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三年級習作起步訓練研究
[摘 要] 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對作文是最懼怕的,他們總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更提不起一份興趣,而三年級,是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也是關鍵的一年,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行作文?我覺得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扶手,從教材入手,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充分挖掘習作資源,進行不拘形式地讀寫結合,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仿作 填補 改寫 續寫
小學生初寫作文多數表示不喜歡,甚至害怕。他們害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見題無從下手或者無話可寫,即使心中有話,筆下卻無法表達。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書面作文的起步階段,作文教學正式開始。怎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使其對寫作充滿信心呢?作為教師,如何通過各種途徑使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這些問題至關重要。鑒于此,這成為我們本年度習作教學中重點探討研究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都是比較經典之作,不乏名家名篇。三年級教材中,更是有許多優美的文章。諸如《廬山的云霧》、《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荷花》等,這些文章寫得生動優美,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很有好處。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課本,善于發現和挖掘課本中可以點燃創新火花的空白處,那也是訓練習作創新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為了避免學生犯許多不必要的寫作毛病,提高寫作指導的效率,我也作出了一些嘗試,獲得了一些成功的體驗。 一、仿寫文本,夯實寫作基礎 仿寫就如書法中的臨摹,是學生寫作的良好開端。所謂仿寫,即以所閱讀的文章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寫作方法來練習寫作的一種方法。借助范文指導學生仿寫,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的能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只要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就能水到渠成,實現真正創新的目的。從我們平時教學積累的案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仿寫片段。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聯系閱 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顯然這里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的好材料,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仿寫之“點”,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寫的片段,必須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征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段。 按總分順序寫。 “先總后分”是小學課文中常見的段落結構形式。這種段落結構形式總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間的關系大都是并列的或連貫的。教師引導學生從讀中悟出了寫的門道后,就應要求學生結合寫來加深認識。如《廬山的云霧》第二、第三段都是總分結構,學完后,我讓學生仿寫其中的一段,如“藍天上的白云真是變幻莫測、瞬息萬變。眼前的白云,剛剛還是一只溫順的小綿羊,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條兇猛無比的巨龍在天空中翻騰。明明是一匹在奔馳的北方烈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只兇惡的老鷹在空中盤旋……”再如“公園的噴泉真是千姿百態。那直沖云天的水柱,像一條小白龍沖向天空;那不停翻轉的圓球形的噴泉,像哪吒腳下的風火輪,又像一個個巨大的珍珠球一路向前滾去;噴泉往四周散開,像一朵朵盛開的水蓮花 ……” (2) 按連續動作的先后順序寫。三年級的學生由于觀察得不仔細,描寫動作往往不具體或順序顛倒。又由于受方言影響,不能準確運用動詞。教師在有關課文的講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找出描寫動作的詞,換詞比較推敲詞語用法,接著進行仿寫。如學了《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后,可讓學生結合課文中出現的一連串釣魚的動作,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回憶自己釣魚的過程,仿寫一段話。 (3)按“從整體到部分”來寫。描寫的順序可以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部分到整體)。如仿寫習作例文人物篇《我的同學》中,先整體介紹了我和他的關系,然后從個兒、發型、眼睛等部位描寫,寫得很形象,讓人讀了仿佛如見其人。 2、仿寫課文。 仿寫以課文為基礎,為學生拓開作文的思路,而不能成為限制他們創造力的框框。因此范文必須具有典型性,使學生觸類旁通。作為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寫作知識,加以強化訓練。如教完了第一課《長城和運河》后,我對課文的結構作了一番講解,最后總結:“長城和運河是我們祖國的兩大奇跡,其實,祖國的奇跡還有很多,請小朋友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學生說了一大通,有故宮、天壇、東方明珠塔、江陰長江大橋、陶俑、秦始皇兵馬俑等等。于是我就布置學生回家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你最感興趣的一到兩個古跡的特點,仿照課文寫一首詩歌。第二天,交上來好幾篇作業非常精彩。