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象的語言教學生掌握語言形象
教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訓練他們把課文讀懂,通過想象、思考,恰如其分地反映課文意境,勾勒課文畫面,激發感情,從而讓他們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形象。在平時的學習寫作中,訓練學生能準確地調遣詞句,如實通順地記敘見聞,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把話寫通,從而讓他們展示形象的語言。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如果沒有好好掌握形象的語言,就無法表現語言的形象。為此,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重點讓學生理解課文形象的語言,為學生掌握語言形象鋪好路、架好橋。 一、抓住形象的詞語,掌握語言的形象。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有的詞語需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文內容,才能體味其中的意境、情狀,從而使學生正確、牢固地掌握課文中這些形象的語言。例如《麻雀》一課中“絨毛”和“鋒利”都是形象的詞語。教學時,可讓學生默讀課文后說說,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學生反復朗讀、思考后舉出三個方面證實:被大風從巢里吹落在地的事實;無可奈何只會拍打小翅膀的動作。嘴里還嫩黃,頭上還長絨毛的樣子。教師就勢描述,引起學生想象:那絨毛,長得細細的,看看密密的,摸摸——?學生搶著回答“軟軟的”。我再讓學生讀這個詞,學生讀出了小麻雀絨毛的特點。因為從師生對答中學生觸摸到了生活實際,喚起了對“絨毛”親切的感受,就不約而同、細聲柔情地讀好了這個詞。同樣學“鋒利”,學生歸結了獵狗的任務,教師沒讓學生講解意思,只要求齊聲讀詞,同時想象它兇猛地“露出鋒利的牙齒”的樣子和企圖,從學生的朗讀聲里,老師感覺到真是“鋒利”。 以上兩個形象的詞語,一個柔而細軟,一個尖而銳利,學生用朗讀來表達對新詞的理解。使詞語的形象具體化了,學生哪個也不會混糊或者忘記。 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創設形象,提供學生運用詞句表達情意的時機。如《小音樂家揚科》一課。教學揚科終于自己動手做了把小提琴那個段落時,老師提出要求:請你們讀讀,讓老師聽聽,揚科做的這把小提琴是什么樣的聲音。學生齊讀課文第八小節,讀出了“但是”表示遺憾的心情;同時也讀出了比喻聲音很小的意思。老師接著說:就是這把小提琴,揚科還“一天到晚拉著”,放牧帶著它,睡覺抱著它,喜歡得舍不得放手——學生用了“愛不釋手”。這樣加深了對揚科愛音樂想提琴的理解;為評論全文的中心(小音樂家揚科非但不能成為真正的音樂家,而且就因為摸了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致死)打下了思想的、感情的基礎,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語言的形象。 又如學習《窮人》,桑娜抱回鄰居家的兩個孤兒,始終為丈夫是否同意而忐忑不安。準備挨奏的桑娜聽到丈夫催促自己去抱回鄰居家孩子時,該是什么樣的心情?教師讓學生體會、設想,并且用個詞語表達:桑娜(怎么樣地)拉開帳子。學生甲用了“舒了口氣,輕輕地”,因為她心上的大石頭落了地,又怕熟睡的孩子驚醒;學生乙用了“微笑著”,因為她的擔心是多余的……我說,原來他倆的想法完全一致?學生用了“不約而同”、“不謀而合”。至此,學生認識到不僅是課文的主人公桑娜勤勞、善良、無私,漁夫同樣如此;這就是物質生活十分貧困,精神境界非常高尚的“窮人”。正因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步步深入,因此對詞語含意的認識也逐步發展。開始,學生對“漁家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只是從現象去觀察:地板干凈,爐火沒熄,擱板發亮,孩子熟睡。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談談對“溫暖而舒適”的認識,學生已經有了新的體會,他們感觸極深,甚至帶著自己的感慨、希望。他們增加了:家庭和睦,成員之間互相關懷、支持、諒解,充滿著愛,勤勞儉樸等等。這樣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這樣的教學自然生動、扎實有效。 二、恰當運用想象,掌握語言的形象。 學習語文離不開想象,想象和語言文字緊緊聯系,想象的依據是語言,想象的目的是為了正確、深刻地理解語言。有了它學生就能進入文本意境,體會文本感情,發掘文本含意;于是,驅譴想象朝哪個方向,走多少路程,到什么程度,都得跟教學的要求相配合。 有時需要促使學生“咬文嚼字”據文想象,正確呈現意境。如古詩《涂州酉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學生推想、描述了上兩行的景色:林深草茂,人煙稀少,澗水淙淙,鳥啼聲聲;明確了這是在春季僻靜的野外。教師用簡筆板畫,勾勒野外渡口系只小舟;要求學生按自己對后兩行的理解,給老師的畫面加以修改。先要改筆的是“橫”,這就需要研究它怎么會 “自橫”?學生聯系上文,認識到春潮春風催水急,急水推舟舟自橫,于是改動的小舟是小離堤岸,微微傾斜在河水之中。教師再提示,畫中應該體現 “無人”。這下,重點在正確理解“野渡”上。有學生主張在岸邊渡口畫上草叢。立刻招人反對,理由是“野渡”是渡口,野外的渡口平時有人往來,不可能長草。有個學生提出畫鳥,一只站在舟頭,一只飛在岸邊,大家馬上贊同,認為這才貼切,而且巧妙。