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國浪漫主義的詩學思想
英國浪漫主義在中外文學史上早就有人運用,而作為文學思潮的浪漫主義卻是人類文化史的特定階段的產物。它發端于18世紀末的西歐,在西歐各國流行了近半個世紀以后,又影響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它地方。而作為文學觀念形態上的現代浪漫主義,則是二者的融合。道家文化與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觀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一方面,浪漫主義詩學對自由的張揚、對個體的關注、對自然的歸依、對異化的敵視等與道家詩學發生著遙遠的呼應;另一方面,現代浪漫主義堅決反對“不攖人心”,它在個體與社眾之間所保持的緊張戰斗姿態與決絕反叛精神尤其是主體的焦灼感又完全不符合道家主張。 一、浪漫主義文化資源的關聯和姿態 浪漫主義文學觀與西方浪漫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都有密切關聯,他既以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開放姿態出現,又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現實與時代需求,顯示出世紀初一代文化巨子面對現代世界文化時的從容寬闊心胸及其從本土現實出發的積極建構心態。現代化與民族化是魯迅構建浪漫主義文學觀的雙重方向。代表魯迅浪漫主義文學觀的論著計有《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破惡聲論》及《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等等。 浪漫主義文學觀的核心表述是他在《文化偏至論》中所說的“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這就顯示出魯迅作為文化巨子的對于前輩學人的飛躍式超越精神與整體性推動浪漫主義建構步履的功勛。 無論是向本世紀轉折時期的“新浪漫主義者”,還是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浪漫主義研究(如諾瓦里斯專家魯道夫·翁格爾和保羅·克魯克霍恩),都把浪漫主義看作只是對于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一個反動。然而,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并非像笛卡爾與帕斯卡爾那樣是純然對立的。60年代以來關于諾瓦里斯的最新研究(W·馬爾施、H·沙恩策、C·特雷格、P·皮茨、W·拉什、K·彼得)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它們處于一種具有細微差別的對立關系之中。浪漫主義——正如荷爾德林、黑格爾、費希特、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和諾瓦里斯的傳記所揭示的——產生于啟蒙運動。浪漫主義逃避現實是一種粗糙低劣的陳詞濫調。啟蒙運動和早期的浪漫主義,在反對諸侯和僧侶的專制主義統治,拒絕偏見、迷信、偽善、壓制和火刑,總而言之,在肯定人的自我解放方面,完全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浪漫主義與非理性最初只有一種間接的關系;對它來說,重要的是把理性與非理性,即人類靈魂、自然和歷史中尚未被意識所達及的領域加以調和。因此,浪漫主義首先應理解為是對啟蒙運動的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在沒有轉向反動和復辟之前,它是現代范式中自主性運動的更進一步的階段。 二、浪漫派聚會得到的收獲 1799年11月,在耶拿的首次“浪漫派聚會”(其中有施萊格爾兄弟和他們的妻子卡洛琳和多洛泰婭、蒂克、謝林和里特爾)上,諾瓦里斯朗誦了他那篇很快就在朋友圈子中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章《基督教或歐羅巴》。它激怒謝林寫了一首“敵視宗教的”的揶揄詩, 而歌德作為仲裁人,也拒絕發表這篇文章。在諾瓦里斯生前,《基督教或歐羅巴》從未發表出版,即使諾瓦里斯全集的第一版也沒有收入其中,只是在他死去二十五年后,才由施萊格爾在蒂克不知道的情況下發表出來。在后來的幾版中,蒂克又把這篇文章給剔了出去,直到19世紀60年代末以后,才正式付印出版,成為諾瓦里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今天,《基督教或歐羅巴》被視為浪漫主義第一流的宗教、政治、詩歌文獻。那么,諾瓦里斯是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時間里寫出這篇轟動一時的文章的呢? 諾瓦里斯的詩歌作品,創作于1797年復活節他的未婚妻去世,到1800年夏天他自己突發致命的疾病這三年間,當然,如我們所看到的,它建立在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之上。面對索菲(以及稍后不久他弟弟埃拉斯姆斯)的死,諾瓦里斯仿佛覺得一切都是“死亡的、荒涼的、腐爛的、僵滯的”“當我還在觀看朝霞時,黃昏已彌漫在我的周圍。