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后感
假期里閑來無事,便在岳陽樓景區游玩。在街邊小攤隨手翻開《岳陽樓記》。讀完后我又一次感慨萬千。作為一名岳陽人,傳世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經成為了岳陽人的精神。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贊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并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后,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一、政治掉意不掉志。 作者于1045年因變革弊政掉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蒙受了嚴重的政治沖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落空志向,依然在新的崗亭上勤懇工作。比擬本人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碰到艱難、蒙受波折、偶感宦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抱負、崇奉霎時發作倒置的見地,工作中呈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僧人撞一天鐘,顯然禁受不起人生的波折和掉敗的考驗。就此比擬,作者身為封建期間的仕宦,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期間,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惟,值得本人們當真很好的進修。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二、傷時感事的思惟。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平易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表現了作者濃重的封建忠君認識,但它更能表現作者的傷時感事思惟,仕進時要想到公眾,為公眾多干事、做功德,不仕進時也要想到國度,關懷國度的開展強大,把國度的命運與小我的命運嚴密聯絡起來。當今,本人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平易近,而是高屋建瓴,把公仆變為主人,以至貪污、行賄、墮落蛻化。不妥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度開展強大漠然置之,聽而不聞。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 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三、鐵面無私的貢獻肉體。 《岳陽樓記》最為經典的言語即“先全國之憂而憂,后全國之樂而樂”。此句充沛表現了作者鐵面無私的貢獻肉體和掉臂小本人、襟懷全國志向的開闊胸襟。每當讀到此句時,心中便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不由對這位封建時間的仕宦發生真誠的敬意。封建仕宦有如許一種思惟境地,作為無產階層政黨的共產黨人更應具備如許的思惟境地。但是在理想糊口中,不少人對工作不擔任任、拈輕怕重,把重擔推給別人,本身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本身籌算,沒有鐵面無私的貢獻肉體。共產黨在本人們國度是在朝黨,在朝黨的黨性決議了共產黨人在戰爭年月應該是沖鋒在前、退避在后;在戰爭期間應該是吃苦在前、享用在后。黨章規則共產黨人要做進修、工作的榜樣。因而,共產黨人更應該向前人進修,并超越前人,為共產黨的事業的弘遠目的和近期目的盡力斗爭。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反映。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品德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向歷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學習,汲取其精神滋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種誘惑接踵而來。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尤其是領導干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時刻記住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并代表著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樂,切勿忘憂,更不能大肆揮霍,貪污受賄,中飽私囊,為一己之樂,造成百姓之憂、國家之憂。 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像一口古老的洪鐘,常鳴在人們的心間。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于“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從沒有放松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我們常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么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制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后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卻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自古及今,確實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啟迪下,英勇地奮斗著。宋代名將岳飛,為了 ,收復失地,馳騁沙場。他不畏奸臣讒言,不顧國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還念念不忘“直搗黃龍,救回‘二圣’,收復大好河山”。此“憂”可謂“先”,其“樂”卻在“后”。正因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為后世稱頌。再如,我國現代文壇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為黨為人民辛勤工作,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國統區用手中筆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解放后,他更加勤奮寫作,盡情謳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節省下來的25萬元稿費上交國家,獻出一顆赤膽紅心。茅盾先生身體力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對待“憂”與“樂”的態度,孰“先”孰“后”異常鮮明。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他們的英名都將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流芳千古,為后人稱頌。為什么這些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呢?從他們的事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心里、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后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對立面。歷史上禍國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清代的李鴻章等等。他們賣國求榮,殘害忠良,將祖國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民族的敵人,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種人哪有一點中國人的氣味!他們的作為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他們早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五千年來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正是因為每逢興衰危亡之時,都始終有一批如范仲淹般“壯志豪情在我胸”的,為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奮斗著的英雄兒女。他們前仆后繼,力挽狂瀾于既倒;他們出生入死,拯救黎民于水火;他們壯懷激烈,直掛云帆主沉浮;他們繼往開來,指點江山著風流……作為中華民族復興時期的一員,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難道不都該好好地思考一下,我應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做些什么? 對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屬唯有天下蒼生。這是無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前提。我茅塞頓開,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摒個人成敗得失、榮辱毀譽于度外,以天下為己任,濟蒼生、安社稷的胸懷;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憂民、憂國、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濟世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居安思危、樂在其中的憂患意識。 多情的中國文人,千百年來,滲入你骨髓的憂患意識、濟世情懷,是穿越時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風怒放永不凋謝的一枝奇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注入了無限的活力,附麗了壯美的生命。它發端于商周,發達于唐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寫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長卷。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憂樂一段正論。”這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