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生早戀的成因及對策 [摘 要]早戀現象是未成年人成長中的問題,也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給予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應當相信,未成年人的早戀在本質上是與成年人不同的,只要引導得法,工作到位,絕大多數同學是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的。
關鍵詞:早戀 學校、家庭
一、什么是早戀 早戀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產生的過早戀愛的現象,一般發生于20歲之前。這個時期,由于年齡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著感覺走。感覺到異性的突出表現及特長,如學習好、長相好、有特長等,往往都會使他(她)們產生傾慕之情。這時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會走進情感誤區,產生早戀。 早戀的類型可以歸納為8種: 第一種,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于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就是因為愛慕對方的能力專長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第二種,好奇型,即由于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由于生理發育和性成熟,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系。 第三種,模仿型,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第四種,從眾型,即迫于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周圍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齡群體。 第五種,愉悅型,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第六種,補償性,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里獲得感情補償。 第七種,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兩性交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性交往會迅速向早戀關系發展。 第八種,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在當代社會,由于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的早戀現象。 我想其實沒有所謂的可不可以,也沒有哪個人規定了人要到什么年齡才能戀愛,畢竟愛的來臨很多時候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是中生戀愛是有很大弊端的。很多同學都因為感情問題而致使成績很不理想,到最后追悔莫及。現實中存在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兩個人互相埋怨,互相記恨,但是時光卻一去不回頭了。做人,不應該貪圖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快樂是以長久的痛苦作為代價的。 其實人生就像一列車,不管沿途的風景多么美麗,你都不能停下來,因為那不是最后的目的地只要真誠相待,男女之間是完全可以有友情的,而且男女之間的友情可以讓人開闊眼界,因為男女的思維方式是互補的。有時候等待,才會有更美的收獲。
二、中學生戀愛現象的成因 1、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是戀愛的內因。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隨著性生理的變化,性心理也必然發生復雜的變化。現代男女均在十三歲左右趨向性成熟,到十六至十七歲左右達到性成熟的最高峰。中學階段正是十三、四歲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中學生的性生理的萌發與逐漸成熟,引起了性心理的變化,也給不少學生帶來了苦惱。進入青春初期的中學生,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和知識的增多,認知興趣和求知欲的增強,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一方面對性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產生了許多疑問,從內心深處感到異性吸引的存在,試圖接近異性,探索異性的奧秘。另一方面也產生了青春期的新奇感,甚至產生了生理沖動與體驗欲望,他們開始注意異性,親近異性,容易產生愛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現了一系列的思想問題。歌德說過:“哪個青年男子不善鐘情,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至真至純。”所以,青春期男女同學之間的兩性間的自然吸引而產生的愛慕之情是自然而美好的。但是,中學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特別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思想還不夠成熟。因而,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異性交往心理,把異性吸引誤認為愛情,過早地把那種愛慕之心發展為戀愛,產生戀情。 2、大眾傳媒的渲染是中學生戀愛的推動力。大眾傳媒對中學生的戀愛給予過多渲染,描寫中學生戀愛的文學作品、影視節目紛紛出臺,使青少年覺得中學生的戀愛成為學校中的主流,其結果反而對學生的戀愛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不良書報雜志、低級趣味的甚至黃色的影、錄像等也對青少年的戀愛有直接影響。當前流行于文化市場的那些不健康的東西,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各種傳播媒介中,性刺激量大大增加,那些庸俗的格調低下的文藝作品特別容易污染青少年純潔的心靈。 、 3、家庭、學校的不正確態度是中學生戀愛的催化劑。首先是家庭教育,有些父母整天忙于生計奔波勞碌,沒有多少時間去關心他們看些什么,聽些什么。也沒有多少時間顧得上與他們交流思想感情,給予積極引導。很多家長往往對這個問題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不允許孩子有正常的異性交往,封鎖一切有關性知識和愛情描寫的書刊,導致一些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學校、老師存在對戀愛問題采取回避態度,對青少年的戀愛現象置若罔聞,導致戀愛在學校中蔓延,更多的情況是采取另一種回避態度,絕對禁止男女學生的個別交往,一旦發現任何戀愛的蛛絲馬跡,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定性為戀愛,甚至公開處罰,常常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綜上所述,中學生戀愛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他們對愛情的真正含義,以及怎樣追求愛情等根本問題,缺乏健全的理性的認識。不能正確地把握友誼和愛情的界限,并且他們沒有能力承擔戀愛婚姻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基礎,所以一旦有社會風浪的沖擊,那種所謂熱戀中的海誓山盟便告煙消云散,即便有時一些癡情者表現出的異常“堅定”,甚至以身殉情,那也只能表明他們理智低下、意志薄弱,還無法抑制狂熱的感情。可見,中學生不成熟的感情維系的愛情是不會牢固的,因此中學生是不具備談戀愛的條件,如果這個時候就把自己的命運拴在一個情況多變的人身上,往往會自食苦果。中學時代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談情說愛必然會分散精力,影響學業進步,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 三、對中學生早戀現象的預防和疏導 中學生戀愛現象并不是洪水猛獸,用不著驚慌失措,更用不著大呼小叫,甚至采取一些“專政”手段。戀愛現象的出現,固然離不開社會、家庭因素,但更離不開心理、思想因素。為此,解決中學生的戀愛問題應著重從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況,和學生溝通,理解學生;同時也讓學生理解你,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護。這樣,用耐心,愛心去化解學生心中的堅冰,問題才能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筆者認為:要解決好中學生的戀愛問題,要做好“預防”和“疏導”工作。“防”勝于“疏”,“疏”是不得已的措施,是補救措施,“防”的意義遠遠大于“疏”。“預防”工作做得好,就可以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免受精神和心靈上的創傷。“防”是基本點。 (一)中學生戀愛現象的預防 1、 加強青春期性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周恩來總理生前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少年性衛生教育搞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把青春期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五個方面的內容之一明確提出來了。