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的研究 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為了使環境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認為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應遵循以下幾點: 幼兒參與環境創設,成為環境的主人 幼兒園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場所和環境,其中的一切都是為幼兒的教育活動而準備的,所以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應該把有利于幼兒的參與放在首位。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將向幼兒傳遞一個對其終身成長卻極為重要的信息。在這些過程中,幼兒始終是主體,只有經過他們自己動手設置的環境,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在環境布置中要充分相信幼兒有自己學習、動手的能力。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成為環境的主人,把布置環境的過程變為幼兒感知和學習的過程。 首先,在創設環境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采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并請幼兒一起參與環境的創設,把布置環境看成是大家的事。這里面不僅給幼兒提供了參與活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并且有一種參與感和主人感。而且也促使幼兒更加愛護環境,他們會以主人翁的態度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并感到滿足,這又是情感教育。例如:在開展了“我們居住的地球”、“讓空氣變干凈”等系列環保教育活動中,為了進一步加強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我們組織了“地球公公喜歡誰?”的談話活動,孩子們各抒己見,提出了各種地球公公喜歡和不喜歡的做法。有的說:“地球公公喜歡花草樹木”;有的說:“地球公公喜歡干凈的河水”;還有的說:“地球公公不喜歡亂扔垃圾”。最后,我們決定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結合本月的主題,將它布置成墻飾。確定主題后,我們引導幼兒參與墻飾的制作,經過討論,孩子們進行了分工,繪畫能力強的孩子負責制作圖片,其他孩子負責印花、剪花的工作,用于裝飾圖片邊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很高,二三天時間就把所有工作完成了,盡管孩子們的布置較粗糙,但卻融入了他們的情感與智慧,體現了孩子們之間高度的合作精神。通過讓孩子們參與環境的布置,不但加強了孩子們對空氣污染的認識,增強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這個過程還向孩子們傳遞一個對其終身成長都極其重要的信息:“我們的力量能使環境發生改變,我們能影響自己的生活。 二、教師是環境的創造者,間接引導幼兒全面發展。 環境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通過環境獲得發展,幼兒在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幼兒在環境中獲得的發展,幼兒在環境中促進智力的提升,幼兒在環境中獲得交往的能力…… 根據幼兒每日的活動,我們相應的為幼兒創設結合主題活動的主題墻,在主體墻的滲透當中,幼兒不斷地學習到相應的知識,結合具體的教育活動,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也擴展了幼兒的視野。如在主題活動:《有趣的動物》當中,我們以各種形象鮮艷的動物圖片作為主題墻的輪廓,在主體墻內充實有關動物的各種資料,如:小動物的秘密,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有關小動物的詩歌。而且,我們還在主體墻上體現孩子的作品,我折的大象、翠鳥等等。幼兒在了解小動物的同時也欣賞著自己的作品,在主體墻的創設當中幼兒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教師所創設的環境要適合幼兒的發展,環境中就要體現適合不同能力發展的幼兒環境,材料構成了環境,也就是說教師所創設的環境要體現不同能力幼兒的發展,即材料的不同。如:在美工區,用吸管粘貼美術作品時,我們考慮到幼兒不同能力的發展,考慮到幼兒在直接用已經剪好了的短的吸管往上粘貼時相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是否會太簡單,于是,我們將吸管分成長短不一的長度,適合各種能力的幼兒進行粘貼。幼兒在老師所創設的這個環境中,獲得不同能力的發展。 幼兒的成長過程和發育情況是不相同的,就象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同樣學一樣東西,有的幼兒一點就通,而有的幼兒卻怎么也學不會。比如數學活動:“按規律排序”在活動中有一部分的幼兒沒有完全的掌握好,怎么辦?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窗口的矮柜上,創設了“請你排一排”“依樣接龍”的圖片,創設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幼兒必須在爭得老師的同意時才能玩,或者是在區域活動時才能玩,他們可以隨時過去玩,可以幾個人一起,也可以自己。最主要的是幼兒通過玩,通過探索的過程獲得發展。實際證明,幼兒通過活動的確是掌握了,發展了。 三、 巧妙利用周圍環境的刺激,使幼兒受到教育、獲得發展。 要想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我們必須對每一個活動、每一種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有所了解。巧妙地利用周圍環境的刺激,使幼兒的各種潛能在主動獲得經驗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如:在幼兒園的樓梯上,粘上不同顏色的小腳印,便于幼兒區分上下樓的方向和位置,形成有序的常規;在衛生間粘上小動物洗手的示意圖,提醒幼兒講究衛生,學會洗手的方法;在活動區,設計一些標志,用來告訴幼兒物歸原處,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平時的活動中,將幼兒活動時的表現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將他們的作品和照片張貼在適合幼兒欣賞的地方,幼兒來園或離園時,都會興奮地拉著家長的手來看,家長的欣賞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又如我班教室的墻面上有一個“小小氣象觀察站”。在這個插入式表格里,幼兒用文字、圖畫和數字記錄著每日的天氣情況。小小氣象觀察站引發了幼兒對氣象的興趣與關注。他們不僅學會了從手機上、報紙上、電視上了解了天氣情況,還在觀察中發現了各種有趣的問題。如:“風從哪里來?”“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有的時候天氣冷,有的時候天氣熱?”等。到了月末,孩子們又有了新的發現:“看!這個月晴天有二十一天,陰天有四天,雨天有五天。