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543
羅溪小學校本研訓的組織與實施 [摘要]校本研訓不僅僅是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二者功能和特點的簡單疊加,更強調由“校本”向“師本”的轉變,使教師成為不依賴于外界指令和控制,能夠自行組織、創生、演化的“自組織”。教師學習行為的自組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基,是校本研訓的根本和最終發展方向。[關鍵詞小學校本研訓;培訓;實施 一、 由“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到“校本研訓”變化的意義 在我國,對于“校本”的內涵,人們已基本取得了共識:“基于學校”“為了學校”“通過學校”是校本的3個特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是校本的3個要素。但在教師教育的用語體系中,與校本有關的概念包括“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研訓”。“校本研訓”兼有“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兩個方面的內涵。校本培訓重在培訓,校本教研重在教育教學研究。校本培訓相對于院校培訓的優勢不僅在于解決了教師的“工、學、家”之間的矛盾,緩解了學校面臨教師外出培訓帶來的時間、經費和人員壓力以及有限的培訓資源與教師旺盛的培訓需求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中小學校在教師培訓中的“失語”狀態,學校擁有了在教師培訓的內容、時間、方式、途徑等方面的話語權以及相應的決策權、實施權。這一改變的意義已無需贅言。校本教研的意義不僅在于教育教學研究是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不僅其本身千差萬別,更因時、因事而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教研活動只有立足于校本,才有可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顯然,校本研訓集校本“培訓”和“教研”于一體,兼具二者的特點和功能。 但是,提倡校本研訓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此。正如列奧•施皮澤所說:“詞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和靈魂的變化。”校本培訓中的話語權雖實現了由培訓院校向中小學校的轉變,但目前還遠未實現由“校本”向“師本”的轉變。學校雖不再把教師培訓看作負擔和應景之事,而是將其視為學校發展的基本手段,這種認識的變化是可貴的,但局限也是明顯的。因為,教師的發展仍然只被看作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作為工具和手段的教師,其職業尊嚴感和生命質量的提升也就很難納入學校管理者的視野。這種認識反映在校本培訓中,對于學校管理者或幾個相關人員相關的培訓安排“一廂情愿”得多,對教師需求研究得少;外在規定、約束得多,對教師主動性調動得少。同樣,現有的校本教研雖強調面向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但在具體操作中就事論事的多,對通過解決問題提高教師的相關能力,進而提高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價值感、尊嚴感關注不夠,忽視對教師職業內驅力的激發。有關組織理論的研究表明,組織有“自組織”和“他組織”之分。能夠自行組織、創生、演化,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組織為自組織。自組織的演化動力來自系統內部的競爭和協同,而不是外部指令。他組織則與此相反。以組織理論觀照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現實中的學校和教師,學校層面正在實現由“他組織”向“自組織”的“校本”演化,而職業內驅力尚未被有效激發的教師仍停留在“他組織”層面,離“自組織”的“師本”尚有相當的距離。而校本研訓在強調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注重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和專業發展目標的統一。從一定程度上講,只有當教師具有了專業發展的自覺而不依賴于學校的指令和控制時,相對于學校這個“他組織”,教師自身也才會具有“自組織”的性質,能對外界刺激持積極、開放的心態,能夠理解環境、理解自我、自主選擇、自我平衡,進而能夠超越環境、引導環境,享受“自我實現”的快樂。教師學習行為的自組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基,是校本研訓的根本和最終發展方向。 二、 校本研訓的基本理念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現代教育技術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