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學校人際關系處理問題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任何復雜的社會關系,最后都以直面之人際關系的處理得以實現。既然學校教育是把學生從自然人向完整的社會人過渡的過程,那么,人際關系的處理之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人為本,尊重人性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際關系的歸向。因此學校的人際關系處理之教育,很大程度上不是認識問題,而是實踐問題。教師與校長、教師與同事、教師與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就是對學生進行人際關系處理的最好教育。而所有關系的處理都必須以尊重為前提。 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前,先知們樹立了至今已有3000年的石碑,上面刻著這樣一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據說最早得出“認識”成果的是推崇“哲學王”的大哲學家柏拉圖。他說:“人就是身上沒有長羽毛的兩足動物。”定義十分客觀,可是偏偏有人不認這個“人”,他拿著拔光毛的雞去質問柏拉圖,柏氏無言以對。后來以博學名世的亞里士多德給人下定義:“人是理性的動物。”也就是說,人是講道理守邏輯的動物。可是,到了中世紀,大哲學家托馬斯 · 阿奎那偏偏從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中推出:“人是非理性的動物,而只有上帝才是最理性的存在。”那么人到底是什么呢?中國古代哲學家給出了比西方哲人更接近人的本質的可以算作最好的回答:老子認為人是能認識天道并能替天行道(此之為德)的動物或者說道德動物就是人。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是陰陽互生互化包容共生,絕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此之謂“和而不同。”孔子把老子的觀點進一步具體化,他認為天道分作兩個方面;一是仁,二是禮。在《論語》中,他提出“仁”達105次,《說文解字》分析人為從人,從二,謂之人愛人也。其實孔子本人也是這么解釋的:“仁者,愛人也。”反過來,“仁者,仁也。”人是什么?人就是一個愛另一個動物,不互相殘害的動物。如果有人不愛人、害人、殺人,孔子就罵他禽獸不如,非人也。怎樣才能行仁而愛人呢?孔子提出“禮”。《論語》中“禮”被提到75次,禮是實踐性,操作性的存在。意味著等級、次序、責任、義務、奉獻、自制內容,是人的行為規范,遵守這些行為規范,就是行仁德仁而斯為人矣。后來到漢代,把禮逐步穩定為“三綱五常”,到宋朝時代,又把仁呀、禮呀、“三綱”與“五常”統攝為“天理”,要人們無條件遵守。其實這種絕對化的作法有違人性,戴震、魯迅都認為“以理殺人”。筆者認為倒是荀子更能體察孔子的仁與禮之真諦。他說人是能群的動物。仁與禮在“群”中體現出來。人怎樣才能實現“群”呢?這就是“以語言交流思想”“以行為互利共生”。是對孔子人性論思想的最佳詮釋,這種詮述與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基本一致。筆者認為,這是關于人的認識最深刻的認識。當一個人脫離“群”,失去“ 社會關系”時,他就不是“人”了,而真的成為“身上沒有長羽毛的兩足動物”了。 荀子的“群”大致就是卡耐基的人際關系或馬克思的社會關系。個人通過“群”也就是人際關系來實現自己的人性,使自己成為人而不是動物。怎樣才能“群”呢?馬克思提出了“解放”理論、“革命”理論、“實踐”理論和“全面發展”理論,而卡耐基的《人生之路 》叢書——號稱發行量僅次于《圣經》的出版物,所指出的“人生之路”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人際關系處理中做到“堅守自我,寬容他人”。而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人生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所認為的人生之路與卡耐基的結論驚人的相似,他總結為8個字:“尊重他人,親疏隨緣”。 筆者不厭其煩地從伯柏拉圖、孔子說到卡耐基、周國平,可以理出一個基本思路,一切哲學家都貫穿一個基本主線:“人有目的”或“以人為本”。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什么呢? 是關系,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在人際關系處理中才會實現人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什么呢?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以達到實現自身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人,也就是把一個自然的人變成社會的人的過程。按照杜威的理論“生活即教育”或陶行知的理論“教育即生活”,或者二者的總結,教學做合一。要想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人際關系處理,學校本身就應該生活化,讓學生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在良好的人際關系實踐中,在“做”中學會,而不是在課堂上,書本上,作業上。錢夢龍先生認為,理想的學校生活應該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活。筆者認為,教師所主導的學校人際關系模式應該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宋慶齡)這才叫“以學生為主體”。 這種模式應該處處為學生成長,為學生學會人際關系處理,學會自我實現的方法而著想,它有多個側面多重意蘊。 