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摘要] 本文對創新、創新教育及創新人才的概念與定義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尤其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適應新形勢改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也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從根本上說要從娃娃抓起,一個國家有沒有足夠的創新人才儲備,有沒有持久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基礎教育。研究和解決中小學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對這一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創新·創新教育·創新人才 通過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成為社會所需的創新人才,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下面將簡單介紹創新、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的涵義。 (一)創新 “創新”一詞在社會上正被廣泛應用。面向新世紀的學生研究,以素質教育為重點,正在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課題拓展。考究“創新”這個詞匯,雖然講的都是“創新”,但存在著幾種不同的概念: 第一種創新概念,指的是一種創新精神。如經常用的“要開拓創新,不要因循守舊”,“要創新,不要保守”等等。 第二種創新概念,是泛指創造任何一種新的事物,強調創造力。這種創新概念可以應用于各種社會事業。 第三種創新概念是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種傳統的概念。是對科學發現、發明、創造、技術革新等科學技術上創造性成果的一種泛稱。 第四種創新概念是西方經濟學熊彼得的“創新理論”中提出的一種概念,是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應用的,主要應用于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 創新的上述幾種不同的概念,各有其應用的不同領域和范圍,但它們的共性是明顯的,即都包含創造性的意義。我們研究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特別是指創造力的培養。 (二)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維、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它把創新作為教育的核心,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它要求把學生看作是具有創新潛能的創新個體,把學生看作是學習過程中的能動主體,把學生看作活生生的具有豐富個性的人。 (三)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創新型人才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創新精神 因為一個人的創新精神是以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來顯現的,所以,創新人才也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創新意識是一種創新的意向和愿望,是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而創新品質則是創造活動的內驅力。它要求一個人應具有創新的需求、志向、信念、自信心、毅力、意志、科學精神、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等。 2、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創新活動的核心,是超越固定的傳統的常規“模式”而進行的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動,是人類最高級的思維形式。 3、鮮明的個性 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 4、強烈的信息意識 只有善于捕捉和解讀新信息,才能提出新問題,才能創新。 5、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有堅實的基礎,主要有生理基礎和知識基礎。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使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 (一)由依賴型學習觀向自由型學習觀轉變 依賴型學習觀指的是一種學習上無自立性,無主動性,呈現被動、依賴等品質和特征的學習觀。其依賴性常常表現在“四個依賴”上,即在學習上幾乎完全“依賴課堂,依賴教師,依賴書本及其標準答案,依賴死記硬背”。這種學習觀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它使學生缺少了自主性,多了依賴性,當然也就沒有了創造性。 自主型學習觀也稱為主體型學習觀,表現為自覺地、能動地、有目的地從事學習活動,自覺而有目的地學習、個性化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等。學生確立這種學習觀,就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產生創造力。自主型學習觀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中起到動力作用。 (二)由知識型學習觀向智力一能力型學習觀進而向人格學習觀的轉變 知識型學習觀是一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學習觀。當前,我國教育中學生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或“高不成低不就”等現象均與此有密切關系。 智力一能力型學習觀強調既重學習者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開發(包括文化知識和職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又重學習者職業適應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的提高,它滿足了現代社會能力本位人才觀對學習所提出的要求。 人格型學習觀不僅重視知識和能力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而且更重視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發展,它要求“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代學生唯有樹立這樣的學習觀,才能培養自己成為合格的“四有”人才。如果說智力一能力型學習觀體現的學習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用之才的話,那么人格型學習觀則將學習的目的提升到學做真人,積極構建“四有”合格勞動者主體人格這一更高的層次。這種學習觀是學生創新精神,創造力培養的基礎。 (三)由封閉型學習觀向開放型學習觀轉變 封閉型學習觀是一系列“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觀的總稱。開放型學習觀則是與之相對立的一種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學習觀。其含義是指各種課本外、課堂外的,特別是市場經濟和高科技時代的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新文化和新成果等,通過敞開的學習大門進入教育的視野,被學生所選擇、所吸納。同時,對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技能學習提倡堅持開放性、多元化,以適應現代社會職業的需要的。這種學習觀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四)由傳承型學習觀向創造型學習觀轉變 傳承型學習觀表現為重視學習在繼承人類文化成果、傳遞生活經驗方面的獨特作用,但卻忽視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發現和創造,即創造性的培養。今天,我國學校教育的改革也在針對這種學習觀進行反思。 創造型學習觀是從適應與發展兩大任務出發,既強調繼承與適應,又強調創造與發展,它重視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辯證關系。