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074
試論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摘 要】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關鍵詞】行為習慣 培養方法 《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對學校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說明“養成教育”中,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一項主要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塑造人的基礎工程。人們常說:好習慣,早養成,有教養,益終生。 一、習慣 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特殊傾向。”對“習慣形成”的解釋是:“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是條件反射建立、鞏固并臻于熟練化甚至自動化的結果。”從以上解釋可以看出,習慣是人經過長期練習和反復實踐而養成的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為方式。 二、目前小學生存在的一些壞習慣及影響 學生不良品行是指學生中那些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學校、社會、家庭等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學生品行不端,行為不良。表現為有的自卑、脆弱、消極、待人接物態度冷漠,不喜歡與同學交往;有的過分活躍,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圍的人放在眼里,易沖動,偏激,常常違反紀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對學習不感興趣,自我意識淡薄,隨意缺課逃學;有的舉止不文明,打架罵人,出口成臟,隨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學不到校,放學不歸家,與社會上的游手好閑之徒混在一起等等。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由此看來,一個人能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抵制不良行為的習慣,對其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如果他沾染上了不良習慣行為,輕者誤入歧途,重的可能毀了他的一生。 三、小學生壞習慣養成的原因 一種現象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成因,小學生不良習慣行為的形成也是如此。小學生就象正在成長中的小樹,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促使其染上各種病蟲害。 1、 不良行為形成的主觀因素 (1)道德無知,行為盲目。 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頭腦已形成的某些思想和心理因素,阻礙他對行為規范的理解,會影響他的行為表現。只有他們明確規則的意義并樂意接受時,才能自覺地按規則的要求去做,否則就會排斥它。 (2)不良動機在心理沖突中占上風。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強烈的需要欲望會產生活動的動機,也就會有相應的行為的產生。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有不良品行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學習成績差,產生不了學習興趣。而學校主要任務、絕大多數時間是學習,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就要另找出路,滿足自我要求得到承認的心理需要,以掩蓋內心的困擾和自卑的心理。這時候,他們的道德觀念十分模糊,善惡美丑不分,正確觀念不能占上風,必然會產生一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如頂撞老師、擾亂課堂、出口傷人、動手打人等。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