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園共育走向精細化
一、什么是家園共育?有什么作用? (一)新時期的幼兒教育呼喚新的教育模式,學齡前期是幼兒的人之初期,培養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即: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即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而心理環境直接取決于家長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家長教育的觀念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于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1992年國際學前教育評價委員會對我國4~6歲兒童評價結果表明: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家庭占70%的貢獻量。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幼教機構所不可替代的。第一,家園共育能豐富完善幼兒園教育課程。第二,家園共育為孩子的探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即家長能運用教育幼兒的科學知識,解決在家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讓家長能更多地關注幼兒園,了解幼兒園,以嶄新的視角角度審視幼兒園的教育,思考家長在其中的位置和責任,理解、支持、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學會觀察孩子的表現和行為,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客觀地看待孩子,嘗試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與其交流,并能結合孩子的個性特點、年齡和家庭生活方式,根據周圍的環境開展教育活動,并能將自己的教育經驗和疑惑,與周圍的家長、教師分享、探討,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二、為什么要開展家園共育 [ http://ping.ci123.com/firms/topics/92188/3397,陳鶴琴先生對現代中國幼教的開創性貢獻(摘錄)(一),樓主]陳鶴琴先生(1892-1982)是我國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從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實驗中說明,“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他倡導幼稚園的教師和家長密切合作,做家庭教育的助手。 (一)家園共育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一些幼兒園老師對于家長工作的目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家長工作的目的就是“教育家長”,在實際工作中只是滿足于開家長會、設宣傳欄。顯然,光做這些工作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搞好家園間的經常聯系與溝通,需要深入細化家長工作,以便家園配合,形成合力,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因此,開展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教育的目標、要求,普及科學育兒和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指導家長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這也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的機構,擔負這教育幼兒和為家長服務的雙重任務。因此,家長工作是幼兒園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應建立幼兒園與家長聯系的制度,幼兒園應主動與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科學保育知識,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這一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的大教育觀,確定了家園共育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幼兒園和教師指明了新時期家長工作的新內容。對家庭教育資源中消極因素的糾正、轉化,以及對家庭教育資源中潛在因素的發掘、激活應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重要任務。對家長開展溝通、對話、交流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工作更細致,更精心,更扎實。轉變觀念;理解家長;主動交流溝通;發揮家長教育優勢;動員他們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 (二)目前在家園共育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沒有建立良好的家園共育機制,是實現不了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的目標的。當前幼兒園家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教師作為施教者,“好為人師”的優越感極易產生主觀行為。以開家長會為例,有的青年教師以居高臨下的口氣開班級家長會,儼然一副給家長上課的架勢,并且指名道姓地批評 “××小朋友這方面很差”,使其家長心里感覺極不舒服,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家長的自尊心,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反而不利于對幼兒的教育。 2、幼兒園除了舉辦家長會,教師與家長的接觸主要靠平時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有些家長不夠重視與幼兒園協調一致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從不主動與教師聯系,而不少教師又甘于被動地接觸家長,家長不來找也不主動去找家長。這部分教師不大關注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只滿足在幼兒園有好的表現就行。應當看到,只有經常與家長交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兒,因為所處環境的不同,幼兒在園和在家的表現往往是不一樣的。 3、隨著家長素質的逐步提高,許多家長都比較重視對幼兒的教育,他們會經常地問教師“我的孩子最近在幼兒園表現怎么樣啊?”之類的問題,有些教師往往回答“挺好的,”或者“還可以”等等很空洞的話。這樣的回答在家長心里是不會滿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太少,與幼兒的個別接觸也不多,因而不能深入地把握幼兒各方面的表現。教師平時只有多接觸幼兒,多觀察幼兒,才能具體地了解幼兒各方面發展的狀況,在與家長交換意見時才有話可說,并能有針對性地提一些建議,取得和家長的共識、贏得家長信任。 三、做好家園共育的重要前提,從而獲取家長的信任與支持 (一)目前,我國學齡前獨生子女家庭與日俱增,這些幼兒在家里往往都享受著父母的呵護與溺愛,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幼兒教育的成敗。[ http://www.sdchild.com/jy/cooperate/200506/949.shtml,《為幼兒撐起一片愛的藍天》,魏暉]首先,是改變家長自身錯誤的教育態度。過分的溺愛、遷就,過分的干涉保護,過分的大包大攬,及過高的期望都是不正確的。家長必須改變這種觀念,理智地教育孩子,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精神,克服依賴性,不使幼兒長期處于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的特殊地位。幼兒從小要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勞動,形成良好的品行,這對于幼兒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其次,家長要注意日常的言談舉止。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都處于萌芽和初步形成階段,模仿是他們的普遍特點,家長良好的做派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品行。最后,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教育要保持一貫性和一致性。正確的要求如果能貫徹和持久的進行,那幼兒的健康發展將得以順利延續。而在幼兒園,教師給予幼兒的教育應該區別于家庭。教師應端正教育觀念,明確目標,使教育有計劃地進行。教師需懷著極大的愛心去思考、準備、實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每一項活動的實施,都要使其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當一位母親將剛滿三歲的孩子第一次交給老師手里的那一剎那,伴著孩子的哭鬧聲,她的心是酸痛的,當她離去的時候,心還留在孩子身上,一整天她都在惦記孩子在園的情況。