繼承性學習是創造性學習的基礎,而創造性學習則是繼承性學習的發展,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更具價值的學習活動。學生只有掌握創造型學習,成為創業型勞動者,才能為社會所接納,所需要,才能服務于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種學習觀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培養起導向的核心作用。 (五)由學會型學習觀向會學型學習觀轉變 學會型學習觀是一種“教什么學什么,學什么會什么”的觀念,它用“學懂”、“學會”來回答學習上的“學得如何”的問題,往往突出了實用,而忽視了創新。會學型學習觀不僅包括“學懂”、“學會”,而且還用“懂學”、“會學”來回答學習上“如何學”的問題。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要學會學習,要講求學習的方法,要善于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一)強化學生問題意識 創新始于問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始于他在蘋果樹下的思索:“蘋果為什么從樹上掉下來,而不飛到天上去?”瓦特發明蒸汽機,他是從幼年在火爐旁燒水時思考“壺蓋為什么會動?”開始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許多定理、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問”是一個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培根曾說過,如果科學研究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必將以肯定結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更重要。” 提出新問題、或者從新的角度去思考老問題,往往導致新的發現與突破。 (二)指導學生打好基礎 豐富的經驗、知識和形象積累是創新活動的基礎。基礎知識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創新需要學習和繼承前人的思維成果。牛頓說:“如果說我比笛卡爾看的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愛因斯坦突破牛頓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而創立了相對論,極大推動了人們對高速運動宏觀物理現象的認識。而愛因斯坦卻說:“要是沒有牛頓的明確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創新不是憑空臆造,它需要以知識的牢固掌握、準確理解、合理轉化、靈活運用為基礎和前提,而這一切又必須以基礎知識的儲備為支點。學好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是創新的必要條件。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16 世紀 80 年代,他在比薩大學任教時,對人們信奉了近兩千年之久的亞里士多德“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落體運動觀點產生了懷疑,通過比薩斜塔落體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后探索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對托勒密的“地心說”提出質疑和挑戰,首創“日心說”,使人類對宇宙結構的認識產生了一次重大飛躍。許多看似偶然發現其實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一定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質疑精神”。好奇,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人去思考,發現問題,追根索源。質疑,促使人們突破傳統觀念,激勵人去求異,另辟蹊徑,大膽創新。《人民日報》報道: 12 歲小學生聶利發現了“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這個發現正是源于她離經叛道、勇于懷疑的創新精神: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翅膀沒有振動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于是對書本上“蜜蜂沒有發聲器官,只能靠翅膀振動發出聲音”的“定論”產生了懷疑。后經觀察和研究,發現了這一自然奧秘。鼓勵學生質疑,一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好奇心,保護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生求知精神。二是提倡理性懷疑,重視客觀依據,樹立學生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獨立意識,敢于“標新立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突破傳統的陳規,提出新概念、運用新方法、做出新結論、推出新成果。典故《司馬光破缸救人》、《曹沖稱象》和《田忌賽馬》都是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司馬光打破“讓人離開水”這種救人常規,逆向思維:“使水離開人”,才有了破缸救人的壯舉;曹沖改變了稱物重量“小物用小秤大物用大秤”對應的思維方法,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用排水法,以磚頭、石塊等效大象,巧妙“換元”,先化整為零,再累加,從而測出了大象重量,解決了“小秤稱大物”的難題;孫臏則是運用系統方法,考慮田忌與齊威王各等馬之間的制約關系,整體思維,調整田忌各等馬與齊威王馬比賽的對應順序,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典范。培養創造性思維,首先要教會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多元思考,引導學生沿不同方向、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以人為本,張揚個性,尊重學生思維成果,正確評價不同見解,克服思維定勢。其次,要發揚教學民主,構建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美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過: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討論是創造的“助產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釋放潛能,開發創新能力。 (五)啟發學生大膽想像 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它使人們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探索。富蘭克林創立電流學說、伽利略發現慣性定律、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等都是創造性想像的結果。人們通過想像,把大量零散的、雜亂無章的感性材料加以多方面的分析比較,根據事物間的“相近 、相似、相對、因果”關系展開聯想,探索創新。仿生學就是人類大膽想像,積極探索的成果:萊特兄弟受到鳥飛行的啟發, 1903 年將飛機送上了天,開創了人類的飛行事業;科學家受到魚的啟示,發明了潛水艇;弱視蝙蝠利用自身發出的超聲波反射的回聲定位引導飛行和尋食,誘發了物理學家勃蘭特等人對電磁波反射的研究,發明了雷達,后來科學家又根據蝙蝠這一“回聲定位”原理發明了聲吶,廣泛應用于軍事、醫療和地質探測……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源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傳授知識要適當下“空白”,給學生以思考余地。野鶴無糧天地寬,學生在獨立思維的自由空間里,充分運用“相近律”、“相似律”、“相對律”、“因果律”多種方法展開聯想,自主探索,獲得情感體驗,迸發靈感,激發創新。 四、結語 總之,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以教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摯的情感,以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贏得每一位學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勵,從而促進人格的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