那些“新聞”都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幼兒有話可說。活動室內布置語言角,讓幼兒在語言角看圖書,講圖書內容,在語言角講故事比賽,每周評出一名故事大王的活動。在平時散步活動時,讓幼兒邊走邊看,說一說你所看到,聽到的趣事,或美麗的景色等等。讓幼兒在這些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各科活動中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營造交流的氛圍。(1)發揮農村自然優勢,將幼兒的生活環境,轉化為學習環境。如在科學活動中,根據農村的的自然優勢,讓他們認識一些常見的雞、鴨、鵝、青蛙、等動物以及常見的青菜、菠菜、菲菜、桃子、梨等蔬菜水果。這樣的活動可以在田間、路旁、和農家大院。由于這些都是幼兒日常生活常常接觸的,所以他們就有興趣說也有話想說。(2)創設可以感知的語言運用情境。如社會活動讓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通過情境表演學做小主人和小客人的形式讓幼兒練習運用等。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不同的語言情境,讓幼兒運用語言,提高幼兒的語言水平。如:談話活動中,可根據主題,采用小組交談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說的機會,有語言運用的機會,也體驗到交往的快樂。詩歌創編活動可讓幼兒結合繪畫,以動手又動腦的形式進行。看圖講述活動,結合語言角進行。在活動前或活動后在語言角布置圖片內容,供小朋友講述,并定期更換圖片內容。后來發展到有意讓圖片不全,培養幼兒續編故事的能力,從而拓展了幼兒語言、思維及敘述能力。 2、增加幼兒質疑提問的機會。在教學活動中,我以前多采取教師問,幼兒答的師幼互互動方式。這樣的方式就很少有幼兒創造性思考的空間。所以想讓幼兒想說,敢說,就要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如大中班的故事教學中,以往的方式是先教師講故事,再根據故事情節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情節。現在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向幼兒展示掛圖或動畫,讓幼兒想象故事的情節、內容以及對話,大膽在集體或小組面前講述。然后教師和幼兒共同根據幼兒集體的創編,講述故事。詩歌教學也可采取類似的方法,首先是教師先朗誦詩歌一段,再結合觀察圖片和幼兒共同分析詩歌的結構,再讓幼兒根據圖片或動畫進行自編,最后教師和幼兒集體創編、朗誦詩歌。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人,他們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提供了很大的創造性思維空間。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