一、一個中心 “一個中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他人。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之體現,也是中國自孔子迄今之人文主義的哲學主線。在學校“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給學生多一些愛心和關心。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沒有感情,如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礎和動力。英國教育家羅素也曾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摯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亦是教師獲得成功的需要。渴望教師的愛心和關心是所有學生的心理需要。教師以充滿愛的胸襟和真誠的態度去關心和呵護他們,對他們獻出一顆誠摯的愛心,一顆溫暖的愛心,并且一視同仁地對待,教育他們與人為善,從而培養他們與他人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次,給學生多一些信任和理解。英國教育家車尼斯說:“只要教師對學生抱有希望,僅次一點,就可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信任是實施教育的基點,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只有充分信任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的自尊、自強、上進的信心。并由“自我約束”到“自我完善”。最后,給學生多一些尊重和表揚。有位教育家說過:“育人的前提是尊重人”。學生首先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然后才是一個受教育者。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如果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贊許;少一些歧視,多一些肯定;少一些訓斥,多一些寬容;那么,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才會融洽。實質上,在人類文明歷史的詞典中,尊重有著久遠的印記。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尊重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在現代社會的文明關系中尊重的內涵在延伸,在拓展,其理念和趨向更多地強調民主與平等,體現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這就是人本身就是目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實現這個目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自我實現;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完善自己的生命,也才能處理好學校人際關系,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而又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二、兩個基本點 (一)教師與教師關系處理。毛主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了”。那么做為教師,我們“共同的革命目標”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生命的完滿或學生生命的自我實現,也就是為了學生學會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具備一個現代社會人的基本素質。除次之外,教師沒有其他的個人恩怨或超越此目的世俗功利。也就說,是為了學生才使素不相識的教師走到了一起。所以,教師與教師之間,沒有根本利害的沖突,即使有矛盾(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做不好教育學生之工作的),套用一句過去的流行語,那就是,教師之間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完全可看在“學生面子”——我們共同的目標——學生的發展上而求得解決。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的良好就會起到良好的主導作用,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使學生從中受益,從中學會人際關系處理技巧,養成化解矛盾的技能,從而在日后漫長的人生之路上,在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從容應對,和而不同。既給他人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又能順利通過他人,利用他人,以人際關系為資源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師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又分做兩個方面。 1、首先是教師與領導之間人際關系在上下層次上的處理。筆者認為,干群關系的處理模式應該是:“尊重——服從”模式。什么是“尊重服從模式呢?尊重從來是互相的,尊重也是一切的人際關系處理的靈魂,自然也是領導與教師關系處理的根本原因。但是,話雖這么說,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往往只有群眾尊重領導,而沒有領導尊重群眾。干群關系往往成為“命令——服從”模式。