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幼兒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 一、問題提出 人類一面為自己所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而興奮,一面又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擔憂。有識之士提出,人類已經走過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過分陶醉于自己征服自然的成就,而忽視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片面追求所謂發展和增長,而忽視了人類為此已付出多大的代價。只有清醒的認識這一點,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維持人類的生存。而環境教育作為面向年輕一代的保護環境的行動,則具有特別的意義。 由于環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環境教育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國家環保局、中宣部和原國家教委于1996年12月頒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各地方也將環境教育納入到各種形式的課題計劃中,成果也頗多。以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研究為例,近年來常有相關的理論研究文章、實踐經驗總結見于報刊,教育活動設計更不勝舉,一度成為幼教界的熱門話題。 然而,教育實踐中的“熱”更需要冷靜的理論思考。調查發現,當前的幼兒園環境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1)某些教育內容和方法超越了幼兒的理解水平,而使環境教育成為一種灌輸或變相灌輸。很多生態環境的問題都是宏觀的、抽象的,幼兒很難理解。有的教師從良好的愿望出發,試圖向幼兒介紹這些抽象的知識,結果造成知識的深度超出幼兒能力之所及。比如:有的教師試圖讓幼兒理解地球的人口問題,就用“分桔子”的方法讓幼兒體驗人口的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但要幼兒理解人口問題談何容易!于是有的幼兒說:“小朋友多了,桔子不夠吃,我就不吃了,讓給別的小朋友。”還有的幼兒說:“下次買多一點就夠了。”令人啼笑皆非。(2)很多教師片面理解環境教育的內涵,把環境教育等同于環境的污染和保護教育。很多教師認為,環境教育就是要讓幼兒認識當前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知道如何保護環境。但這些內容常常離幼兒的生活實際較遠。 我們認為,存在上述的問題,不僅是因為對幼兒的認識和學習特點不了解所致,還涉及到我們如何理解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如何才能使幼兒園的環境教育真正符合幼兒園的年齡特點?我們的假設是: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應不同于更高年齡階段的環境教育,即應走出“危機教育”、“責任教育”、“倫理教育”的框框,不必讓幼兒去承擔成人的責任,而需要從幼兒周圍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幼兒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及其廣泛的生態關系,把對環境的認識和情感統一起來,為建立和諧的自然觀打下基礎。我們的研究目標是:探索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及其和幼兒課程的聯系途徑,努力構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實踐體系,并在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我們的理論觀點。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學的真正含義和意義是什么?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地球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和環境息息相關的,它既受環境的影響,也會給環境造成影響,當代生態學家Woodbuty(1954)曾說,生態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哲學。因為生態學不僅從科學角度總結了自然界各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或思維方式。如生態學中所揭示的物種的多樣性原理以及同質異形原理實際上反映了一個觀點: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又如生態學中揭示了很多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這一基本哲學觀點。 生態學的觀點為我們思考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不能拘泥于對環境中孤立的事實的認識,而要給幼兒一個基本的觀點——生態的觀點,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生態學的思考方式。幼兒具備了這樣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對于他將來處理更重要、更復雜的問題是非常有益的。我們不必也不可能向兒童介紹很多抽象的生態知識,但完全可以在各種具體的內容中滲透生態的觀點。比如:“鳥”的內容教學,由于幼兒已經了解了各種各樣的鳥,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認識鳥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鴕鳥生活在沙漠中,丹頂鶴生活在沼澤地,企鵝生活在南極,海鷗生活在海邊……體會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什么? 根據我們對生態學意義的理解,我們認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應以人的發展為最高宗旨。這里的發展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幼兒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即培養真善美統一的完美人格;二是指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而建立一種和諧、友善的自然觀。而不管在何種層面上,情感向度都是不可忽略的,情感教育應該成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 幼兒期是一個更多地依賴情感而不是依賴理智生活的時期。