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不僅描述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恢弘的戰爭場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現了那一段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俗風情,而且,運用多種技法,刻畫塑造了不少膾炙人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至今仍然活躍在戲劇舞臺上,生活在電影、電視劇里,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中;甚至被人們供奉在廟堂里,雕刻成石頭像,活在人們心中;更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里:像“說曹操,曹操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扶不起來的阿斗”,“你怎么像個猛張飛”,①等等。這些成語、典故、俗語,幾乎婦孺皆知。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多么成功;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對當今乃至今后人們日常生活和語言的影響多么巨大。 既然《三國演義》一書在刻畫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如此成功,那么,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人物形象必定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技法技巧。下面,結合羅貫中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我們來探討一下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技法技巧。 一、抓住人物特征,正面直接描寫,留下鮮明印象 《三國演義》一書,擁劉貶曹傾向非常明顯。作者是站在蜀漢政權為正統的角度來陳述歷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便是《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首先登場亮相的就是《三國演義》的“男一號”——劉備。劉備一出場,書中是這樣描寫的:“……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這段文字,介紹了劉備的籍貫——涿郡人士;性格——“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志向——“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家庭出生背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更主要地是正面直接描寫了劉備的相貌——“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這樣,劉備的形象就在讀者面前站立起來了:中等身材——七尺五寸(身高大概相當于現在的1.75米),上肢很長,異于常人——“雙手過膝”;雙耳很大——“兩耳垂肩”,而且“目能自視其耳”;劉備還是一個“美男子”—— “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這樣的正面描寫,文字雖說不多,但是,能夠給讀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一書,重點刻畫的男2號人物——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關云長,作者也是采取正面描寫方式,對其外貌加以刻畫的:“……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短短一百來字,作者通過劉備的眼睛,把被后人尊為“武圣人”的關羽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關羽身材魁梧——“身長九尺”(身高大概相當于現在的2.1米);長胡須——“髯長2尺”(堪稱美髯公);面色紅潤——“面如重棗’;一表人才——“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籍貫——“河東謝良人”;性格——嫉惡如仇(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路見不平一聲吼”,殺死了“倚勢凌人”的豪強,“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作者對張飛的描寫也會傳神:……“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杰。” 也是僅用100來字,就使張飛得形象躍然紙上:身材壯碩——“身長八尺”(大概相當于現在的1.86米);面貌兇惡——“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性格直爽——“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第一次與劉備見面,相互尚不相識,看見劉備嘆息,就上前“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 劉、關、張各自第一次出場,作者抓住人物特征,正面直接描寫,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二、善于鋪墊渲染,通過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描述關羽武藝高超,作戰神勇,作者采用善用渲染氣氛,通過側面烘托,成功塑造了關羽關云長武功蓋世、神勇無敵的英雄形象塑造。本回主要是通過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來塑造關羽武功蓋世、神勇無敵的英雄形象的。關羽未出陣之前,先描述其對手華雄是多么的神勇無敵。作者先介紹江東豪杰孫堅敗在了華雄手下。聞此敗訊,八鎮諸侯聯軍盟主袁紹都大吃一驚:“不想孫文臺敗于華雄之手!”在商議退敵之策時,袁紹不無憂慮地說:“……今者孫文臺又敗于華雄;挫動銳氣,為之奈何?”當華雄率軍來到汜水關下挑戰時,袁紹問:“誰敢去戰?”袁術背后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愿往。”請注意,俞涉乃袁術手下的驍將。既有“驍將”愿意出戰,袁紹自然求之不得;“紹喜,便著俞涉出馬”。沒想到,馬上就有敗報傳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聞聽此訊,“眾大驚”。