“民錯了官打,官錯了打民”。吃虧受屈的往往只是群眾。學校中如果領導對教師也采用這種模式進行管理,人際關系就處理不好,教師就會“^造**”或陽奉陰違,或消極怠工,或遷怒學生,甚至公開對抗。教育的有效性依賴于教育的一致性。在學校中出現領導與教師人際關系惡化,勢必破壞教育的一致性原則。由于領導不是一人充當,矛盾還會導致教師之間,你擁護張三,他跟隨李四,導致教師四分五裂,教師人人給學生一個陰暗的脊背,那么混亂的局面會使學生從中投機取巧,見風使舵,投人所好,養成市儈作風。所以我們應該提倡學校領導首先尊重教師。為什么學校領導首先要尊重教師呢?因為學校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切實尊重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而對于學校管理著而言,應樹立“教師第一”的管理理念,把教師放在第一位。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羅森帕斯公司老板豪爾用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得出結論:不愉快的人提供的只能是不愉快的服務。對于員工來說,顧客當然是處于第一的優先位置;但對于公司來說,實際上是通過把精力集中在內部,集中在自己的員工身上而獲得成功的。當公司把員工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員工就會把顧客放在第一位。教育也是如此。只有校長先樹立起“教師第一”的管理理念,做到“以師為本”,教師才能切實落實好“以生為本”的各項教學工作,才能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學生。清華老校長,大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就認為,校長的職責就是給教授上課端板凳。從極為艱難的戰爭環境開始,他身體力行幾十年,最終把清華大學辦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大學。他認為大學是大師之謂,不是大樓之謂。他屈尊就教,禮賢下士,請來享譽國際科學家的大師級科學家饒毓泰、葉企孫、王竹溪、吳大猷、吳的訓、華羅庚、培養出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彭恒武、王金昌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士吳宓先生為請古文大師吳汝綸先生來校做導師,竟然給吳先生下跪,他就是用這種尊重之心請來梁啟超和王國維。所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才辦得空前絕后,其學術成果至今無法超越。筆者聽過這么兩句話:“校長把我們當人,我們把自己當牛;校長把我們當牛,我們把自己當人。”“校長敬我一尺,我就敬學生一丈。”“校長恨我一尺,我就恨學生一丈。”現在各學校都實行校長負責制與教師聘任制,教師不可能跟校長頂牛,于是就把從校長處得到的屈辱遷怒轉嫁于學生,誠所謂“和尚吃不了肉,就打爛鼓皮。”但是反過來,校長尊重教師,教師情緒飽滿,他就會尊重學生,而學生就在尊重中學會了尊重,這正是學校教育所期待的。 最近有一則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因不尊重女教師、女學生而導致被迫辭職的事情傳遍了全世界。作為校長,他在講話中提到女生理不如男生。當即遭到女教師反對,接下來受到女生反對,再接下來受到全體師生的反對。大家認為,不尊重女性的人,也不會尊重男性,就等于不尊重一切人,這樣的人不配做大學校長。于是團結起來抗議,薩默斯只好以辭職結束學潮風波。由此可見,尊重人在學校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校長尊重教師,教師必須服從校長,這不是庸俗的人際關系,而是崇高的工作關系所必然要求的人際關系。教師服從的是王校長、楊校長、是職務、服從的不是張三或李四,不是個人,必須把工作關系與人際關系分清,這才是學校正常的人際關系。公私不公地服從或反對,都是庸俗的市儈作風與江湖義氣。公報私仇或私事公干,都是學校這個文明高雅之堂所不允許的。在美國這樣一個人人可以罵總統的國度,一個高唱民主自由的社會,誰都不可以罵校長,罵經理,罵總統是行使民主權利,但罵校長都是違背公民責任。民主與服從是統一的,沒有服從就沒有民主。在我國也一樣,如果對校長有意見,可以用合法合理的程序向上反映,這也是對校長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而服從管理是教師的天職,卻不能違背。 2、教師人際關系處理的第二個方面,是教師之間平行關系的處理。其模式是“尊重——寬容模式。尊重是建立在人格與地位完全平等基礎之上的互動之禮,是精神層次禮尚往來。要做到互相尊重,就要不在學生面前揭他人業務之短,不在同事間傳播他人隱私。在公不言私,在私不言公,做到公私兩清。寬容是對尊重的實現過程或方式,體現的是君子和而不同,對他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個性氣質,盡可能的包容諒解。有些人生活,不修邊幅,而有些人卻偏偏有潔癖,過去于自律,有些人說話聲大,有些人喜歡抽煙,有些人不抹洗辦公室,如此等等。當事人自己要盡可能教育自己,力爭不在公眾生活中對他人帶來不方便,但其他教師能忍則忍,能容則容,切莫厭煩,指責,更不能惡言相加。 莊子說過:“君子之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教師之間的關系,是純凈無雜的太陽底下最高尚的工作關系,是為了學生才結成的人際關系,彼此不應該有過不去的個人恩仇。教師之間,不應該有市儈主義,小市民心理,見利忘義,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處處算計,那就把高雅純潔的君子關系,紳士生活庸俗化,市化了。范仲淹說過:“公仇不可無,私仇不可有。”這才是“君子之爭”。教師之間對教育學生,對學術問題發生爭論是正常的,屬于“公仇”在“公仇”上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冕。