不是這位家長不相信老師,是因為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正是因為愛,母親才將年幼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接受良好的教育,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期盼她能茁壯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加。”家長出于對幼兒園和教師的信任,將孩子托付給我們,雙方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教師要換位思考,要將心比心,真心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只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真誠地與家長交流,尊重家長,平等對待家長,家長都能積極支持教師的工作。 (三)人與人之間有了交流溝通,就消除了隔膜,增進了相互的了解,也就成了朋友。幼兒是聯結家長和教師的感情紐帶,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是能否建構和諧家園關系的敏感點,所以教師應真誠、主動、深入地進行溝通。這是一次事故之后的家訪,一次變被動為主動、由壞事變好事的溝通。 戶外活動時小東旭用石頭把圓圓的手指砸破了。我立即送圓圓到醫務室包扎了傷口,并讓她吃了消炎藥,還批評教育了小東旭。放學時,我向孩子的父母介紹了事情的經過,如實說了孩子的傷情,并向圓圓的父母表示了歉意。圓圓的父母雖然對老師的工作表示理解,但明顯地表現出對小東旭父母有意見。為此,第二天放學后,我做好小東旭父母的工作,和他們一起來到圓圓家里。我說明來意后,小東旭母親向圓圓的父母道了歉,并表示要相互配合,把孩子教育好。這次家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消除了家長之間的矛盾。 增強了教師自身的責任感。 獲取了家長對教師的信任。 給不同的家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建議。 四、調動家長熱情,讓家園共育產生互動 (一)生活即是課程,家長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參與幼兒園課程活動不僅有益于教師直接獲取幼兒興趣需求的信息,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優勢,從而完善課程內容,利于課程實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其目的是:一是通過家長與教師反復的面對面的對話交流,引導教師不斷探究與借鑒,豐富教師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二是擴展教育的資源,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讓家長更真切地了解幼兒教育工作。三是通過家長和教師的合作、溝通、互動,幫助家長和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對方的問題和要求,提高教師的閱歷與經驗,從而多角度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速度。 (二)了解課程是家長轉變觀念,更好地實施家園共育的前提和基礎。幫家長樹立正確課程理念的關鍵,在于日常的不斷滲透。因此我園將幼兒園內宣傳欄,各班小板報,家園資訊欄都作為宣傳課程的窗口,另外,我們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設了班級工作室,內容有班級簡介,特色教學,家教天地,幼兒風采和工作日志等,展現給家長一個全面,真實,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幼兒園大課程體系,為家長了解課程開辟了一扇嶄新的窗口。 (三)在家長對幼兒園課程有了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邀請家長參與各項活動中來。我們組織家長和教師一起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玩具:用紙質的蛋糕托盤制作幼兒拋接的“扣扣飛盤”,并讓幼兒在上面畫上喜歡的圖案;用舊襪子和舊報紙制作可以騎著馬兒奔跑的“馬頭”;在制作過程中,大家不僅了解了選購玩具材料、制作玩具的一些要求,還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各種玩具。并請表現出色的家長當場演示制作過程及玩耍的方法。這一活動后,一位爺爺激動地對教師說:“這個活動真好,但如果能邀請爺爺奶奶一同參加制作各自童年玩的玩具,開展一個‘比比童年玩具’的活動會更好。”家長對課程的認識和熱情,幫助教師及時得到新的課程信息,拓展了主題內容。大家覺得在家庭中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不僅培養親子情感和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增添了家庭樂趣。 (四)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單靠幼兒園是不行的,所以在不同年齡層次的家長中開展了參與式的經驗交流會,讓家長自我教育,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比如,結合家長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法的需求,我們開展了相關主題的祖輩家長家教交流會。家長們積極的發言中處處體現著獨到的教育方法,給其他家長很大的啟示。如,有位中班奶奶提出:“如果幼兒園負責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那麼這種習慣的延續、鞏固就是靠家長的監督。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讓她自己去做,哪怕她動作慢些,耽誤些時間;其次,多激勵孩子,發現孩子有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這位奶奶還舉了個例子,一次飯后,孩子拿來笤帚,學著大人的樣子掃地,雖然掃得并不干凈,但是全家人一起夸她愛勞動,還制作了一個“我是家庭小幫手”的鼓勵卡貼在孩子的衣服上,結果孩子做事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而且還學會自己洗手絹、洗襪子,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家園共育促進教師、幼兒、家長三者的共同成長 在家園共育的合作領域,隨著我們幼兒園實踐和探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家園共育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幼兒、家長、教師三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成長的,而共同成長是家園共育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價值指向。 (一)家園互動活動幫助家長真正走進了幼兒園的課程,隨著各項活動的開展,家長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何黎明:《幼兒園的家園互動課程表》,《早期教育》,2006年,第三期]家園互動活動能得以實施并產生這樣良好的效果,是由于它的特性: 1、啟示性。充分利用教師的專業影響真正促進家長思考,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 2、融合性。與班級和幼兒園工作融合,這有利于家長全面了解幼兒園的工作,明確教師教育行為的目的,以便對孩子的教育給予更大的支持;與家長需要和孩子發展目標融合,只有融合了家長的需要,才能真正為家長所喜歡,吸引家長參與,使活動有針對性,真正實現“家園互動”的目的;與課程融合,利用課程的主題活動展開“延伸活動”和“家長參與活動”等。 3、互動性。講求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同時,也注意探尋家長資源的良好利用,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擴大家長的參與面。 (二)家園共育教育活動,把教師、幼兒、家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進步。家園同步教育,激發了家長的熱情,也改變了家長的教育觀念;家園同步教育,使教師的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教師和家長建立了協調、融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際關系,這是使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伸開的五指沒有拳頭厲害,松散的關系沒有集體力量大,理論和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家園配合一致,才能真正實現因人施教,才能使教育真正面向全體幼兒,才能對每個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為其能健康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家園共育更好的開展揚起了風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