文因圖而躍然紙上,圖因文而栩栩如生,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和作者身同此景,心同此情,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得以實現。這樣的訓練,能培養學生一絲不茍、一字不漏認真讀書的態度,能培養學生周密、敏捷的思維,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時需要引導學生推敲修辭造句,感受語言和情景的優美。例如教學古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上三行,學生體會到了水天一色,月光下洞庭湖面寧靜的、柔和的美。我用手勢、語言引導學生想象:浩渺無際銀光閃閃的湖面托著那座精巧的君山,是個什么景象呢?學生讀最后一行比喻句。教師追問:為什么把君山比作“青螺”?學生從形態考慮,從顏色考慮,最后恍然領會了詩人用君山的小似青螺來映襯洞庭湖面寬展、遼闊,領會了詩人圍繞主題、突出主題的巧妙。教師還要求學生課后運用剛剛學會的水墨畫的筆法,給古詩畫一張自己題名的畫。這樣,學生運用想象,再三琢磨了文字。在咀嚼了文字的情味,推敲了形象的表達后,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又如教學古詩《山中留客》。教師要求學生自學思考:客去山中目的是什么?留客山中目的又是什么?學生經過想象、分析,意識到春晴、日、山景是那樣的秀美誘人。客去山中,山中留客就為了觀賞山景。教師指出,直接寫山景的只有第一行,山光物態弄春暉。遂要求學生根據詩文想象春陽里山的“光”,物的“態”,用自己的話描述春日山景。任憑學生想象的馳騁,但應有依據,有范圍,而且要求合情合理,突出一個“弄”。學生選取山中能展示美的景物,想象它們各自有聲有色、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它們的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來表達“弄”字所蘊含的活生生的情狀。把本來只能 “會意”的情景生動的“言傳”明白。這樣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琢磨、探索,追求掌握字詞確切意思的興趣、能力和習慣。 有時需要啟發學生反復揣摩,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例如教學《凡卡》,教師先抓住開頭兩個小節,要求學生觀察插圖,想想讀讀,特別注意寫凡卡準備寫信的句子,仔細揣摩文句的樣子、凡卡的動作,從而推想凡卡的處境、心情。學生最敏感的是全家丟下他孤單單一個,冷清清地過一年一度盼望已久的重大節日。其次是他工作了三個月,拿不出寫信的錢,偷偷湊全拾來的紙筆還那么不易;三個月的生活折磨得滿心恐懼,無奈而寄希望于上帝。于是歸納為:生活孤單,處境困苦,心情抑郁。因為學生用心去體會文句,用情去感覺內涵,心目中凡卡的形象就鮮明具體;不僅了解他而且同情他,為他憤憤不平。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成了深刻理解下文的基礎。教師要求學生給插圖提詞,以測定學生對全文中心的感悟程度。學生用“傾訴”,“祈求”,“盼”,概括了凡卡的處境、心情和寫信的目的;用“昏暗的燭光”,“一絲微光”,“燭光”,預示凡卡的小小心愿將無法實現。 所以,語言和形象始終形影不離。 三、引導分解疑難,掌握語言的形象。 教材中還有些地方不是學生的能力可以自己感覺得到,看得清楚的。這正是教師應該著力引導、指點的重點。幫助學生辨析有關語句,解開有關疑難,對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提高閱讀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種子的力》是一篇難度較大的課文,語言文字、思想內容都跟小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認識水平有相當大的距離。為了切實收到教學效果,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時代作用,體會現實意義;確定教學重點:把寫小草生長這部分作為理解的主要詞句,掌握全文中心的基點。小草力排阻難頑強出土的情景學生普遍有所見聞。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先要求學生默讀、想象,然后敘述親眼目睹的情狀,教師結合學生的描繪,及時切當地配以課文中的詞語:小草生根發芽逐步伸展,顯示出“看不見的生命力”;遇到上壓的石塊,迂回曲折尋找空隙挺出身來,這就是它“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教師補充個“靈活機動”,為的是教育學生:適應實際隨機應變比靜待、忍耐積極);它日又一日堅持奮進,終于挺出地面,說明它是“長期抗戰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從而歸結證明種子的力是“不可抗拒的力”,“超越一切的力”。根據小草生長的具體現象,用課文上的詞語歸納、贊頌它的精神,本來抽象的詞語有了想象的內容,可以想象,可以感受,理解課文也就化難為易了。 又如學習《別了,我愛的中國》,要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的赤誠之情,引起感情的共鳴,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的處境,體諒他的遠行,體會他的心情。理解作者的通道就是比較艱深的語言文字。于是教師提出這樣的課堂預習題,提供學生自己分析理解、疏通課文的“線路”:1﹒從作者臨別時見到的、想到的一切,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感情。2﹒分析思考:作者遠去歐洲的主要心愿是什么,他熱愛祖國的最大希望是什么。3﹒體會他怎樣認識、對待祖國和自己的關系。4﹒按照文章敘述的內容,分好段落,理清層次。5﹒表情朗讀課文,看看全文有幾次寫到“別了,我愛的中國”,各表達了什么樣的心情。 