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050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與理論研究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探討了心理危機及心理危機干預的含義,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策略和模型。[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危機 干預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思維方式、心理情感、價值倫理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心理危機往往發生在存在于高壓力下工作、生活的人群中,其中更包括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大學生們承載著父母的全部期望,也正是處在身心發展的劇變時期,在學習、生活、適應、情感、就業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和心理挑戰,最容易引發心理問題。有研究表明,80年代中期23.25% 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而2000年以后已經上升到接近30%。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6%~25.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情緒上表現為緊張、焦慮、恐慌等;認知上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渙散、思維 昆亂等;行為上表現為離家出走、自殘和自殺等。因此高校應當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務體系;家庭、社會也應當以一定的方式,積極參與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干預,防患于未然。 一、心理危機和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研究 心理學家G.Caplan被視為心理危機干預的鼻祖,于1964年首次發表心理危機干預理論,他對心理危機的定義至今廣為接受。G.Caplan認為,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時,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因此,心理危機可以指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沖突難以解決,也可以指精神面臨崩潰或精神失常,還可以指發生心理障礙。一個自以為遵守某種習慣了的行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潛在著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的發生一般經歷三個階段:急性反應階段,常表現為明顯的驚恐、害怕、悲傷,如果極端嚴重,則當事人會出現木然、遲鈍和退縮等行為;悲傷反應階段,應急性事件過去后,常表現為依賴、無所適從,也可能產生有罪感,或退縮,或抑郁;創傷后恢復階段,當事人接受已經出現的事實,并為將來作好計劃。心理危機對個體身心的傷害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都是十分嚴重的,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曾經指出,從現在到2l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對于面臨著危機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對應措施,使之恢復心理平衡,能夠在避開危機的同時,達到進一步適應那種危機所運用的治療方法。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理論研究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形式大學生當心理危機發生時,個體總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行為反應:(1)情緒反應:當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