我的悲傷無邊無際,如同我的愛”。盡管如此,在他的孤獨和失落中,生命的意志依然抵抗著一切死的欲望和死的意向,確切地說,這就是他本人所說的“走向不可見世界的使命”:“充滿愛地接近上帝和最崇高者,乃是人的稟賦”。直到幾個星期后,他才鼓起勇氣去訪問索菲的墓穴,在那里他在“激情閃現的瞬間”體驗到了某種類似于他的未婚妻的幻象。 就像狄奧提瑪對于荷爾德林,索菲的形象對于諾瓦里斯的詩歌活動來說,也成為他生活的偉大典范,甚至成為溝通可見世界和不可見世界的類似于基督的中介者。即使后來又一次訂婚(與朱麗葉·封·莎彭蒂爾),也沒有與此相抵牾。死亡、黑夜和愛,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位詩人像諾瓦里斯那樣,以如此千變萬化的形式成為他一以貫之的主題。在索菲身上,諾瓦里斯感受到的不僅是“愛”,而且也是“宗教”。通過與索菲的結合,他確信存在一個和諧與愛的不可見的領域。這個法律系畢業生現在又致力于學習“科學”,哲學和自然科學(在弗萊貝克礦學院的專業學習)——這一切都盡可能辨證地,而且常常是以任意的和矛盾的方式,在一個“更高目的”的視野下被聯結在一起,這就是:“從一個更高的立場出發,去眺望那個不可見的世界”。 “更高的立場”——“不可見的世界”現在更為清晰了:擺脫“費希特的魔術”(他讓一個人為其著迷),以及“可怕混亂的抽象概念”。在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的影響下(他認為,在費希特“知識學”的僵化體系中缺少美學、詩、社交,甚至愛),諾瓦里斯開始潛心研究他早已熟悉的荷蘭哲學家和藝術理論家弗蘭斯·赫姆斯特惠斯(卒于1790年)的著作。這位哲學家喚起了諾瓦里斯在康德和費希特那里沒有發現的許多東西:自然和精神力量的相似性和宇宙的統一性。這種相似性和統一性,一個人只有在他天賦的認識和感覺的“道德器官”(心靈、良心)中才能經驗到。這一器官的基本力量就是愛,而詩(詩的真理)則是它的表達。如果道德器官得到發揮,那么,為許多人所期待的黃金時代就到來了。 《花粉》(1798年)是哈登貝克繼1791年的那首詩歌之后所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并采用了“諾瓦里斯”的筆名。他當時的許多靈感、思想和主題都體現在這一作品之中:作為“混合性的評論”,它可以引發積極的進一步的思考,并促進一種共同的“同一哲學”,即“綜合哲學”。《花粉》與另外一篇具有更多政治傾向并把理想國家思考為詩性國家的《信仰和愛》(1798年)一起,是現今已普遍流行的“浪漫主義斷片”的最早例證,且帶有一種明顯的和典型的浪漫主義向內心轉變的特征:“我們渴望穿越宇宙的旅行:而宇宙不就在我們心中嗎?我們不認識我們精神的深度,但神秘的道路走向內心。永恒及其世界——過去和未來,要么在我們內心,要么不在任何地方”。
那么,諾瓦里斯確實是一個“浪漫主義的夢想家”嗎?是一個想入非非的,在政治上對他的詩性國家,對作為君主共和制或共和君主制代表的國王和女王(指普魯士!),對作為牧師的詩人抱有幻想,并為此而向公眾(盡管只是一小部分)宣布他關于“基督教或歐羅巴”的夢想的人嗎?的確,這幾乎就像是一個夢,如果我們去聽《歐羅巴》(諾瓦里斯本人對他這篇文章的稱呼)開頭那段樸實無華、簡潔洗練,而又鏗鏘有力的句子:“曾經有過美好而輝煌的時代,那時歐羅巴還是一個基督教國度,一種基督教還居住在這片由人類所形成的大陸上;一種偉大的共同旨趣還連接著這個廣袤的精神王國中相隔最遙遠的省份。 三、觀點的不同這處 這就是基督教世界!正是在這里,恰恰當我們再一次拿荷爾德林作比較時,顯然有某些聞所未聞的東西發生了。荷爾德林最終是想要達成古希臘和基督教的和解,因此他試圖通過基督這位重歸的神來頌揚希臘的諸神世界。諾瓦里斯則全然不同:他始終沒有脫離基督教-亨胡特兄弟會教派的氛圍,接受過唯心主義哲學和現代精確自然科學的熏陶,而且通過所愛之人的死在宗教上被喚醒。現在他重新認識到古希臘和基督教之間的對立,并試圖通過基督最終戰勝希臘的諸神世界。弗·施萊格爾的女友,多羅特婭·法伊特在寫給施萊爾馬赫的信中談到諾瓦里斯時這樣說道,“當然,他還沒有讓我傾倒。他看上去像一個通靈的預言家,性格怪癖,特立獨行,這一點不可否認。在這里,基督教重新成為一種風尚……”那么,諾瓦里斯,如憂慮不安的歌德所嘲笑的那樣,是浪漫主義知識分子的“皇帝”或“拿破倫”嗎?在給施萊格爾的信中,諾瓦里斯毫不懷疑地把自己視為“新時代——宗教時代的新生兒。一個新的世界歷史就開始于這種宗教……”。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浪漫主義內部思想精神復雜,有柯勒律治的浪漫的超自然主義、華茲華斯的英國國教的正統主義、雪萊的無神論的精神主義、拜倫的革命的自由主義、司各特的對以往時代的緬懷,等等。但英國的浪漫主義還是有著鮮明的英國氣質,即“自然主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漢》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于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作品更具戰斗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云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游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于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并最終因傷寒而死于希臘戰場。