教學中,注意圍繞全文中心,抓住關鍵語詞,體會人的思想、精神,例如學習課文的第二段(寫思念勇士的第一小節),教師先讓學生說說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勇士們怎樣斗爭、工作。然后要求學生讀讀想想:作者想著勇士,比比自己,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找出最能表達他這種思想感情的詞匯。學生從“不忍”、“不負責任”、“罪人”等詞體會他的內疚,同情他的被迫,體諒他的無奈;更主要的,敬重他由熱愛祖國而生發的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教師適時地舉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學生朗讀記取,加深對作者的認識;強調“國盛我榮,國衰我責”,感染愛祖國、為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習第二小節,讓學生默讀課文后說說作者去歐洲的目的。學生從“為的是求得更好的經驗,求得更好的戰斗武器”上去琢磨,懂得了句子的含義,理解了作者出國是為了回國更好地參加斗爭、建設。再抓住兩個“終將”,兩個“暫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作者出國為了回國,出國一定要回國的思想和決心。在此基礎上,教師介紹作者說到做到,一九二九年初回國工作、斗爭的概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了解、理解他,因為他的文字表達了他的愛憎,抒發了他的感情,反映了他的品德,學生通過具體的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所以愛他、尊敬他。 四、運用繪畫藝術,掌握語言的形象。 “形象”是文學藝術反映現實的特殊手段。語文用語言來塑造形象;音樂用聲響來表達形象;繪畫運用色彩、線條來表現形象……因而它們都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喚起人的想象,供人細細品賞;都可以培養審美的能力、愛美的情操。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運用關系藝術的相同點,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并且起到學科滲透,相得益彰的作用。 例如教補充教材郭沫若的《石榴》,主要運用繪畫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生動的形象。從“那小茄形的骨朵”開始,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黃綠色的骨朵。然后隨著課文“逐漸翻紅”,并且“逐漸從頂端分裂為四瓣”,還在“紅瑪瑙”似的“花瓶”里“精巧地插上了花”(花瓣)。至此,庭院枝頭的石榴花簡直復印到了紙面。學生讀課文等于看著石榴成長;順利地學懂了語言,同時學到了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勾劃物態自然現象的一種方法。課文跳躍著,下文寫“秋天來了”,教師在春秋之間作了填補:花落了留下了花萼。我還是每天去觀察,而且仔細地、懷著希望去觀察。你知道我看哪里?看什么?學生興奮地指著板畫適當的部位說看這里怎樣慢慢長成石榴。教師說:對了,這里滿懷著希望,孕育著果實,經過一個夏天的醞釀(我隨筆畫出石榴逐漸逐漸形成、長大),秋天一到,它成熟了,鼓鼓囊囊的,飽脹得像裂開似的(教師用一個在《荷花》里學過的句子,引導學生去聯想、意會;用彩筆加深了皮色,布上紅黑的稀點,以線條勾劃出它的鼓鼓囊囊、飽脹)。學生讀到“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暴出了一口皓齒”時,教師鼓勵學生上黑板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里體會到的,腦子里浮起的形象:一個畫“破口大笑”,一個畫“露出皓齒”。隨即提起筆來說,裂開的大嘴里甚至還會掉出幾顆個兒特別大,長得特別飽滿(同時畫上幾個掉落的豐腴的顆粒)的皓齒。接著,要求學生用個詞表達出什么樣、什么味的“皓齒”。至此,學生被活動的畫,優美的文吸引住了,自然地引起了回味,活躍地爭相用詞:透明的、水露露的、光亮嬌嫩的、像手指一戳就會滴下水來似的;甜滋滋、酸溜溜的,甜中透著酸味的……隨著學生饒有興味的描繪,教師笑著說:你們都快禁不住直流口水了,正如課文的“唾津潛溢”,你看,哪個詞兒講口水(唾津)?“溢”是什么意思?(流出來)“潛”呢?(偷偷地)學生輕而易舉地共同剖析了這個生僻的新詞語。 教師恰當運用了圖畫的色彩、線條,使語文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生動。雖然課文的語言比較艱深,學生還學得很愉快、敏捷,印象也特別深刻。 ………… 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以形象的語言教學生掌握的語言形象是生動活潑的,學生經受這樣的語言訓練,對語言文字就會有正確的理解力,有靈敏的感覺(語感),就能逐步形成賞析語文、駕駛語言的能力,達到語言學習的理想境界。就目的而言,“以形象的語言教學生掌握語言的形象”是語文教學的天職;就方法而言,它是一種技巧;就教學過程中可以產生的效用來說,也許它還稱得上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3.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4.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劉莫菲。 5.http://www.lunw.com,《論文學的形象本質》,趙炎秋。 6.張開升:《教育創新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