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6015
人類性取向的影響因素[摘 要] 面對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的性取向,當“同性戀”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同性戀婚姻”成為一種人權吶喊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去看待這些和我們傳統觀念截然不同的取向呢?這些取向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后天造成的?筆者從對人類性取向的概念入手,主要探討影響性取向的幾大因素,即: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學因素。倡導人們用科學的態度,理性客觀的看待性取向。
[關鍵詞] 性取向 生物學因素 心理因素 環境學因素 酷兒理論
一. 性取向的概念及其分類 1,概念: “性取向”或“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傾向”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覺的對象,通常是另一個人。性欲的對象可以是沒有生命的或非人類的。少數一些人聲稱自己是無性戀,對任何人或物都沒有性渴望。 2,分類 : 異性戀:異性戀性取向的成員只對或基本上只對社會中與自己性別不同的人產生性欲或愛慕。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謂異性戀者。 同性戀: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那些對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欲或戀慕,稱為同性戀者。 雙性戀:在人類的性取向中,對兩種性別的人都會產生性吸引或性沖動的取向被稱為雙性戀 。 無性戀: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為止都還有爭議。 性取向不同于性行為,前者指一種感覺和自我定位,并非一定通過性行為表現出來,并不能以一個人進行了同性性行為或異性性行為就確定它是同性戀或者是異性戀。 早在1948年出版的《金西報告――人類男性性行為》一書中,作者就指出:同性戀與異性戀絕對不是一種黑白分明的分布,而是一種“光譜式的存在” 。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