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 所謂情感教育,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層面上分析,是開發情感潛能的教育。這種潛在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創造最佳的教育氛圍,建立它特有的教育模式,使情感在與認知的融合中得到最佳的發展。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新的教育體系。情感教學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其目的任務是促使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使他們的學習處于自覺、能動的積極狀態。 [關鍵詞]繪畫教學活動 情感教育 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埃里克森在人格發展八個階段中描述:“個體基本的信任感產生在乳兒期,自主感產生在嬰兒期,主動感產生在學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時期的培養,孩子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的發展。”我國在2001年9月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其各領域的目標表達也較多的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匯,突出了我國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取向,由此可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讓孩子喜歡畫畫,樂意畫畫,才能讓孩子體驗到畫畫的快樂,這對孩子以后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繪畫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把情感加入到畫畫的內容里,那么作品肯定是很出色的。 在《綱要》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結合繪畫活動的自身特點,大部分繪畫的內容是根據主題活動展開的,幼兒所畫的內容無非是老師確定了一個主題,幼兒自由發揮,幼兒為了及時完成任務,草草地就把自己的作品上交,雖然看上去很漂亮,可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作品不生動、形象,甚至有很多作品都是一個樣的,幼兒沒有畫出有自己個性的東西,更重要的作品沒有把幼兒的情感真切地流露出來,那么如何在繪畫教學活動中良好地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選材圍繞于幼兒的生活 根據《綱要》對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原則,選擇幼兒有感情體驗的內容,讓幼兒在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更為高級的美好情感,如愛、關心、責任心、同情心等。《綱要》關于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原則提到,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根據這一原則,我從幼兒周圍生活環境中的一些簡單事物,從他們日常看到、聽到、親身經歷、親自感知過的事物,以及各科教學中所學的一些粗淺知識中,尋找適合情感教育的內容,大致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以幼兒特別喜愛的事物為內容。幼兒總是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充滿感情,積極性也十分高漲。就象最近組織孩子們觀看了《動物世界》,幼兒通過特殊的眼鏡,看到許多令人興奮的畫面:形態不一的恐龍、大小不一的獅子等等,一下課孩子們就會圍在一起討論:為什么獅子的頭發又卷又長?發現孩子們對獅子頭發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就開展《獅子的頭發》繪畫教學活動,孩子對獅子的頭發各抒幾見,當我說:“那我們一起來幫獅子畫張象,把它漂亮的頭發畫下來,怎么樣啊?”孩子們一口同聲說:“好。”果然,孩子這次的作品非常生動、形象,有的孩子還幫獅子的頭發染上了漂亮的顏色,有的還在它的頭發上畫上一個蝴蝶結,孩子的這些小小的舉動,充分流露了對獅子的喜愛,從而激發孩子不僅要關心動物朋友們,更要懂得如何保護動物,知道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2)以幼兒身邊熟悉的人物和生活活動為內容。幼兒日常生活中親自感知體驗的事物,是幼兒進行繪畫創作的重要來源。每個孩子都愛自己的家人,但是他們卻很少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感情。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家人愛的感情,我開展了“親親家人”、“母子創作大賽”、“全家福”等以家人為主題的活動,讓幼兒把自己對家人的愛用畫筆表達出來,鼓勵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贈送給自己最愛的人,讓那些被自己孩子愛著的父母體驗到孩子給自己帶來的驚喜,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此外,我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畫自己做過的有意思的事,于是我就在他們的生活中發掘內容,例如琦琦小朋友,對孩子們到老師那里拿東西吃感興趣,她早上畫畫時就把那情形畫了下來,惟妙惟肖,這比老師叫她畫的效果好多了,同時也讓她體驗到了與同伴一起分享東西時的快樂。還開展了 “大家來玩海洋球”、“蹺蹺板”、“特色湯圓”、“好吃的粽子”等繪畫活動,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把玩時候的快樂、吃東西時的快樂和畫畫時的快樂融合在了一起,不僅把自己童年時代的快樂記錄了下來,而且使自己的情緒得到了有效的釋放,使自己更樂于用畫畫來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生活經驗。 (3)以重大的節日為內容。每當大的節日來臨,我們周圍懂得環境都會配合這個節日的主題進行宣傳以及相關的活動,孩子們也在這環境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節日的主題,這為我的情感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每到大的節日,我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戶外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孩子了解這個節日主題,然后進行美術創作活動。如 “三八婦女節”時,讓孩子們畫“我的媽媽”,孩子們會畫愛心卡片送給媽媽,用他們的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安全月”展開以安全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如“不和陌生人說話”、“遵守交通規則”“不玩火玩電”等,讓孩子在繪畫中加強對安全的理解,并懂得安全的重要性,知道一些有關安全的餓小常識。