盡量把話說在當事人面前,允許對方申辯,互相展開議論,這才是君子風格,紳士風度。過后不再討論,否則做酒成醋,畫虎類犬,事情就完全變質變味。 學校中教師之間人際關系處理好了,整個校園就會有文明高雅,祥和的氛圍。教師人際關系向外推延,就會產生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師生關系是學校人際關系的第二基本點,其模式是“尊重——嚴格”模式。馬卡連柯認為,只有盡可能的尊重一個人才能夠盡可能的嚴格要求一個人,尊重學生是嚴格要求學生的邏輯前提。尊重學生即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思維創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差異。只有這樣,教學中“以人為本”之樹才會常青,“發展學生”之樹才會常綠,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會日趨深厚。筆者曾親聞一個汽車司機說,過去違章,交警紅牌一舉,就開票罰款,作為司機,不管理虧否,總得狡辯一通。現在不同了,交警先敬個禮,然后出示證件,接下來才和顏悅色地說明為什么罰款,違章者再也沒有狡辯的勇氣了。交警與司機之間,尚且先敬禮,再談事,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為什么不能這樣呢?交警用敬禮方式,使司機失去了狡辯的勇氣,教師為什么不能以尊重學生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呢? 尊重學生一是不能打學生,打學生為法不容,侵犯學生人格尊嚴,打過之后,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教師的嚴格要求就會落空,學生會陽奉陰違,愈教愈差。二是不能罵學生。馬克·吐溫說自己會因別人一句好話而快樂上三個月。學生更是這樣。罵學生有時比打學生對其心理損害更大,會極大挫傷學生自尊心使其破罐子破摔,會產生不良的預后效果。相反,教師一句由衷的贊賞,就會成為學生不竭的動力;一縷熱切的目光,就會使學生奮發向上;一次親切的交談,就會讓學生如沐春風。三是尊重差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也如此,其個性千差萬別,即使同為后進生,他們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教師應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自然界沒有差異就不成為自然界,人類社會沒有差異就不成為人類社會。陽光月色各神韻,春蘭秋菊別有異香。多樣性、差異性是大千世界鮮明的特點和共同的規律。學生的差異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人才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進行換位思考,實施民主管理,尋找差異的根源,努力營建良好的個性發展空間,對癥下藥,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還要求每個教育者都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摘除有色眼鏡,相信后進生只是目標不明確,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正確,。教師只要加以耐心、正確的引導,以平等的態度關心他們,以寬容的胸懷理解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真正做到“善待學生,慈嚴相濟”。那時定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不斷取得的進步。這樣也才能真正落實“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要使全體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現在許多學校設立教師忌語,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在教師關系中,教師出于主動一方,只有教師不打不罵不傷害學生,切切實實地尊重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建立。“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學生才會接受老師的嚴格要求,成為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高素質的人才。 總之,學校人際關系既有社會人際關系之共性一面,又有學校特殊的行業性質。學校不是衙門,人際關系不能帶有官場上的吹捧阿諛,勾心斗角之風;學校不是市場,人際關系不能帶有經濟領域的等價交換,投機取巧之風;學校也不是車間,不是田野,要有文明、高雅、純潔的君子風范,紳士的風度。為全社會人際關系樹立風向標,為社會人際關系的矯治作出榜樣,更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長遠的影響。 學生在學校首先是學習做人。只有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實踐中熏陶中,才能學會良好的人際關系技能與高尚的個人素質。教師是學校人際關系的中心人物與主導因素,筆者為駕駛之一員,謹就學校人際關系之處理淺談體會,愿與各位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郭家齊:《中國教育史》,北師大出版社。 2、羅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 3、張岱年:《中華的智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4、卡耐基:《人性的駒點》,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