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學生語感的培養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語感的含義、語感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和實行語感教學的具體可行性,著重闡述了語感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生語感的培養,本文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來進行具體闡述,力圖使之具有實踐探討的意義 。 [關鍵詞] 語感 語文 教學 我們的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豐富的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這是一個人進行言語交際的基本前提。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王尚文先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語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什么是語感 所謂“語感”,也就是語言意識,即指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閱讀教學的語感就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推動閱讀教學,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語感的強調,就是要注重對語言的直觀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一種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對語言的真切領會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靈悟。 夏沔尊先生有過一段話,對語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他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兩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兩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可見,語感實際上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一種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的豐富的了解力。語感強調的是個人的經驗、個人的感悟、個人的語言修養。一個人的言語能力的成熟,具體表現在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對言語文字的感悟能力,用言語思維的敏捷程度,用言語表達的準確、快速能力。語感敏銳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還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培養語感的意義 1、語感的培養有助于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培養語感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對語文的實踐感悟和個體經驗感悟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語言實踐訓練而獲得經驗意義上的啟迪,從而創造性地獲得了適合自己個性和學科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而能主動地學習探究。語感教學注重在語言訓練中學得語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語言實踐和語言分析活動,積累了語言材料,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認讀經驗和認知結構。在以后的閱讀中,學生就可以用這些已有的認讀經驗和認知結構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時,可選擇和自己已有認知結構相似的語言塊,歸納到自己的語言信息庫中去,這是“同化”;對于與自己語言經驗不相適應的語句,也能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而適應這種新的語言現象,這是“順應”。在這樣反復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更趨于完善。這樣,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立性會逐漸增強,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語感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文知識。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是一個多層面多側面的復雜的系統,而語感就是這個系統中的核心。因為語言文字并不是只帶有機械的語義知識,而往往帶有作者很強的感情色彩,同一個詞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會表達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語文教學絕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來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感情。而同時語文知識要通過大量言語對象反復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從而附著于學生的心理結構,這樣的語文知識才能轉化為一定的語言能力。因此,語文教學的核心不是傳授語義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傳授知識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中間環節。 3、語感的培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維活動要建立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人類的思維成果也必須依靠語言才能得到表達、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語言的發展也離不開思維。語言要通過思維才能表示與客觀事物的聯系,才能成為交際的工具。而語感是語言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發展的最高境界。語感的訓練與培養有利于學生知識、情感和能力的積累和激發,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語感強的人能敏銳地感覺到語言材料的重點、情感,可以讓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達意,正如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語感的培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美育。 培養學生的語感不是一個理性的認識過程,而必須要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豐富情感等因素的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直覺形象進行了感受,審美情趣得以激發,這其實就是一個審美教學的過程。美的形象性和語感的直覺特征是統一的。審美教育要通過培養良好的語感來完成。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審美能力的高低。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現代的閱讀教學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把閱讀教學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能說會道,能讀書看報,能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直接現實。離開語言,人們無法進行思維,而離開了思維,語言也就失去了內核。人的思維,說到底是運用言語進行的“言語思維”。因此,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而語言文字素質的綜合體現就是語感。因為語感能力是長期語言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心理能力,一種心理直覺。學生的語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審美情趣、文學修養以及生活交際技能等諸因素都是通過語感能力表現出來的。而這些因素也正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 語感的關鍵在于能夠憑借直覺,靈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種不同語言環境中語言質的規定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有了一定的言語感情經驗,但生活閱歷還很膚淺,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語經驗,同時他們又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善于吸收和學習各方面的語文知識,在增長能力和學習知識兩方面都處于最佳時期,語感能力的提高使他們迅速積累間接的理性經驗,形成真正敏銳的、準確的、深刻的理解和鑒別語言的能力。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能力,一方面,就能從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語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體現或調動特定語言環境中各種語言運用的可能性,發揮其潛在的語感勢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語感培養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而朗讀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謂 “ 文選爛,秀才半 ” ,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 ,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應該是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須臾或缺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感情信息,重視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無疑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提示了幫助學生感知語言的金鑰匙——讀。讀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種最有效的語感訓練。 1、初讀課文,感受語感。 在激發了學生興趣,創設了學習氛圍的前提下,請學生初讀全文。初讀,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整體感知,了解大意。可讓學生通過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自由讀,出聲朗讀等途徑來進行。這時的“讀”要充分,先要正確練讀,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詞句及全文所表達的意思,也可適當安排復述、討論等環節,讓學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達出來。 2、品詞析句,體悟語感。 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蘊涵的情趣和意旨。運用增、刪、換等方法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語感。如(1)比較句子。在教學《一粒種子》時,把“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改為“春風在吹,泉水在流,小鳥在叫,小朋友在唱歌。”通過對比朗讀,就可感受到作者把春風,泉水,小鳥都當作了人來寫,就顯得很生動,很有趣,他們發出的“呼呼”“叮叮咚咚”“嘰嘰喳喳”的聲音組成了春天的合奏曲,是多么的美妙動聽,可以想象春天是多么得美好。(2)抓重點詞。如《荷花》一文中寫到:“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其中,“挨挨擠擠”可以看出池里碧綠碧綠的一張張荷葉,你靠著我,我擠著你,連成一片,幾乎沒有任何空隙,顯得生機勃勃;“冒”字寫出了荷花頂開荷葉向外鉆,向上升,突出地顯露在眼前,這些詞語十分逼真的描繪了荷花的美。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進行反復地朗讀,對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作細細品味。 3、通過美讀,積累語感。 美讀是朗讀的外在表現形式與朗讀內容的完美統一。美讀可以使兒童的心靈得到滋潤,美讀可以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激發。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欣賞性的一遍接著一遍地讀,讓學生通過讀,跟著語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體會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語調范讀課文創設情境,再讓學生反復地進行感情朗讀,將當時人們悼念總理的無限哀思、肝腸寸斷、催人淚下、莊嚴肅穆的悲壯情景再現出來,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安排多種練讀的形式。如教學時,教師可采用“找個對手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也可讓學生進行表演。維果茨基曾說過:“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意識。”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分別讓學生扮演狼和小羊的角色,除了讓他們有感情地說出對話外,也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語和動作,使學生在表演中充分融入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和再創造。表演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對狼和小羊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從而反映出狼的兇殘,小羊的柔弱,揭示故事所告訴我們的道理。這樣的美讀練習,能使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在讀中深入探索,在讀中鞏固語感,學生也可自覺記下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將這些語言材料及時地儲存到自己的語言庫中。 4、想象朗讀,訓練語感。 語感和相象是緊密相聯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利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感情上與作者發生共鳴。如教學《月光曲》一文時,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的《月光曲》所體現的情境,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結合畫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讀,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后又輔之以聲情并茂的范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 5、讀寫結合,運用語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謂“由感而發”。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后,可讓學生進行以下練習: (1)說。你想對狼和小羊各說些什么?或說說自己對狼和小羊的看法。 (2)寫。對故事進行續寫,寫出狼最后的下場,讓學生知道壞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3)議。說說你以前在生活中有沒有聽到,看到或遇到像狼這樣的壞人,你是怎么做的?如以后再遇到,你要怎么辦? 總之,語感訓練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課堂教學是培養語感訓練的主陣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只有注重了語感能力的培養,才能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黃孟軻:《人生平臺上的語文》,科學出版社,2002 2、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