幼兒對世界的認識要受到他的經驗的局限,然而他的情感卻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我們應該利用幼兒的這一發展特點,激發其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時候就真正地、發自內心地去喜歡這個世界、欣賞這個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如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愛護小生命等)去關心這個世界。 幼兒期也是世界觀、自然觀正在萌發的時期。他們天生具有和自然親近的本能。幼兒能夠和大自然親密地對話,能夠以自身的感受體驗自然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的眼里,小草是親密的朋友、螞蟻是淘氣的伙伴。充分認識和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激發幼兒對于世界、對于自然的熱愛之情應該成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根本理念。 (三)幼兒的認知特點如何影響他們學習和理解生態環境知識? 幼兒只能在具體的層面上認識事物及事物之間的關系,而無法理解抽象的事物和關系。就要求我們在選擇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時,必須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不能舍近求遠,超越幼兒的理解能力,像上述有關人口問題的內容,顯然是幼兒所不能理解的。而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如小草就可成為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幼兒在對小草的探索中,發展它不僅可以給人類提供休息場地,也是一些小動物的嬉戲之處;不僅是牛羊的食料,還可以用來造紙、做草藥,還可以清潔空氣……從這些和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活動中,幼兒能對生態關系獲得最粗淺的理解。 在教育方法上,我們同樣要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生態環境教育不僅僅要讓幼兒獲得自然物的形象知識,還要幫助其理解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這就必須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直接經驗,并對這些經驗加以抽象概括,才能有所體會。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講解是不能讓幼兒理解抽象的關系的。幼兒生態環境教育應該把生態環境知識的特點和幼兒的思維、學習特點相結合,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獲取豐富的經驗,并在經驗的水平上構建各種關系。 (四)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課程應如何組織? 生態環境教育的理念,必須通過一定的課程組織形式才能實現,目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途徑,大多是滲透于各學科課程中,或通過活動課的形式開展。我們認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課程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同時也要遵循課程設計的原理。具體的說,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不宜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個單獨的學習領域或知識領域,而要綜合化:或采取綜合活動的形式,或在各領域的課程中加以滲透,或以某一領域課程為主,綜合其他教育內容和方法。但無論采取哪一種形式,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內容體系,并且考慮內容選擇的全面性、代表性和相互聯系,考慮不同年齡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和教育內容的連續性。在本研究中,我們以科學領域的課程作為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試圖以此為基點探索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實踐體系,在具體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我們以幼兒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生態環境的各個要素作為組織生態環境教育的范圍,對于每一內容,又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設立不同難度的系列教育活動。 三、對研究獲得的幾點認識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自覺地用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同時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理論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我們對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 (一)關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目標的層次 我們在制定教育目標時,堅持知能力和態度并重的原則,將促進幼兒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統一起來。在具體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中,我們又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例如:主題“小草”的小、中、大班的教育目標層次是:小班的認知目標是通過觀察小草的特征及其生長過程,知道小草是各種各樣的,它們會長大,有的還會開花。中班的認知目標是:通過觀察和比較各種不同的草(如種植草和野草),了解草的多樣性,知道到處都有草。大班的認知目標是:通過探索和思考,了解草和動植物、環境以及人類的各種關系,初步體驗草的生態意義。小班的情感目標是:通過和小草做朋友,激發對小草的喜愛和探索興趣,培養對小草的同情心和愛護行為。中班的情感目標是:在了解草的多樣性及其不同用途的基礎上,培養對草坪草的欣賞和愛護行為。大班的情感目標是:在了解草的各種生態關系的基礎上,初步形成利用小草、愛護小草、重視小草的情感態度。 通過對不同類型活動的教育目標的分析,我們總結出各年齡班教育活動,目標設計的不同層次要求: 小班一般是通過游戲性的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感知,觀察周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幼兒獲取具體的、直接的經驗,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生態關系。