當教師注重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環境,并充分利用周圍的環境來刺激幼兒主動學習時,環境就能成為一把開啟幼兒潛能的金鑰匙,促進孩子的發展。 四、合理建構活動區,使之成為孩子的第二課堂。 區域活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活動,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區域活動為幼兒的感知、操作、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在區角活動中,老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還有營造出的寬松和諧的氛圍都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和探索創造了條件。開展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實施個性化教育和主體性教育的需要,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 我班依據活動區與教育活動相輔相成的宗旨,創設了科學探索、數學益智、語言、美工、生活動手六個區,每個區都投放與近期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這些區域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了更好地發展。如科學探索區,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地方,科學活動《認識電池》結束后,我把電池、電珠等材料投放在科學區內,孩子們課后都喜歡去玩弄,在玩的過程中,小朋友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電池越多,電珠就越亮,當電珠負荷不了時,就會燒掉。在課堂上受時間和能力的限制,這么有創意的發現,能力弱的小朋友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發現的,通過活動區,讓另一部分的幼兒也同樣得到了發展。 又如語言區,我們為孩子準備了頭飾和近期學習過的詩歌、故事圖片,并把它安排在比較安靜的角落。在這個區域中,為幼兒營造了適合表演的氣氛,給了孩子表演、表達的私人空間。能力強的孩子三三兩兩戴上頭飾,表演朗誦剛學過的一首詩歌,對于那些比較膽小的孩子來說,語言區也是他們展示自己的地方,看!平時上課不愿開口的明明,也在講起了故事。手工區也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我們為孩子準備了牙刷、顏料、水彩筆、紙等材料,小朋友在美工區里可以隨心所欲,做一回瀟灑的小畫家,孩子們的作品還可以在區內的《我的作品》欄目中展出。我們經常更換區內的材料,盡量與教育內容相適應。如本周活動手工課的內容是學習折紙的,我們就有目的地在美工區內為孩子提供一些紙張和折紙的圖示,讓孩子學習看圖折紙,為教學活動做好技能上的準備,真正實現活動區的教育價值。 在豐富多彩的區角活動環境中,幼兒主動活動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各種材料,通過自發地學習或游戲來獲取知識經驗,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選擇、調整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嘗試,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使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而老師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活動環境,使得環境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五、家園合作,引導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合作。首先通過各種渠道讓家長認識到,自己本身對幼兒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如:家長到幼兒園時向幼兒主動問好、主動關心幫助;引導家長創設溫暖、寬松、愉快的家庭環境,激發家長共同創設良好的班級活動氛圍對幼兒都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向家長傳遞一些教育信息和觀念,并將我們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介紹給家長。如:我班設立了“家園通訊”、“愛心寄語”等欄目。在家園通訊欄目中,我們有目的地向家長介紹一些育兒經驗、教育內容,并希望家長多方支持幼兒的主題活動,奉獻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種資源。如剛開學時,家長對我班放學時組織幼兒看卡通片有異議,于是我們便在家園通訊中向家長介紹有關幼兒看卡通片的文章,讓家長明白和了解哪些卡通片適合幼兒觀看,家長和老師應如何指導孩子觀看卡通片等。 其次充分發揮家長的職業資源優勢,為幼兒教育服務,并增強家長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孩子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有軍人、醫生、老師等等,請他們到幼兒園參與活動,不僅有助于擴展幼兒的視野,獲得與更多的社會人接觸的機會,還有助于增進 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了解,為家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我班石開元的媽媽是醫生,便讓她來講此方面的一些常識,呂悅蓉的爸爸是消防隊的我們便邀請他們來給孩子上消防安全方面的嘗試,在活動中幼兒認識了許多消防服裝、水槍等等,課堂上笑聲盈盈,樂趣融融,孩子們興致很高。 教師所觀察到的幼兒僅僅只是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但幼兒在家中的表現是最真實的。幼兒在幼兒園中可以獨立吃飯,但在家中卻需要家長喂飯;幼兒在幼兒園可以獨立穿脫衣服,但在家中卻需要家長穿衣等等。可見幼兒每天都在表現著兩種自我。如何能擺脫幼兒不好的一面,讓幼兒在家中也象在幼兒園中一樣可以獨立,家園共同合作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張俊濤小朋友在幼兒園時經常會欺負別的小朋友、愛搗亂,別的小朋友經常來告狀不喜歡和他一起玩。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及時與家長交流,并為此制定了張俊濤個案觀察記錄表。在他不欺負小朋友、不搗亂時,我們會在這一天的日期上畫上一個笑臉。等他獲得十個笑臉時,可以回家向爸爸媽媽換取獎品。經過家園努力,現在濤濤再也不欺負小朋友、不搗亂了,大家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只要我們教師樹立開拓意識,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孩子的參與,真正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那么,環境就能真正為幼兒學習服務。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