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196
論自我效能感——論學習自我效能感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時發現,過去的理論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們的知識獲取或行為的反應類型方面。結果,支配這些知識和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卻被忽視了。知識、轉換性操作及其所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為績效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些人雖然很清楚應該做什么,但在行為表現上卻并不理想,這是因為內部的自我參照因素調節著知識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其中,人們如何判斷其能力以及這種判斷如何影響其動機和行為便是最為關鍵的因素。班杜拉認為,人們對其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系統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廣泛注意,有許多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在總結個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對自我效能感做了進一步的系統論述,使該理論的框架初步形成。[關鍵詞] 學習、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 Bandura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環境、個人的認知和其它內部因素、行為三者交互作用決定。人的認知因素在決定行為中有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對能力的信念,在個體的活動成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學習自我效能感會通過幾種方式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首先,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對學習任務的選擇,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學生傾向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