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
摘 要 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道德素養發展狀況,是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重要指向。基礎教育時期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有必要對他們施加正確的教育和影響。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追求自由、渴求知識,此時一旦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興趣和行為習慣,將對其優良道德素養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研究和探索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本文針對目前我國教育現狀,闡述了學生道德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個方面分研究析了學生道德素養培養方法,試圖探討出培養學生道德素養有效途徑和模式,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 學生 道德素養 培養
引 言 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在于使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以往在以行為規范教育為基礎,對廣大學生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訓練,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訓練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它主要表現為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有時注重短期效應的多,偏重表面形式的多,從而造成了活動的主題層出不窮,活動的進行轟轟烈烈,活動的樣式變化多端,而活動的效果卻很少有收獲。比如講,學校的值周班制度、衛生制度、值日生制度、競賽制度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都開展比較好,但是同學在校園以外的公共場合講粗話、亂扔廢紙、損壞公物、違反交通規則的情況依然存在。筆者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癥結在于: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沒有從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的高度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忽略了對學生的行為賴以生存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工作,要提高全體學生行為規范意識,首先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以身立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當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我把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前總是認真備課,多角度思考,在備語文教材的同時,注意備班級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觀,著力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道德素養的最佳結合點,力求做到水乳交融,使道德教育附著有物(或知識點或訓練點),從而盡最大可能地觸動學生的心靈。現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談談: 1、 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 古人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了傳道和授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起到兩全其美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要注意挖掘語文教材的人文內涵,突出教書育人。據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注意利用教材,有針對性地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其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的教育,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給學生以感化、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教完《我的母親》,我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母親的關愛,并也以“我的母親”為題寫一篇作文,在一個特別的日子(如母親的生日)里念給母親聽,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2、 落實于與學生心靈的交流之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教育者在明確了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后,要善于鼓勵人去努力實現他的理想。”為了鼓勵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教育者要將工作做細,并時刻落實到與學生的交流之中。 作文、隨筆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學生在其中盡情傾吐自己的心聲,揮灑自己的才情,教師則可通過評改,欣賞到學生世界的豐富多彩,也可以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指導。 3、 落實于教師的以身作則之中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尤其是語文教師,在塑造學生心靈方面更負有特殊任務。以身作則,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如文明規范用語、不亂丟垃圾、不抽煙、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教師嚴格做好,本身就是學生極好的表率了。試想,如果我們具備了崇高的人格形象,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們還會擔心學生的道德教育嗎? 二、學生課外生活對道德素養的發展至關重要 1、課外生活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學生課外生活的方向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體、思想、品德、心理、智能、道德素養的發展。健康科學的課外生活,能促進青少年開闊眼界、了解社會、陶冶情操、發展特長、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學會審美、學會律已、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對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可以說,加強學生課外生活研究,無論對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健康發展,還是對于社會文明進的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學會四個“關心”是培養良好道德素養重要途徑。 (1)、學會關心他人,包括學會關心集體中的他人、同學、老師等。同學老師每天都朝夕相處,作為集體中的個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學會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弘揚“我為人人”的風尚。在實踐中我采用了“誘導法”利用班級學校中家庭比較困難或家庭不幸的同學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心。拿出自己的零用錢,放棄一次品嘗麥當勞、肯德雞的機會,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幫助身邊的同學戰勝困境;利用5.12汶川大地震的時機,發動學生拿出壓歲錢,給山區學生買一本書。以此在校園里創設溫馨、和諧、平等、友愛的人際氛圍。其次采用了激勵法,對于學生中能樂于助人、友愛團結的先進事跡和個人常常予以表揚。 (2)、學會關心家庭,孝敬長輩,為家庭負起應有的責任。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對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關愛。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能愛他人,愛國家,愛人類。為此,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把家務勞動的情況作出自評,家長復評,作為品行等綜合評定的依據。又如要求學生記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禮物,給父母一個驚喜。結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好象一下子懂事多了。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孝敬父母和關心父母的快樂。讓學生學會珍視親情,學會善待家人,進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愛心推及他人和社會。針對有些同學在家中的特殊情況,我還把這種教育推及到家庭,讓家長配合教育學生。 (3)、學會關心國家,即關心國家的大事,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作為重點中學的學生,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一直以追求高分數為目標,學校也往往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學生只埋頭讀書,不關心政治、國家大事,孤陋寡聞。認為這些與考大學無關,學之無用。所以不少學生可以滿口流利的英語,可以考出高分,但缺乏愛國熱情。為此,我結合建國、建黨周年的活動,進行了偉大祖國成就宣傳活動,要求每一位學生收集資料,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并利用歷史學科的有利條件,通過學生編成的歷史小報,向全校展覽,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又進行了興趣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結合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讓學生從身邊尋找變化,舉辦了一次《我身邊的新變化》征文比賽;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養成了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發展的好習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學會關心社會,即關心社會的人和事,包括相識的和不相識的,直接參與和未參與的。作為一位公民,應具有公民的意識,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校團委志愿者服務隊在雙休日和寒暑假日走上街頭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社會較好的評價。此外,還要關心環境、自然、生態乃至地球。關心人類命運是關心的最高層次是終極關懷。注重組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環保的關注,利用校內宣傳欄進行有關環保知識的宣傳,以增強環保意識。 三、家庭教育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1、重視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正確認識。 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些家長,他們往往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把一切都交給老師了,自己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師的事。針對這個種現象,我們首先應轉變家長的這種不正確的觀念,通過交談、講座、書面聯系、向家長推薦一些談家教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慢慢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2、重視教給家長進行家教的方法。 家校聯系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爭取家長的配合。然而家長畢竟一般都不是教育工作者,許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與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家校聯系時,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導,要指導家長怎樣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切實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我們可以利用家長會時間集體指導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何培養孩子做個實實在在的人,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如何配合和幫助學校搞好教育等;可以通過家訪、寫便條、通電話、請家長來校等方法進行個別輔導,針對家長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可以被家長所接受的建議,指導家長解決問題。 學生的道德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期不懈地關心愛護學生,教育他們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積小善而為大德”,在實踐中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己,加之學校和家庭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就會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四、結論 少年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只有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才能共同完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宋崇鑫、葛大匯主編《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 2、羅樹華等編《教師能力學》 3、G·馬丁·妮普著 曾伏華、李扉南等譯《教師成功的秘笈》 4、賈曉波主編《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