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品質教育的研究 [摘要]:品質是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行及本質。即人的品德。也就是人的品質和道德。它表現在個人身上那些符合某種道德規范的穩固特征和傾向,它是道德的個體化。品德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幼兒期不僅是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塑造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3——6歲時期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行為的萌芽時期,是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即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可以說,人的全部素質都根植于幼兒期,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道德情感 品質教育 課題提出的背景: 品質是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行及本質。即人的品德。也就是人的品質和道德。它表現在個人身上那些符合某種道德規范的穩固特征和傾向,它是道德的個體化。品德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而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標志是——符合一定道德標準的行為表現。而行為表現并不是獨立形成、與生俱來的,而是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有機統一體。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從人的品質發展過程來看,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降生于社會起,便通過一些最初的社會環境(如家庭)和最早的交往行為(如與父母交往)來認識和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建立了最原始的自我系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幼兒逐漸開始認識自己、別人、以及與別人的關系,掌握最初的行為規范。由此可見,人的社會性發展較早,品質發展較晚。幼兒品質的形成是在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伴隨著幼兒身心成長的過程,通過社會性教育而打下的人生基礎,在這寬闊厚實的基礎上,會逐漸產生、分化出更專門、更精細、更高級的心理特征。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幼兒期不僅是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塑造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3——6歲時期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行為的萌芽時期,是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即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可以說,人的全部素質都根植于幼兒期,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自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即通過對行為榜樣的模仿等多種途徑做出道德行為,經過不斷的練習和強化而變為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動機。《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德育的主要內容就是:“萌發幼兒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其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要樂于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分享,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作為幼兒教育中最積極、能動、起主導作用的關鍵因素——幼兒教師的教育行為、自身素質隨之也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教師自身教育行為中體現的教育性,隱含著教師的價值觀、兒童觀、教育觀,對教育對象施加的教育影響和作用,關系到教育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在幼兒心目中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老師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性格特點都是幼兒行為的楷模,幼兒在模仿她們的過程中,逐漸將其轉化成她們自己的道德行為與準則,這樣就把抽象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人格化、具體化。使幼兒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具體情境中受到耳熏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時,由于幼兒知識體系尚未建構,需要正確的建立架構自己的經驗體系和學習模式,所以幼兒教師的教育策略更具能產生直接影響力,具有啟蒙性和奠基性,決定著幼兒最初所接受的教育影響作用,引領著幼兒人之初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是教師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過程,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對教師的教育作用及其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教育活動當中也建立了新型的人際關系——即師幼關系。師幼關系是教育中的主體關系,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它對幼兒品質的形成起著引導、啟蒙和激勵的作用。幼兒入園后,將以往對父母的期望、愛、要求等都轉移到教師身上,如果教師愛孩子,幼兒就會對教師產生信賴和熱愛,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很容易把老師傳授的道德行為規范內化。相反,如果老師對幼兒冷淡、粗暴、訓斥幼兒就會產生畏懼感、自卑感、和抑郁感,影響幼兒良好情感和個性的發展,更不利于他們道德情感的建立,所以,教師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通過與老師的交往,使幼兒“親師、信道”逐漸把社會道德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在良好和諧的師幼關系中體驗到溫暖與快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產生友愛、誠實等良好品質,從而使自己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道德觀念。 我國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產生,大多數獨生子女身上存在一些個性、品質和社會性發展問題,有的孩子雖然進入高等學府卻缺乏遵守交通規則、自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令人擔憂。而現在3——5歲幼兒在二、三十年后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將來他們所處的家庭可能是四二一或者是八四二一家庭結構,他們的任務更重,社會責任更大,他們必須具備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愛心等良好品德和社會性品質,他們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祖國的命運和民族的興衰。而目前兒童所表現的自私、任性、缺乏自信、不愿分享等嚴重的品德問題提醒人們加強對幼兒新世紀所需要的品德和品質的培養,使幼兒學會如何做人,促進幼兒綜合素質全面的發展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因此,我園在“十一五”期間,將“幼兒品質教育的研究”作為研究課題。 國內外同一領域研究現狀: 我國早在上世紀初就十分重視兒童的社會性教育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提出:“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這一精辟的觀點。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頒行的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文件是《幼兒園暫行教學組織(草案)》(1951年7月),提出通過愛國主義和國民公德等教育,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是幼兒園的一項重要任務。并特別提出了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必須注意的基本條件,即培養幼兒集體主義精神,讓幼兒很好地過集體生活,遵守規則,敬愛父母,尊長互助,培養幼兒愛國主義思想,讓幼兒愛國旗、國徽、首都、民族等,培養幼兒愛勞動、愛人民、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國民公德,十分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政務院于1952年3月頒發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其中提出:培養幼兒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友愛、守紀律、有禮貌等優良品質和習慣是幼兒園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1956年教育部下發《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幼兒互助友好的關系,熱愛勞動的意識以及熱愛祖國的品質。強調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培養幼兒愉快、誠實、勇敢、自信及堅韌、頑強等良好意志品質。