我們應摒棄那種“談性色變”的落后錯誤的觀念,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著名專家吳階平院士就曾大聲疾呼:“在青春期教育中,如果不把性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則其它方面的教育也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只有當他們獲得了科學的性知識,才能消除他們對性的神秘感,有效地抵制他們可能從非正常渠道得到的“偽性科學”,克服畸形性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戀愛、“性犯罪”等問題。同時,對中學生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 2、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培養高尚情操。在進行青春期知識教育的同時,應根據青少年學生頭腦興奮性強,記憶力好,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精力充沛等特點,進行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法制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愛情觀。使他們認識到青春期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代,體會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含義,引導他們抓住青春期這一有利時機,刻苦學習,努力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為參加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打好基礎,作好準備。要創設和形成一種健康的環境和正確的輿論,使學生各種朦朧的感情得到約束和自制,并且能抵制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影響,如不健康小報、書畫、錄像等。除了進行一般的人生觀、青春期教育外,有兩點必須予以重視:一是開展青少年學生應該怎樣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開展高尚情操教育,讓青少年學生進行專心、勤奮地學習,經常參加健康的、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轉移他們自然產生的性興奮,增強他們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有理想、進取心強的學生往往會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他們不會對異性表現出過分的熱心。在較強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會產生戀愛的。 3、建設一個嚴肅活潑,積極向上的校風和班集體。正如人的健康一樣,要想加強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體基礎,其次還需“接種”,提高免疫力。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機體莫過于有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友愛的優良校風和班集體。生活在這樣的集體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實,感到有意義,處處感到溫暖。一個班級如果出現了男女學生談戀愛,會產生種種反響。一些人把戀愛事件當作課余飯后談論的焦點,探聽戀愛者的行蹤和隱私活動,相互傳播取笑,轉移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有的甚至羨慕、向往、效仿先例,積極尋找和物色異性朋友,影響了學校的風氣。全校應努力形成一個團結友愛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學間發展一種兄弟姐妹般的純真友誼,學生們在生活上互幫互助,這樣有利于學生良好性格和個性的形成。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長關系,教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學生心貼心,這一點很重要。試想一下:一個教師,學生有困難不找你,有問題不找你,有心事不告訴你,班級工作能搞得好是很難想象的?充當學生的良師益友,能夠及時了解情況,在事件的萌芽狀態就得到及時處理;能夠使班干部,同學們以你為核心,師生間有較強的凝聚力,班里的同學能團結協作。這樣的集體,又有什么事不好解決呢?取得學生的信任,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快速反應,開展有針對性教育,使不良苗頭得到抑止,有戀愛苗頭的學生得到教育、挽救。在開展學校、班級集體活動時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學接近的機會,有利于消除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產生的煩惱和對異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學間保持和發展正常的同學友誼。經常地開展異性同學間的互幫互助活動,使之成為一種風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得當地運用“異性效應”,不僅能成為預防和克服學生戀愛的有效手段,還會給班級管理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中學生戀愛現象的疏導 1、作為教師。當發現有些男女學生之間交往密切時,一定要先分清他們之間的交往是一般交往還是戀愛。如果對他們胡亂猜疑,捕風捉影,橫加指責,動不動就扣上戀愛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純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但如果發現他們確有戀愛現象,教師一定要冷靜、慎重地對待他們,理解他們的純潔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幫助他們具體分析戀愛的原因,指出他們戀愛的盲目性,教育他們正確認識戀愛對學習和進步甚至身心帶來的危害,引導他們回到集體和同學中來。 2、作為家長。如發現自己的孩子確有戀愛現象,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勸阻引導,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向他們講明戀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長,更應小心謹慎地幫助女孩,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喚起她們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和成才意識,這樣才能幫助她們走出情感的誤區。 3、作為社會各界。一方面應多制作一些有益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廣播、電視節目或讀物,同時定期開展各種健康、激人奮進的文娛、體育、藝術活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禁止、打擊不良書報雜志、黃色影、錄像的制作和售賣,使純潔的青少年免受污染、毒害,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中學生戀愛現象的日益增多有其不容忽視的危害性,家長、學校、社會都在積極尋求如何正確對待并轉化中學生戀愛現象的方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中學生戀愛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對這個問題,學校、家庭、社會都應引起高度重視,共同關心、疏導這個群體,喚起他們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和成才意識,這樣才能幫助他們走出情感的誤區。 有位作家說過,早戀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我們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觸摸,又常常被無情地刺傷。盡管早戀是美好的,但是早戀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而且伴隨著早戀而來的一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傷害往往令人觸目驚心,從而最終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對早戀的期望大打折扣,甚至并不認同。盡管友誼、愛情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不少問題、障礙,但畢竟是實實在在的。交流和傾訴,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是無可厚非的,選擇早戀也是無可認同。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中學生應該分清楚早戀和愛情的差距,不能等同。 解決未成年人早戀問題絕不僅僅是學生家長的事,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都要給予應有的關注。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習成績和升學率,還要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敏感自閉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社會有關部門要堅持不懈地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精心打造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精神產品,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方式營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平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