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704
知識在教學的“同頻共振”中愉快獲得[摘 要]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綜述了“同頻共振”效應對小學數學教學產生的重大影響。首先淺析了同頻共振效應產生的心理依據。接著從思維共振、情感共振和活動默契三個方面深入的探討了“同頻共振”效應表現的具體形式。其次,對誘發的途徑進行了分析。最后探討了應用層面的幾個注意點。[關鍵詞]同頻共振 思維 情感 活動 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拔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這段話,是對“同頻共振”規律也是對師生同為主體,共同發展理論的最好詮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順應課改的大潮。“同頻共振”則是當代教學的一種美好境界。 一、“同頻共振”效應產生的心理依據“同頻共振”原屬物理學概念,是指兩個物體由于振動的頻率相同,一個物體振動會引起另一個物體相應地振動。在課堂教學中,“同頻共振”是指當教師的教學藝術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同一“頻率”時,師生間就會產生認識、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鳴”,既會出現師生雙方的思維處處呼應,時時合拍,步調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如果能夠與學生在教學中配合的如此和諧、默契,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為優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