1979年,原教育部頒發了《城市幼兒園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把“向幼兒進行初步的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培養誠實、勇敢、團結、友愛、活潑、守紀律、有禮貌等優良品德和文明行為和習慣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本條例中十分強調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專章來論述,對五愛教育做了具體的闡述,并提出通過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等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和習慣。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頒發了《幼兒園工作規程》,在《規程》中提出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四大目標,其中涉及了幼兒園的社會領域的教育,如: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這一目標是幼兒園社會領域的基礎和方向。同時還對品德教育進行了詳細的定位,它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2001年7月,我國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對幼兒的品德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家鄉、自祖國等。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創建和諧社會,構件和諧型人才,把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總之,幼兒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是社會發展 領域的一大方面,也是社會性教育的核心。 在國外,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闡述:“教育是生活”。他主張學生、學校應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1926年,英國哲學家、教育家共同撰寫的《教育與美好生活》這本著作中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德的發展,而活力、勇氣、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礎。通過兒童的身體、感情和智力上的恰當處理能使其品格得到普遍的培養,品行教育已經從幼年時代開始,即從最有希望養成品性的時代開始。 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幼兒品質教育自古以來就做為專門的學科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旨意凝在品行,德行修養之余時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即首先要學做人,然后再學做學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之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適當基礎。”他把6歲以前視為人生之基礎,提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等多半可以在六歲之前培養成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著他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里來,教師需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倍功半。”這里的人格陶冶就是指基本品質道德的培養。當前在幼兒教育中,人們比較重視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視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得一些幼兒在溺愛中不能去愛他人、不會和他人共同合作分享、缺乏戰勝苦難的決心和勇氣,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勞動習慣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更加提醒我們加強幼兒的品質教育,為幼兒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礎。本課題的研究的實踐意義旨在: 1、通過一日活動的組織與開展,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學會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規則,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形成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良好品質。 2、加強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發揮示范表率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分析教育策略、方法,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尋求幼兒品質教育的最佳途徑。規范教育行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能及時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智慧的火花和不經意的失誤,提高教育的理性認識和實踐能力,建立一個反思型的教師隊伍。 四、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探尋教師在教育中運用“榜樣示范法、情感滲透法、情景交融法”等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同時,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 2、通過在實踐中觀察分析解讀幼兒的行為,擬解決關鍵的問題。 3、驗證幼兒品質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幫助教師在自我反思中建立和形成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根據大、中、小班幼兒品質教育的目標,總結不同年齡段的教育策略。 (二)研究內容: 1、分析幼兒優秀品質的內涵及形成的原因, 確定研究計劃及實施策略。 2、研究培養幼兒形成良好品質的過程。 3、幼兒品質教育中師幼互動的和諧發展及教師示范、指導作用的研究。 4、統整家庭、社區等教育合力,共同創設養成幼兒良好品質的環境。 5、教育活動中,幼兒品質教育方案、活動設計與組織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過程: 1、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06、5—8)課題申報、認真分析園情,制定課題試驗方案、文獻綜述的查閱和積累、形成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研究的相關計劃,課題開題。 2、課題研究實驗階段:(2006、9——2009、7) 分年齡段制定調查問卷。各實驗班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選擇社會性領域品質教育的研究內容和專題。定期進行課題組活動和階段性的總結。 3、課題結題和經驗交流、推廣階段。(2009、9——12) 撰寫課題實驗報告,組織實驗教師進行論文交流和經驗介紹;做好課題檔案的整理工作。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抽樣調查法:我們將運用調查法,通過抽樣跟蹤了解幼兒道德品質形成的現狀和分析原因,保證課題研究的嚴謹性和真實性。 行動研究法:這是本項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引導教師改變教育行為的方法,提供幼兒社會活動的時間和機會,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教師在實驗中得到專業提高。 3、行為觀察法:在師幼互動中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效的捕捉教育案例、尋找教育契機,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4、個案分析法:我們將幼兒在社會活動中的行為采取個案記錄、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提搞教師觀察和解讀幼兒品德行為的能力。 七、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1、課題實驗教師的保證:海軍青島示范幼兒園是青島市建園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擁有較好的硬件設施和較高的師資隊伍,教師敬業愛崗,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較高的教育理論和技巧。同時幼兒園具有多年研究品德教育的經驗,這些都為課題實驗提供了較好的軟件力量的保證。 2、課題實驗經費的保證:海軍青島示范幼兒園的領導、教師牢固“以科研興教研,向科研要教學質量”的辦園理念,近年來我園不斷的加大課題研究、教育研究的投資力度,確保課題研究的質量和科研成果的推廣。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通過三年的研究,預設教育成果如下: 1、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能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道德品質形成發展特點實施教育。教師對幼兒實施教育時,不僅能依據幼兒道德品質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引導幼兒,還能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年齡特點,注重教育的生動性、形象性,發揮兒童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幼兒較好的掌握正確的道德感念和行為習慣。形成“時時有德育,處處有教育”的教育形式。教師樹立了:幼兒園的課程和活動都是對幼兒進行品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的教育理念。 2、幼兒園保教質量得到提高,通過教師培訓和課題研討等活動,促進教師的職業道德思想的建立,從而更加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幼兒健康活潑、富有愛心和個性,多種智能得到萌發,自主快樂的生活和發展。 3、形成教育教學經驗論文。在研究過程中,相繼整理出各領域優秀教育活動集、優秀教育敘事集、教師經驗性教育論文集等,3-5篇論文獲省級以上獎項或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為今后的教育教學提供研究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方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