好在“太守韓馥 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沒成想,“驍將”不行,“上將”也很慫,“去不多時”,便有 “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江東豪杰孫堅敗了,袁術“驍將” 俞涉死了,韓馥的“上將” 潘鳳也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之余,這可如何是好?袁紹不禁感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經過前面的一層一層的鋪墊渲染,華雄勇武過人的形象塑造成功了,尚未出場的袁紹的兩員得力干將顏良、文丑,讀者們也有了初步印象,真正的英雄關羽關云長也該“閃亮登場了”。你看,“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 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袁紹和其弟袁術的祖上是 “四世三公”,門第高貴,所以他很看重人的身份地位。“ 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得知眼前這位自告奮勇,“愿往斬華 雄頭,獻于帳下”的“小將”原來職務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弓馬手”,還沒等盟主袁紹說話,其弟袁術立馬就生氣了。“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 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好在,八鎮諸侯中還有一個慧眼識珠的曹操。見此情景,“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然而,袁紹還是認為不妥:“使一 馬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曹操又勸說:“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羽也上前做出保證:“如不勝,請斬某頭。”袁紹這才勉強答應。為了更進一步塑造關羽的英雄形象,作者又設計了一個情節:“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② 不少評書小說,描述某人武藝高強,往往從正面去描述那人是用什么兵器,如何你一刀我一槍地拼殺。雖然說得熱鬧,給人的印象往往膚淺而平面化。作為小說高手,羅貫中在接下來的情節中,運用側面烘托的描寫手法,既塑造了關羽關云長的武功蓋世、神勇過人的英雄形象,又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堪稱妙筆。“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 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這短短65個字,卻把關云長的蓋世武功和神勇無敵描繪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戰斗很激烈:“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 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戰鼓聲,喊殺聲,“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可以想象戰斗多么激烈!“眾皆失驚”,短短四個字,從側面人們的反應中,也可以想象戰斗之慘烈。時間很短暫:“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還沒來得及派人去探聽戰斗情況,戰斗已經結束,連斬聯軍“驍將”、“上將”之頭的不可一世的華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竟然被關云長將頭斬下,“擲于地上”,而且,關云長上馬出戰時,曹操斟的一杯壯行酒還“尚溫”。這場激戰,作者雖說僅用60來個字,但是,這場戰斗,先通過鋪墊,又通過側面描寫烘托,戰斗緊張精彩,扣人心弦,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把武圣關云長的蓋世武功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惜墨如金,卻妙筆生花。 三、善于層層鋪墊,情節逐層推進,以達引人入勝效果 《三國演義》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時,善于通過層層鋪墊,陪襯烘托,抽絲剝筍,逐層推進,最后才讓主人公“閃亮登場”,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關云長溫酒斬華雄,在關云長出場之前,先寫了兩個陪襯性人物:袁術的“驍將” 俞涉和韓馥的“上將”潘鳳。這兩員戰將一出場,便被華雄斬于馬下,做了冤死鬼。然后,才讓關云長正式出場。這就叫鋪墊。經過鋪墊對比,關云長的神武得到更好地展示,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刻畫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時,也采用了這種手法,而且運用更加爐火純青。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里,描述劉備馬躍檀溪逃過蔡瑁追捕,躲過一劫后,遇見了“松形鶴骨,器宇不凡”的水鏡先生司馬徽。閑談中,司馬徽告知胸徽大志的劉備:“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當劉備追問“伏龍、鳳雛何人也?”時,司馬徽只是說:“好!好!”卻不肯詳談。再問,水鏡先生便把話岔開,不談了。這是《三國演義》一書中第一次提到“伏龍”(也稱臥龍,即諸葛亮)。但是,卻被水鏡先生說的云山霧罩,平添一些神秘氣氛。接下來,是單福(實為徐庶)出山幫助劉備連破曹軍,小試身手。不料,徐庶卻被曹操用計誘騙,不得不離開劉備。臨行前,徐庶去而復返,向劉備鄭重推薦了諸葛亮。當劉備詢問諸葛亮才能時,徐庶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在劉備眼里,徐庶已經是天下奇才;經徐庶這么一比,一說,諸葛亮尚未出場,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肯定非比尋常。為了進一步抬高諸葛亮,作者又設計一個情節:司馬徽再薦名士。借司馬徽之口,把尚未出山的諸葛亮又拔高了一層。司馬徽說說諸葛亮 “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諸葛亮尚未出場,經司馬徽一提,徐庶一薦,司馬徽再薦,三次鋪墊之后,已經在劉備心目中,以及讀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來,是劉備“三顧茅廬”。