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堪憂,教師普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突出表現在產出與投入比率低,“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教學方式單調,成為制約課堂教學質量的“瓶頸”。本文論述了自主學習的意義、特點,并從認知的角度認知型活動和非認知型活動,兩方面提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自主學習 認知型活動 非認知型活動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實質上就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教育實力的競爭。面向2 1 世紀的人才應具有獲取信息、應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在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謀求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現代社會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 自主學習從它提出之日起便成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國內外專家均對它進行了從實踐探索到理論總結的研究。 一、自主學習的特點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學習。各國研究者均從各自的理論立場出發,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對自主學習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西方學者在綜合各派的觀點基礎上提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呈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并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較全面、較系統的自主學習研究的理論框架,對自主學習的實質作了深入說明。[ Zimmerman,B.J.,& Martinez-Pons,M.(1986).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3,614-628.]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質上是對學習的各方面或者學習的整個過程主動做出調節和控制,它具有能動性、有效性和相對獨立性等特征。[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6).] 從已有理論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嘗試著歸納出自主學習的如下特點,作為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1.自主學習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過程為監控對象。 從最初的學習目標設置,學習策略的選擇到學習過程中調節、控制和補救,再到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與反省,都將由學習主體自主的選擇和決定。而元認知監控是指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而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的過程,包括:制定計劃、實際控制、檢查結果,采取補救措施等具體環節。因而在實際的培養活動中,我們應加強對學生元認知監控策略及能力的訓練。 2.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