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息技術教師的創新教育思路
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掌握最新知識,緊跟前沿的科技成為現代教育必須考慮的問題。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正處于一個廣泛探討、不斷更新與高速發展的階段,似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各個地方甚至各個學校各自為政,每個學校因條件不同在信息技術課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我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課程必將逐步成為小學教學中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 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有一個詞匯變得非常搶眼,這個詞匯就是“創新”。如何能在教學中實現“創新”?這個問題作為教師也許都會去想,當然我們也努力過,但是只靠單純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得給自己“充電、加油”,那么這些“點、油”從何而來呢——借助現代信息之風!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是實現“創新教育”的奠基石,它能為“創新教育”搭起理想的舞臺,那么如何來演好這臺戲呢?: 一、信息技術為創新教育搭建優越的“舞臺” 信息技術課程有它獨有的特點--不斷更新的資訊、實踐性強、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戰、豐富的多媒體感官刺激等,這一系列極富魅力的因素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決定了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有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施展才華的空間。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計算機中有太多奇妙的東西,在這個領域中,信息以驚人的速度更新,能夠極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計算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充滿幻想的空間里,學生可以盡情放飛想象的翅膀;計算機是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合作與溝通的主題貫穿始終;計算機世界里充滿了聲音與色彩的交響、智慧與靈感的碰撞,創新思維的火花隨時被激發;信息技術是一門動手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門課程更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動手操作往往是創新的必要條件。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其他學科無法比擬,信息技術課程與創新教育之間有一種天然的互相促進的影響力。 二、信息技術為創新教育提供豐富的“劇本”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優越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演出什么“劇目”呢?這是一個爭論很多的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課程標準和相對統一的教材,加上各個學校的硬件與師資條件的差異,各個學校課程的設置都不一樣,選擇的教學內容差異很大,特別是我們這些面對特殊群體——小學生,在選材時則顯得更加參差不齊。有的側重于游戲性與娛樂性軟件教學,如“金山畫王”,重點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滲透藝術教書;有的側重于應用軟件教學,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教學;還有一部分可能隨意性很大,沒有走上正軌。 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把重點集中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至于學生要掌握多少技術層面的東西,應該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訓練學生用兒童的思維方式來操作計算機,而不要用計算機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基于以上考慮,我認為類似于“金山畫王”、“超級小雪”這樣優秀的軟件應該進入幼兒園、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高年級可以將“東方網頁王”、“我形我速”等這樣比較直觀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體與網頁制作工具納入教學內容。教學的重心應該落在“學有所用”上,即要求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制作出自己的作品來。 我認為,在小學階段不宜將計算機教學作為一門普及學科,而是將其作為興趣活動開展,注重小學生的個性,但在小學階段可以將計算機語言納入教學內容,過于抽象,過于枯燥,過于嚴謹,不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過多的學習會損害其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客觀說,現在我們選擇“劇本”的余地很小,適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求的優秀軟件少之又少,這些還有待于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去創造、去開發。 三、信息技術教師主導創新教育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臺”與“劇本”,還需要一個優秀的“導演”,才能夠演出一臺好戲。信息技術課程屬于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教學法還處于探索階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鑒的現成經驗與模式。這就決定了作為一個信息技術教師除了要求技術過硬之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走出一條有特色的信息技術教學的路子來。 一般認為,創新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中,貫徹提高學生創造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性人格、創新性思維和解題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學與教育實踐。經典的創新教育理論認為,創新教育的教學應該遵循問題情境性原則,強調學生自主的學習,要求教師對學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得出了以下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1、點到為止 人說“孩子的潛能是一個挖掘不完的金礦”。而他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則更是出乎教師的意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能招致學生極其厭煩的回應,教師只需要點到為止即可,甚至“心有靈犀不點通”。我一直相信他們自有一套理解計算機的獨特方式,有一種與計算機溝通的先天的靈性,其高效性與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們絕對不可強迫學生去迎合教師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點到為止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為他們的創新預留了廣闊的空間,從而讓他們體驗到發現的快樂,而灌輸式的教學則只會束縛每個人的想象,扼殺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學生之所以愛玩游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戲中具有挑戰性,有經過努力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那么在讓孩子學習現代技術的有關知識時,我們可以借鑒部分游戲中的軟件以提起他們的興趣,譬如:打字部分的教學很枯燥,我們就可以采用一個打靶游戲軟件讓他們練習指法,并對他的成績進行統計記錄,有條件的還可以做成名為“我是神槍手”的網頁放在局域網上,讓每個孩子都可以看到,鼓勵他們挑戰“高手”,并根據他們的成績對網頁及時更新。掀起了孩子練習打字的高潮。 2、形成交流 《新課程標準》中師生互動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互動應怎樣形成,我覺得交流就是形成互動的一個主要手段,交流有可分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的交流非常重要,但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則更加重要。IT領域是非常強調交流與合作的,信息技術課程中也應該滲透這樣的學習模式,教師每一次活動的講授時間應該控制在10分鐘左右,而他們自由探討、交流與操作至少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孩子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了探究氣息的民主教學氛圍。 相互交流是一種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對未來人才創新性人格的一種培養。 