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有賴于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僅能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意境,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學習語言的遣詞造句,更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力。品味詞句也是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捕捉重點詞句,讓學生對語言文字作切肌觸膚的感受,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從而提高語言的敏銳性。課外則開展讀書活動,大量地閱讀經典書籍。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同時課外的積累又將課堂的教學推向更高的層次,課內與課外相輔相成。同時在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中,促進語言的內化,使學生的語感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 [關鍵詞]語感 培養(yǎng) 讀寫結合
新《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事實上,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已是許多語文教學專家的共識,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兒童時代最為重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最佳階段,是培養(yǎng)形成語感的最佳年齡。超過了這一年齡,語感的培養(yǎng)就很困難。 一、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雖然現(xiàn)在蘇教版所載入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但每冊容量只有二三十篇,六年也不過300多篇,以這樣的讀書量學生顯然無法積累豐富的語言,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談何語感的培養(yǎng)呢?因此,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一)課內精讀 1、多樣朗讀,提高語言的感悟力 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僅能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意境,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學習語言的遣詞造句,更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力。 (1)設置情境靜心讀,體會語言的情感意境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大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可用聲音和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學《火燒云》時,出示一組有關火燒云的圖片。“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圖文結合,學生腦海中出現(xiàn):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又如教學《觀潮》時,放了一段氣勢磅礴的潮水聲,同學們一下子就被帶入了文章的意境中。“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同學們走進了語言的情感意境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設置情境,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學生才能體會語言的情感意境。 (2)重點句子反復讀,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 如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文中有這樣一句“黃山松真奇啊!”圍繞著這句重點句,作者向讀者介紹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主要讓學生體會一個“奇”,如果依靠理性分析,就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先讓學生圍繞著“奇”字,自由讀描寫“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句子:“迎客松姿態(tài)優(yōu)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游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tài)獨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然后就具體的字、詞、句談談它們“奇”在何處?學生談完一大名松后不僅讓他們有感情地讀一讀相應的句子,而且有感情地讀一讀文章中的重點句:“黃山松真奇啊!”在這樣的反復朗讀下,“奇”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奇”指的就是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同學們還想象了許多有著不同姿態(tài)的黃山松,“有的狀如黑虎仰天長嘯,有的形似孔雀開屏炫耀……”。學生在反復讀中,切身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無窮魅力。 (3)優(yōu)美句段遐想讀,學習語言的遣詞造句 《桂林山水》,用了這樣一段優(yōu)美的句子描寫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時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漓江的水靜得像什么?漓江的水清到什么程度?漓江的水又是怎樣的綠?同學們有的說漓江的水靜得不僅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而且我仿佛看到了漓江靜得就像一面大鏡子;有的說漓江的水清得不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而且可以倒映出岸邊的景物,我還看到有很多魚兒在水里嬉戲玩耍呢;還有的說漓江的水不僅綠得像翡翠,而且那綠色濃得讓人心醉。在這樣的邊讀邊想中,同學們不僅越讀越有感情,而且還認識到用這種排比、比喻的修辭方式表情達意的妙處。 2、品詞析句,提高語言的敏銳性 品味詞句也是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捕捉重點詞句,讓學生對語言文字作切肌觸膚的感受,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從而提高語言的敏銳性。 (1)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揣摩品味詞句。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發(fā)現(xiàn)才有靈動,在比較、發(fā)現(xiàn)中理解詞句,無疑是培養(yǎng)語感的好方法。如蘇教版第五冊中的《金子》一文,開篇第一句是:“聽說有人在薩文河畔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擁而至。”這句話很有研究、品味的的價值,但是在教學時,沒有一開始就拿出來講,而是在學習了文章的第一部分1~3自然段,在絕大多數(shù)淘金者滿懷希望而去,掃興而歸;彼得·弗雷特滿懷希望而去,到不甘心落空,到失望,到絕望的對比中,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彼得·弗雷特雖然比絕大多數(shù)淘金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還是失敗了,為什么呢?