“六一”兒童節時,讓孩子在感受自己節日的同時,可以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孩子們在一次次圍繞節日開展個活動中,體驗到了什么是關心、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快樂、什么是自豪!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選材圍繞于幼兒的生活,生活就是幼兒繪畫的內容。一方面是以快樂興趣為活動的主導,把激發幼兒的求知興趣,審美情趣等作為這些活動的基本的動力性目標;另一方面是充分發展繪畫活動內容本身的情感因素,進行針對性的情感教育。 二:指導圍繞于兩種不同的策略 以高爾曼的情感智慧理論為依據,在具體繪畫指導中用循環激發策略、遞進激發策略,激發幼兒的情感進行繪畫創作活動。情緒與情感是兒童繪畫的動力因素,也就是兒童繪畫的內部動因,而圖畫是兒童的情緒、潛意識的思想和感情的一面鏡子。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帶動下,才能深入的感受心靈的呼喚,激發幼兒繪畫創作的欲望。依據這一理論激發幼兒的情緒進行繪畫活動創造,主要運用了以下兩個策略: (1)循環激發策略。引導幼兒思考的過程是:感受—表達—感受—表達。例如“夏天在哪里”,第一步引導幼兒欣賞夏天景象的畫面;第二步讓幼兒大膽的表達,夏天在哪里;第三步再次欣賞,引導幼兒思考“夏天還會在哪里呢?”;第四步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你希望夏天在哪里?”幼兒的思路被打開后都踴躍的發言,有的說夏天在爸爸的汽車里,因為爸爸到了夏天汽車里要開空調,這樣會很舒服;有的說夏天在樹林里,夏天到了,大人們會到樹林里乘涼,孩子們會在樹林里抓螢火蟲,孩子們把想的說的都畫了下來,畫面充滿了童趣,表達了他們心中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感受到了幫助夏天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通過循環激發策略,孩子們打開了想象的翅膀,表達了美好的祝福,記錄了快樂的時光。 (2)遞進激發策略。引導幼兒思考的過程是:感受—聯想—遷移—表達。如“圖形寶寶在跳舞”中我請每一位小朋友畫一個“代表自己”的圖形。第一步想想自己跳舞時最喜歡的動作是什么樣的;第二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圖形寶寶,這個圖形寶寶是跳舞時是怎么樣的;第三步遷移變化,進行創作想象,這個“代表自己”的圖形在做什么,表情是怎樣的;第四步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構思。雖然孩子們畫的都是有各種形狀的圖形寶寶,可是圖形寶寶跳舞的動作都是不同的,有的圖形寶寶單腳跳,有的雙手舉起來跳,有的屈腿的,真是可愛極了!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不但能了解自己的情緒,而且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以良好的方式進行表達。通過遞進激發策略,孩子們充實了畫畫的內容,展示了發散性的思維魅力,構建了不同的構思,充分體驗到了畫畫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情感智慧理論,不僅體現了繪畫活動與情感的關系,有效的激發了幼兒的繪畫創作,而且還讓我更好的關注到了兒童的心理狀況,了解了孩子們的思維方式。 三:評價圍繞于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 營造良好的情感交互環境,以保護兒童的積極情感為前提,有針對性的進行評價。評價幼兒的畫,是指對幼兒繪畫作品進行分析、講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種繪畫教學方法。評價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對繪畫創作結果的評價,還包括對繪畫活動過程的評價。無論是對孩子繪畫創作過程還是結果進行評價,我認為都應給孩子提供積極有效的反饋,為孩子的自我調節、自我滿足服務,評價時要尊重孩子、以保護孩子的積極情感體驗為前提,以肯定的鼓勵性的評價為主,輔以建設性的要求。這樣,孩子在繪畫過程中,能夠直接感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如自信心、審美感、滿足感等。 在孩子的繪畫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困難,而使畫畫無法進行下去,而老師盡可能的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悅、沒有負擔與壓力的環境,有針對性的加以評價,并鼓勵、引導他們解決難題,大膽的畫下去。班里有個孩子繪畫能力弱,畫面常常缺乏條理,也沒有耐心。一次,畫“我為媽媽化妝”,他因為不理解什么是眼隱,就在媽媽的臉上亂涂了起來,當我走過去時,他用手把畫擋住了,很明顯他知道自己畫的不好,而坐在旁邊的孩子立即告訴我:“他畫的亂七八糟的,他媽媽一點也不漂亮!”這時如果我馬上嚴厲的批評,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只刻板的用“表揚為主”的原則,說“畫的不錯!”“真漂亮!”等,時間一長反而傳達給孩子一種消極的信息:“老師沒有仔細看我的畫,她不過是在敷衍了事。”于是我輕松的說:“媽媽的眼隱不是畫在臉上的,是不是應該畫在眼睛和眉毛的中間呢!”聽我這么一說,他的手放開了。活動結束時再看他的畫,媽媽的眼隱畫的很漂亮。他很有成就感的把畫拿給我看,我從他的笑容中看到了他的自信,看到了他為自己能把媽媽畫的這么漂亮而驕傲。有針對性的評價不僅能夠讓幼兒找回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幼兒正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活動中不斷改進,使自己的作品的內容更加充實。 當然除了過程的評價,還有對結果的評價,除了由老師進行評價外還可組織孩子之間的互評。讓幼兒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評價標準來評價,這樣對評價雙方都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此外,將孩子們的作品展出用于教室環境布置,也能起到無形中傳達成人對他們活動成果的重視和肯定作用。 四:延伸活動圍繞于幼兒情感的升華 所謂繪畫活動的延伸是指圍繞一次專題活動的主題、目標,在課后游戲或美工角中,適當開展一些相關的活動來鞏固幼兒初學的新經驗、新技能,豐富日常繪畫活動的內容,也便于教師針對個別幼兒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如“小蝌蚪找媽媽”,讓孩子體驗媽媽對自己的重要,同時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愛心卡片帶回家,和媽媽一起分享,增進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同時提供了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機會,通過這些點滴的延伸活動,促使孩子自主、自發地去關心周圍的人、事物、環境等,讓孩子感受到周圍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21世紀的孩子應該是活潑開朗、合作、寬容,懂得付出感情、關心別人的一代,在繪畫教學活動中良好地滲透情感教育,可以讓孩子的作品更加生動、形象,能展現出不同孩子所具有的特性,同時讓周圍的人都能感覺到這種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讓我們為培養有健康情感品質的新時代幼兒,繼續在情感教育的領域中不斷努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