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問題把握著一課書教學的“魂”——探究主問題的設計
[摘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自主探究,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經過研究和教學實踐我發現,教學中如果教師用精而實的主問題來作為橋梁,便能激活課堂、創新教學,更能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問題的引領將實現真正的整體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 [關鍵字] 主問題 文章思想 主題思想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閱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自主探究,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 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步步為營”的提問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答案,每一個看似“精彩”的提問都成為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梁,但這樣的“碎問碎答”已經成為桎梏學生發展的枷鎖。經過研究和教學實踐我發現,教學中如果教師用精而實的主問題來作為橋梁,便能激活課堂、創新教學,更能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問題的引領將實現真正的整體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 下面就結合自己平時教學,具體談談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來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一、從文章的主題思想入手,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因為每一篇文章的寫作,都蘊涵著作者一定的寫作意圖,或抒發作者的情感,贊揚人的美好品格,或表達對人情冷暖的關注,或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些蘊涵在文章深層的主旨,有待于教師設計閱讀的主問題加以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 《縫紉鳥》是北京市課改教材第七冊中的一篇文章。它是一篇篇幅很長,內容很難理解,又有作者深刻情感在里面的科普性文章。記敘了“我”在坦桑尼亞觀察縫紉鳥編織巢穴、修補巢穴的情景,表達了“我”對縫紉鳥高超的建巢本領和不懼困難、堅韌不拔精神的贊賞。這課書作為本學期重點研究的課文,在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們三位老師以不同的教學思路,精彩的而又各具特色的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后反思中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設計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主問題,在一課書的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 《縫紉鳥》一課表達了作者對縫紉鳥那種不懼困難,堅韌不拔精神的贊嘆,作者在觀察縫紉鳥編織巢穴后親眼看到它的草窩時贊嘆到:“這簡直就是一個精致的藝術品!”上課伊始,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自己知道哪些藝術品,了解它們為什么能稱之為藝術品,再與作者說到的藝術品作比較產生疑問,這個草窩怎么能跟藝術品比呢?老師也一副不解的樣子引出主問題“那作者稱草窩為藝術品,這是為什么啊?”學生帶著疑問深入文本,細心體會,在自由廣闊的空間中去尋找答案。學生圍繞著主問題,首先,直觀地體會到草窩的樣子和結實程度可以稱之為藝術品。其次,從縫紉鳥編織巢穴的艱辛中感受到它的辛勞和汗水,勞動的過程是創造藝術品的過程。最后,當學生看到縫紉鳥重新修補巢穴時的樂觀,想象一次又一次重新編織、重新修補的情景時,感受到了縫紉鳥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草窩簡直就是一個精致的藝術品!教學中,教師省去了瑣碎提問的時間,引導學生牢牢抓住主問題,給學生留下了充分讀書、思考的時間。 二、從文章事物特點入手,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任何一篇文章中描寫的事物都應有其特點,把握事物特點設計主問題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本課描寫的是縫紉鳥,是作者在坦桑尼亞首都看到的一種特殊的鳥,這種鳥特殊在哪兒呢?這個問題就是文章的主問題。在學生初讀了文章后,讓學生說出縫紉鳥特殊在哪兒,可以是表面的,也可以是自己體會到的。教師歸結為造窩的方式特殊,窩的樣子特殊,縫紉鳥具有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更特殊。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但歸根結底是在為主問題服務。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類的文章都可以采用這樣的主問題設計,如《海底世界》抓住海底世界的特點引發主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孩子們在讀書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師的歸納小結中,學生清楚了文章的結構也了解海底的特點。如《五彩池》抓它的奇異、美麗進行教學。 三、 從文章的人文思想教育入手,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它的人文教育功能,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發展。但這種教育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熏陶著孩子。