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511
論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摘 要] 小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習慣 環境 培養
十二冊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擺在案頭,打開每一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內容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標準》提出的教學目的之一,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有利于學生當前的學習,更有利于他們的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是指由于無數次的重復或聯系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小學年齡段是個性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協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一般習慣還正在形成,可塑性極大,所以從小學低年級起老師就要去歪扶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塑造人的基礎工程。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有的小學生能夠輕輕松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小學生費盡力氣也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家庭教育環境的不同和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引起的。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環境影響 (一)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日趨優越,生活好了,可家庭教育質量卻令人擔心。我所教學的班級共有39位學生,其中25人很少得到父母關心,占60%以上;有8人長期和祖輩生活,父母根本不管他們;只有4人的父母對他們的成長較關心。很多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環境上存在缺陷,導致部分學生養成了如自私、蠻橫、脆弱等不良習氣。 對于這些問題,如果光靠學校教師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學生家庭教育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長最早的教育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潛移默化的作用將直接影響孩子心靈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家庭環境中有悖于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言行舉止必須糾正,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圍。 (二)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環境具有一種目的性、組織性的自覺能動的力量,在一般情況下它能調控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因而在青少年的品德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決定著他們的發展方向。所以,社會總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青少年的品德,使他們成為社會所期望的成員。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應以素質教育為價值取向,尋找提高全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規律。學校自身要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小學生德育綱要》明確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種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 (三)班級同學環境的影響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