中班一般是: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同類事物等活動,引導幼兒認識事物的豐富多樣性,培養思維的概括性,幫助幼兒形成初級的科學概念。大班一般是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廣博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有關自然界的豐富知識,初步認識自然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培養抽象思維能力,進行探究和推斷的能力等。 (二)關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內容的體系 研究的初期階段,我們選擇能充分體現自然界中的生態關系的內容,從動植物的多樣性,變化和相互關系來設計教育的活動,積累了一些主題內容,如小草、竹子、鳥、樹等。后來,我們以認識自然環境中主要的生態要素為出發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內容,包括動植物和水、泥土等無生命的物質。同時,考慮到我們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也有很多內容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也從中選擇了一些內容,如拉圾、聲音、紙、木材等主題,從而形成目前的三方面教育內容:動植物、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環境。 經過一個階段的研究,我們有了關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內容體系的一些看法: 首先,之所以稱我們所構建的三方面教育內容為“體系”,是因為它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比如,紙的內容和木材、樹、草以及植物生長的內容都是有關的。這種廣泛的聯系性緣于自然界本身的廣泛聯系。 其次,我們主張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選擇應該立足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但是幼兒的生活經驗也是隨著年齡不斷擴展的,因此我們的內容體系也應力求體現幼兒經驗的擴展性。具體地說,同一主題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既是有區別的,也是有聯系的,即是逐步擴展的。如主題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既是有區別的,也是有聯系的,即是逐步擴展的。如主題“水里的動物”,小班的教育內容是“各種各樣的魚”,中班則是“河里的動物”,大班則是“海洋動物”。 此外,我們也比較注意向幼兒介紹現代科技條件下人類利用自然的新形式,如機械化飼養,大棚蔬菜等。 (三)關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方法 我們不僅注意讓幼兒對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及其相互關系有真正的理解,而且也關注幼兒的情感向度,注意讓幼兒形成對自然、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這就決定了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方法應該是綜合化的,既要堅持探索、發現的科學認識方法,又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社會性的成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綜合化”的生態環境教育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我們認為: 1、探究以及和它相關的感知、觀察、操作等方法應該是生態教育的主要方法。它能保證幼兒通過自己的經驗獲得有關自然界中的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真正理解。但是幼兒對于自然界的探究活動也應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它有助于幼兒形成和自然界的情感聯系。自然界為幼兒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幼兒的探究過程不應排斥想象,而應和想象結合起來。比如,幼兒探究樹根的秘密,可以先讓幼兒想象大樹在地下是什么樣的,然后再來驗證。而竹子在地下是什么樣的,它和樹一樣嗎?幼兒同樣可以先展開想象,再“刨根問底”。對幼兒已有的經驗,我們也可激發他們去想象。如中班有一“跟著聲音去旅行”的活動,教師用錄音機放出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幼兒聽著這些聲音時而到農場、時而到海邊,任憑想象。 2、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觀察自然界的事物應該是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的途徑。幼兒非常喜歡接觸自然。但是幼兒實際生活所接觸的范圍是有艱的,而現代社會為他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信息媒介:圖書、音像資料等。我們同樣也可加以利用。對于能夠直接觀察的螞蟻,我們應讓幼兒去觀察;對于幼兒不能直接看到的海洋生物,我們可以提供給他們間接的經驗。 3、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還要通過參與性的方法培養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可以帶領幼兒去實地調查如水的污染、拉圾污染等問題,展開討論,并付出力所能及的行動。比如,在大班“認識噪音”的活動以后,幼兒在幼兒園里的寢室、樓梯口等處張貼了“安靜”的標記,這正是他們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 以上只是我們對兩年來實踐研究的初步思考,還沒有到下結論的時候。我們希望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能進一步綜合化,使之不是作為科學領域課程的一部分,而是成為整合幼兒園全部課程的基礎。我們也希望今后能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我們的教育理念;在這個日益受污染的世界上,我們需要綠色的教育、綠色的兒童,因為,綠色代表著希望。
注明出處: 1996年12月頒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各地方也將環境教育納入到各種形式的課題計劃中。以江蘇省為例,目前已經編寫出版了九年義務教育的《環境教育》活動課程教材,幼兒園《環境教育》畫冊也即將出版。
參考文獻: ①王志明:《幼兒的生態環境教育》,《幼兒教育》1993年第9期,第10頁。 ②王錦蘭:《幼兒園環境保護教育的嘗試》,《幼兒教育》1996年第6期,第8頁。 ③張俊:《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問題和思考》,《幼兒教育》1998年第3期,第12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