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968
淺談小學生的合作學習 提要: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使我國小學教育被禁錮在以知識論為核心的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體制中。這種沿用了300多年的班級集體授課制作為教學理論與實踐“集結點”占據了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師生之間缺乏充分理解與溝通,學生之間缺乏合作意識,導致青少年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難以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及相關的理論依據,立足于課堂教學第一線,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教師在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的不足等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思路。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創新 評價 合作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使我國小學教育被禁錮在以知識論為核心的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體制中。這種沿用了300多年的班級集體授課制作為教學理論與實踐“集結點”占據了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師生之間缺乏充分理解與溝通,學生之間缺乏合作意識,導致青少年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難以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雖然以其特有的集體教學的優點以及較強的組織性與計劃性,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但由于它以“所有學生發展均一致”為假設前提,對所有學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導致教學動力匱乏。更為嚴重的是,在處理教師與學生、集體與個體、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過程中,易于消極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束縛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此,這一問題成為國內外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關注與探索的焦點。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這樣的教學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德國教育家祿貝爾主張尊重兒童的“自動。”他極力主張要通過有組織的游戲和活動來發展兒童的“天性”,使兒童在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動的體驗去取代“說教”與“靜聽”的教學方式。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