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甕頌》,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說為主,《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沃爾特·惠特曼由于美國和歐洲在歷史、文化上的種種不同,以歐洲通行的文學流派的概念來衡量美國文學的發展實際上并不十分準確。但由于美國文學也是整個西方文學的一個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也將美國文學史放入整個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內來研究。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受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9世紀上半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高漲,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重視人的精神創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驗主義蔚為大觀,至此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 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羅(1817年-1862年)是超驗主義理論家,最先提出浪漫主義的主張。他們強調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覺的意義,認為自然界充滿靈性,人應該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美國前期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華盛頓·歐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庫柏(1789年-1851年)和愛倫·坡。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在他的小說中,“美國文學”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國文學的拘束。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以《皮襪子故事集》為代表的邊疆傳奇小說,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個莫希干人》。愛倫·坡主張藝術要使讀者獲得刺激而達到靈魂的升華,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死亡、兇殺、復仇為題材,揭示人的幻覺狀態和變態心理,他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為象征主義文學的先驅。 浪漫主義文學以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1864年)、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1891年)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對“隱秘的惡”進行挖掘,《紅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統治的黑暗以及教會的虛偽和不公,象征手法運用純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經歷編纂、擴充詩集《草葉集》,歌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鼻祖。麥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長描寫航海奇遇和異域風情,代表作《白鯨》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白鯨”已經成為一種超然的、對人類懷有敵意而又難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圖騰。 英國詩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觀察者、愛好者和崇拜者。表現在文學中有以下幾方面體現:首先是對鄉村和大海的熱愛。其次是對高級動物的喜愛和對一般動物世界的熟悉。與追求正義的強烈意愿。英國浪漫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各階段又有著各自的一些特點:第一代浪漫主義作家不滿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傾向;第二代浪漫主義作家堅持啟蒙思想,表現出爭取自由和民主的進步思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