其中有這樣寫的: 故宮和天壇 我來到祖國首都北京,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雄獅屹立在大地, 莊嚴宏偉,威震天下。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組成, 北京故宮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我來到祖國首都北京,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巨塔矗立在大地, 光彩奪目,氣宇非凡。 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 北京天壇譜寫了悠久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這位同學能從原文介紹的長城與運河的特點聯想到故宮和天壇,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其特點進而仿作,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如故宮的特點:“像雄獅屹立在大地,莊嚴宏偉,威震天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組成。”天壇的特點:“像巨塔矗立在大地,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一方面也初步掌握了詩歌的一般結構,學會了句子的回旋反復在詩歌中的應用,這一遷移運用與精讀感悟結合,點燃了學生的創作火花,讓學生體驗到了仿作的樂趣。 二、填補空白,給予想象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重視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文本,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讓孩子放膽去寫,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寫下來。 《狼和鹿》是小學語文國標版教材第六冊的一篇童話故事。這是一篇關于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學生了解到一百多年以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后,在熟讀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插圖,我讓學生發揮想象,這是一幅怎樣歡樂祥和的畫面呢?讓學生充分地說,然后,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一個片段,效果較好。有一個學生這樣寫到: “眺望遠方,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天空一碧如洗,萬里無云。樹木郁郁蔥蔥,像是茫茫的綠色海洋。碧綠的草地上鑲嵌著形形色色的花朵,有紅的、黃的、紫的、粉的……真是五彩繽紛。燦爛的陽光透過樹枝,斜斜地射進小河,河面上閃閃發光,如同一面碩大的銀鏡;射在草地上,出現了金黃色的圈圈點點……” “凱巴伯森林真是鹿的天堂。如果餓了,鹿兒們可以隨時吃到腳下嫩綠的小草;如果渴了, 就來到小河邊,暢飲著清涼清涼的小溪水;如果累了,就靜靜地趴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 我想:只要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到輕松、愉快 ,參與的熱情高漲,創造性被大大激活,學生愿寫。想象力得到了訓練,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 三、改寫教材,傳承文化經典 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同時,又具有含蓄、跳躍的特點。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改寫。例如,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學生懂得了李白對老朋友情深誼厚。教師可啟發:李白在什么情況下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為老朋友送行?他們在黃鶴樓上怎么想的?會說些什么?看著孤帆遠去,李白心情怎樣?學生受到啟發后馳騁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情景躍然紙上。讀寫結合應該結合得確切自然,不能牽強。如果能堅持進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訓練,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材中安排了許多這樣的“小練筆”。有的是利用課文內容,練習改寫。如《航天飛機》,要 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為航天飛機寫一段自我介紹”。有的是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如《石榴》,要求學生“品嘗一種水果,并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段話”。 四、續寫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文章貴在“言盡意遠”,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閱讀經歷的限制,并沒有完全把握這種寫 作方式的能力,甚至連完全的閱讀都不一定能夠完成。而續寫既能觀察學生的閱讀狀況,又能寫出原作者沒有寫盡的意。《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課文,我就設計了一個“續寫”的環節:“這一天,小駱駝又遇到了小紅馬。……”要求學生能運用文中的詞語,并鼓勵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學來的詞語進行續寫。學生本來就對童話感興趣,所以他們也樂于去寫。很多同學的續寫非常生動精彩,更為可貴的是有些同學的續寫中還讓小紅馬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能以貌取人,學生不僅內化了語言,發展了語言,還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自我教育。 總而言之,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善于挖掘課本習作資源,不拘形式地進行讀寫結 合,拓展習作范圍,讓孩子們在大量的練筆中學會傾吐,學會習作,愛上寫作,為他們創設一個渴望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達的情境,長此以往,定會點燃學生習作創新的火花,讓他們輕松快樂地完成每一篇習作,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