在諸葛亮正式出場前,作者又借助環境、農夫、牧童和諸葛亮的朋友、親人的言行來鋪墊陪襯諸葛亮,以進一步拉高諸葛亮,襯托其蓋世奇才的崇高形象。劉備、關羽和張飛“一顧茅廬”,首先聽到了農人吟唱的山歌:“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劉備問“此歌何人所作?”農人回答“乃臥龍先生所作也”。——未見其人,已聽其歌。待劉備一行找到諸葛亮家時,家中童子說“先生不在家”,而且行蹤不明,歸期不定。劉備等人只好悻悻而歸。此時,作者又用環境描寫來映襯諸葛亮:其住處環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真乃地靈人杰之寶地。劉備正“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如此“容貌軒昂,豐姿俊爽”之人,是諸葛亮回來了嗎?劉備一問,才知是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劉備請求與之一敘,崔州平聽完劉備來意和志向,發表了一番高論:“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此番高論,雖不甚合劉備心意,但也可見諸葛亮平日所交朋友,均非俗人。這也是作者在諸葛亮正式出山前,用人物所作的第一次鋪墊。③ 劉備二顧茅廬,半道上,聽到酒店里傳來歌聲:“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歌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業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能唱出如此富有內涵的歌曲者,想來也絕非等閑之輩。劉備甚至認為,諸葛亮就在這唱歌者之中。結果,一問,才知唱歌者也是諸葛亮的兩個朋友:一位是潁川石廣元,一位是汝南孟公威。——這是作者為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而作的第二次鋪墊。 劉備一行冒雪再次來到諸葛亮家,只遇見其弟諸葛均。說明來意,留下書信,正準備返回時,“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這人裝束做派和所吟詩句,也非等閑之輩。因而,劉備又一次把來人當成了諸葛亮。不想,來人卻是諸葛亮的岳丈黃承彥老先生。——這是作者為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而作的第三次鋪墊。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倒是在家。只是,劉備一行風塵仆仆來到門外,諸葛亮卻在午睡。為表誠意,劉備只好耐心等待。直到睡足醒來,得知劉備一行等候多時,諸葛亮才更衣相見,正式出場。 諸葛亮正式出場前,作者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介紹,再用農夫歌聲和居住環境烘托,接著用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做鋪墊,再用諸葛亮岳父黃承彥陪襯,可以說,烘托、鋪墊、陪襯,做足了功課,“千呼萬喚始出來”。那么,諸葛亮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看作者對諸葛亮的正面描寫: “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不足30個字,諸葛亮的形象躍然紙上。諸葛亮不僅氣質好,“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而且的確有經天緯地之才。隆重對策,孔明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諸葛亮用簡短的話語,縱論天下大勢,確定戰略方針:先占荊襄奠定根基,再圖益州做為基礎,三分天下,以待天時。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以后的表現,堪稱忠臣良相之表率。那是后話。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是非常傳神的,非常成功的,小說刻畫和描寫了眾多性格各異、形象豐滿的人物形象。從小說刻畫人物形象手法上來看,羅貫中堪稱高手中的高手。正面描寫,筆墨簡潔,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側面烘托,簡潔生動,預留充分想象空間;預作鋪墊,層層推進,陪襯對比,主要人物光彩照人。《三國演義》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的人物形象,而且其對人物描寫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也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尾注: ①“說曹操,曹操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扶不起來的阿斗”,“你怎么像個猛張飛”:都是人們根據《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典故等總結出來的諺語、名句。 ②“溫酒斬華雄”: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③“三顧茅廬”: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參考文獻: 1、陳美玲《論性格強化的典型人物—以<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例》,載《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 2、陳松柏《殊途同歸,相映成趣文學類畢業論文定制—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董卓》,《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3、陳偉軍、孫愛春聯合撰寫《(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性格化傾向》,《泰安師專學報》1998年第11卷第2期。 4、鄧瑩輝《從董卓形象的塑造看(三國演義>的評價系統》,《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7卷第4期。 5、辜美高《(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載《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 6、黃羽田《論(三國演義>智囊人物性格素質和從政心態》,《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第20卷第5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