《給予樹》是一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文章,寫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前,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她的這種愛心和善良不正是現在的獨生子女所缺少的品質嗎?在設計這課的主問題時我充分圍繞著“給予”展開系列的研讀活動。從文章的課題入手引出“給予”—— 指導學生理解“給予”的意思 —— 挖掘文章中“給予”的內涵,體會金吉婭給予陌生小女孩的是什么?—— 提升“給予”的價值,金吉婭給予我們讀者的又是什么?學生在情感的波瀾中感受著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當學生在《讓世界充滿愛》的樂曲中談感受時,他們哽咽了。這樣的主問題設計既準確的把握了教材的內涵,又挖掘了文本的人文價值并得到了提升。 四、從作者和讀者的感受入手,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當自己站在讀者的角度讀文章時,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縫紉鳥的所作所為讓人無法理解,無法想象。從文章中我也找到了作者的這份感受,縫紉鳥編織得巧妙讓作者不可思議。難道只有這些讓人不可思議嗎?縫紉鳥的辛勞、樂觀、堅忍不拔更讓人不可思議啊!我就采用了下面的教學方式引出了文章的主問題: 師:我們已經初讀29課《縫紉鳥》,我先來檢查你們的詞語掌握情況: 課件出示,學生讀詞語: 顧名思義 不可思議 相依而居 狂風暴雨 前功盡棄 晴空如洗 師:看誰觀察的最認真 ,選詞填空。 課件出示,學生選字: 義 議 уì уì 顧名思 ( ) 不可思( ) 師:誰來說說“不可思議”是什么意思? 生:無法想象 很難理解。 師:是什么讓作者無法想象,難以理解呢?從文中找一找。 生:讀出帶有“不可思議”的句子 出示:這種鳥的巢穴,不是用泥糊成的,而是由它們自己用一根根韌性很強的嫩草,巧妙得不可思議地編織而成的。 師:到底是什么讓作者不可思議呢? 生:縫紉鳥編織得巧妙讓作者不可思議。 師:從哪兒看出縫紉鳥編制的巧妙呢? 這節課采用從復習詞語入手,然后引導學生理解“不可思議”的意思,再找出“不可思議”所在的句子,從而引出文章的主問題“到底什么讓作者不可思議呢?”。整節課引導學生從三方面體會不可思議,首先作者看到縫紉鳥編織得巧妙和艱辛讓人不可思議;其次縫紉鳥編織的草窩簡直是個精致的藝術品讓人不可思議;最后是縫紉鳥那種樂觀、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人不可思議。語言是文章的外殼,是作者豐富思想感情的表露。在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扎實地讀、換位思考、豐富的想象,深入地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珍珠泉》是一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初讀文章時未必就能感受到珍珠泉真正的美和作者的情感,但學生肯定對珍珠泉的美麗有了淺顯的認識,所以在第二課時導入時就可以讓學生說說珍珠泉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學生不加思考的會說出珍珠泉的美麗。教師的進一步追問:“到底怎么美呢?讓我們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去感受吧!學生就會帶著這種情感品詞析句,從而達到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目的。 五、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發展學生思維入手,設計一課書的主問題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講述的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故事:兄弟倆想用賣易拉罐的錢買輛汽車,就利用星期天挨家挨戶收集空易拉罐,他們堅持一年多,從不間斷。引導學生學習小哥倆兒那種自立自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文中主問題的設計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課前在游戲中進行元、角、分的轉化,讓學生得出一輛汽車的錢,三萬元=300000角,也就是大約要收集300000個易拉罐,讓學生產生數字之差,覺得太懸殊了,根本不可能。文中的“我”開始也是這樣認為,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感受到小男孩的想法簡值就是遙不可及,太離譜了。 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小男孩的所作所為,提出第二層次的主問題:“我”怎么又認為小男孩的想法可以實現了呢?學生們會把描寫小男孩做法的語句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文章繁瑣的內容被兩個層次的主問題貫穿起來,學生的思維在不固定的模式中得到了發展。 以主問題為線索的閱讀教學,由于主問題的設計著眼于帶動對課文整體的理解品味,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地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一次提問或問題的設計都能形成和支撐課堂上一個時間較長的學習活動。由于一般性提問大大減少,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要內容,課堂氣氛因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學生被深深地引進課堂,激發研討的熱情,從而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 “形散而神聚”的主問題,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開放化、多元化。這種以主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進入文本深入探究,通過多層次、多方式、循序漸進地讀和思,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高。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只要能根據文章巧妙地設計出主問題,并引導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能把握好語文教學的“魂”。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