這時再讓他們讀文章的第一句話,孩子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聽說”這個詞,原來這是聽說的,耳聽為虛,不能相信;還發(fā)現(xiàn)了“無意”這個詞,無意的帶有偶然性,就像《守株待兔》中的農夫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便以為每天都可以遇到這樣的好事,于是放棄了耕作,但直到田里長滿了雜草,他也沒有再撿到兔子,原來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也不可靠。說得多好!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再去讀這句話,就能體會到作者遣詞的用意和妙處,理解和感受自然也都上了一個層次。 (2)結合語言環(huán)境品味詞句。 漢語中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較普遍,如果不從具體的語文語言環(huán)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詞的準確含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聯(lián)系他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一番挖掘和體味,才能體會到遣詞造句的真正妙處,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力。《金子》一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五年以后,彼得終于實現(xiàn)了夢想。他不無驕傲地對人說:“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這塊土地里。”“驕傲”這個詞多含有貶義,而在這兒它卻是個褒義詞,是“自豪”的意思。但如果脫離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理解起來就有困難了。教師以讀帶講:五年以后,彼得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夢想。問孩子:“從‘終于’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說彼得的夢想實現(xiàn)得很不容易,很艱辛。接著又讓同學們走進彼得的花圃,讓他們再看看這美麗嬌艷的鮮花,然后問:“你們能體會到彼得此時的心情嗎?”學生說是自豪、驕傲。最后趁熱打鐵問道:“‘不無驕傲’是什么意思?”學生有感而發(fā):“就是非常自豪!”在這樣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不無驕傲”這個詞,學生的感受是真實的,也是深刻的。 (二)課外泛讀 1、閱讀指導--授之以漁 從三年級開始便每周設置一節(jié)“閱讀課”,閱讀課上進行閱讀方法指導。例如讀不同類的書有不同的方法:對名篇佳作應該采取“精讀”的方法;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采取“通讀”的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還可以采用“寫讀”的方法,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除此之外還有速讀、跳讀、略讀、再讀等。有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不僅可以事半功倍地閱讀,還能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感。 2、讀書活動--推波助瀾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效率,要求每位學生每學期平均讀8本以上課外讀物,根據(jù)每位同學的語文水平,搭配合理。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寫閱讀筆記:摘抄型、感想型、評價型、提綱型。每周將優(yōu)秀作文編輯成“班級周報”。定期舉行“故事會”、“朗讀比賽”、“速讀比賽”、“筆記展評”等活動。學生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得到了保證,不但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發(fā)展了思維,更發(fā)展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 (三)課內課外相輔相成 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每節(jié)課內閱讀教學課上老師都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感悟力和敏銳性,久而久之關注語言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班級里的許多學生在讀課外讀物時都自發(fā)地寫批注,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個詞……都可以引發(fā)他們的思考,都可以打開他們的話匣子。有時看著他們的批注覺得個個都是哲學家,還真不可小視。同時課外的積累又將課堂的教學推向更高的層次。當學到課文《三顧茅廬》時,同學們大談《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空城計》、《苦肉計》、《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當學到課文《人類的“老師”》時,同學們信手拈來,舉得例子比老師準備的還多:人類從鋸齒草上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鋸子;從青蛙的眼睛上得到啟示,發(fā)明了電子蛙眼;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雷達……每當這時,不僅課堂氣氛高漲,同學們在侃侃而談中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了語感。課內與課外相輔相成。 二、開展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促進語言的內化。 語文課上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和片斷寫作的機會,通過說寫結合的實踐活動,促進語言的內化,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閱讀課上啟發(fā)學生想像說話,結合寫作,可以訓練學生規(guī)范的語言。《金子》一文中第六自然段:彼得帶著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留了下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長滿了美麗嬌艷的鮮花。彼得五年以后才實現(xiàn)了夢想,在這漫長的五年里,彼得付出了很多精力,但這是文中的一個空白,于是我用大屏幕出示了一個填空:彼得留了下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長滿了美麗嬌艷的鮮花: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種花體驗,結合課文的插圖,發(fā)揮合理的想像,說說彼得是怎樣用全部的精力培育花苗的,田地里的鮮花又是怎樣得美麗嬌艷呢?小組合作的氛圍、孩子與生倶來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了他們說話的欲望。學生思維活躍,爭相發(fā)言,短短的幾分鐘內便能說出一段段生動、形象、語句優(yōu)美的話來。之后我讓他們把說的寫下來,使說話和寫作相結合。我們不僅可以像學習《金子》一文時抓住文章中想像的空白練習說、寫,對于一些詩歌、散文、說明文等題材的文章也可以在了解了文章的寫作特點后讓學生模仿寫;學習了一些寓言、童話等敘事性文章后可以讓學生想像續(xù)寫;閱讀了一些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作品后可以寫寫讀后感。只有適時有效地開展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學生語言的內化才會水到渠成,學生的語感才會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 當然在語感的領域中尚有許多課題有待我們去探索,語感的形成也不是立竿見影的訓練,而是來自長期反復的語言實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立志在此方面繼續(xù)努力,將所學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爭取更大的收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