3、積極展示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學習的興趣與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讓他們的作品有充分展示的機會,同時還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我們應學會賞識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這也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方法。 信息技術活動的展開形式、內容比較豐富、多樣,但其中有這樣一個活動讓我感慨萬千,那是一節Photoshop軟件的教學,老師抓住了學生更為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這一特點,設計了名為“一堂課環游世界”的教學內容。在上課的開始,教師問:“你們誰想一節課環游世界?”,有很多人舉手,教師又說:“我這里有許多世界風光的圖片,我用手里的數碼相機給一個同學照一張照片,大家幫他制作暢游世界的圖片好不好?”學生很感興趣,于是老師便當場給一個學生照了一張數碼照片存放到教師機上,學生通過網絡復制完照片和世界風光的圖片后便開始制作了。學生們熱情高漲,遇到問題后積極的與同學討論。最后,老師又展示了學生的作品,同學們看的津津有味,有一個調皮學生作品是,把這個學生放到了艾菲爾鐵塔的塔尖上,還加了個標題“夢游巴黎”,有的學生采用夏威夷的風光背景,給這個學生換上了草裙。老師一邊演示,一邊問作者:“這種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問到的每個學生都講了自己的操作步驟,也就完成了總結知識點的環節。 這堂課的氣氛很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制作中,要想完成這些效果,需要用到Photoshop中的各種技巧,讓學生做到了積極思考,大膽實踐,而這些任務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我想這個活動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妙。 展示孩子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節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對這個環節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模式,評價方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作為教師們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評價一堂課,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的優劣,絕對不僅僅是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孩子們學得如何,看他們是否能夠拿出屬于自己的作品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一種“作品意識”,而積極鼓勵展示孩子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 4、自由創作 “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這是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教師確定的目標可以分成基本目標和擴展目標,只要完成了基本目標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讓絕大多數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有助于提高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擴展目標又為孩子們留下了探索的空間。 各種學科都能為孩子提供創作的機會,而計算機則更是給予孩子了廣闊的舞臺,為了達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決某一問題,也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在繪畫活動臉譜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先用畫比勾勒出基本的輪廓,然后依自己的想法進行裝飾,不限制工具與格式,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上交一份與眾不同的作品。這樣對于每個層次的孩子來說都是可以完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信息技術課應該是多種課程都能適應的課程,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進行想象與自由創作。 5、展現自我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興趣、情感等心理因素對其認識過程會產生重要影響,當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一個活動的開始,即任務的提出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如何將他們吸引到這個活動的任務中來,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圖像等各種技術于一體,可以更好的刺激孩子們的各種感官,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有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 曾經觀摩過這樣一個活動,要學生完成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創作,在上課的開始,老師先播放了一段環境遭受破壞的記錄片,學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到大屏幕上,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被那些場面震撼了。播放完后教師布置任務:制作一張保護環境的宣傳畫。學生迫不及待的打開了畫圖程序,開始了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但不知道用什么工具表現出來時,總是積極的問同學和老師。在以往的教學中,有的老師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而是將制作的步驟一步一步的教授給他們,要求他們是依葫蘆畫樣,結果效果大不一樣,有的學生遲遲不開始創作,有的只是在渾水摸魚,磨時間,即使被老師看到了也只是草草畫幾筆,應付一下,沒有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現代信息技術只是他們的“興趣活動”,并不要求他們達到如何高深的程度,而是讓他們去接觸一些現代化的教學,了解現代技術的先進性與可發展性,同時也是培養他們一種探索科學的愿望。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意思就是說在進行普及性的教學之外,應該選擇一個重點,確立一個自我方向,創出特色,而不應該求“大而全”。有的學校以網頁制作為特色,有的學校以Flash動畫制作為特色,有的把重點放在電腦繪畫上,集中精力尋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規模,有規模方能有氛圍,有氛圍方能成氣候,這樣便能有“自我”。 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猶如浩瀚的大海無邊無際,那里是知識的源泉、那里是寶藏,如何讓孩子們在這里迎風破浪,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玩中練、樂中學”便是一種可行的引導方式。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充分考慮孩子與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適合教授對象的教學方法,每一位教師都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只是由于各人能力不同,所以導演的“節目”也會有所差異,但是我始終相信“導演”們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風格,只要努力實踐,到時定能百花齊放,好戲連臺。 參考文獻: [1] 陳至立 《抓住機遇 加快發展 在中小學大國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教育報》 2000.11.6 [2] 謝樹平 《研究性課程的構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3] 劉樹仁 《試論研究性學習》 《教育科學研究》2001年第5期 [4]管長存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初探[J]中小學電教,2002年第9期 [5]嚴俊華主編《教育技術主導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何克抗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中小學電教》2001年第(1、2)期 [7]陳至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 2000年 [8]劉向永 《解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第3期. [9]李克東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方法》 [10]余勝全 《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中國電化教育》1998年第4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