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850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摘 要] 留守兒童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是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社會群體。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尋找和發掘出相應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對策,為避免和減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供指導。[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
留守兒童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是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日益龐大的社會群體,引起了社會和國家的廣泛關注與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農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還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狀況及教育對策,會對目前及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導和建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據全國婦聯統計,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目前,留守兒童占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4個年齡組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多萬。據調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這7個省份的農村留守幼兒數量都超過100萬。由于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失,留守兒童監護類型主要有四種:隔代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戚監護、同輩監護或自我監護,其中以單親監護為主,占所有監護人的79.2%;其次是隔代監護,占16.9%。 我國學者馬建青在《心理衛生學》一書是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為:智力正常;善于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較好;具有頑強的意志品質;個人關系和諧;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保持人格完整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對照此標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基本生活保障 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外出打工是由于家庭經濟狀況所迫,在父母離開后,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生活更為節儉,特別是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都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吃飽穿暖之外,各種營養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留守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條件去醫院醫治,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干脆硬撐。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兒童的勞動負擔普遍增加,不僅休息和娛樂受到限制,有的還承擔著遠遠超出其年齡階段所應當承受的勞動負荷和強度。前不久網絡上熱傳的照片《弟弟要睡了》就真實地反映出了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祖父母帶著八個留守兒童生活,作為姐姐,十歲的女孩在課堂上抱著兩歲的弟弟,一邊哄弟弟睡覺,一邊聽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