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當好農村小學教師
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無論是在文化基礎方面還是在社會見識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的小學生在文化比較豐富的城市里,他們可以經?吹叫律挛,見識面廣,而農村小學生生活在偏僻的農村里,他們每天面對的是田野、高山、河流、見識面很窄。所以,當好教師難,當好農村小學教師更難。我在農村小學任教幾年了,憑著幾年的農村小學教學經驗,我覺得,要真正當好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有“五心”。 1、恒心、人貴有恒,做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尤其如此。在學生心中,一個好老師應該威嚴而又和藹的,如果坐牢似的對學生時緊時松,學生也會時好時壞,時間久了,就不好管理了。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們都忙于干農活,沒時間顧及他們的學習,大都是靠老師管理的。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良好好習慣都來自于老師長期的鼓勵、引導,來自老師持之以恒的培訓、訓練。 2、匠心。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就像沒一件藝術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也因人而已,這一方面我一直堅持做兩件事:(1)寫教學反思,總結這一周上課情況,哪里好值得繼續采用,哪里不太適合,需要改進。(2)研究孩子的弱項,對癥下藥。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焙⒆觼砦覀冞@里學習就是為了學好知識,所以我們要負責任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發揮一對一家教的最大優勢——個性化。 3、用心。什么事,只有用心了,才能做好。在課堂上我堅持做到:講課有張有弛。因為我們每次課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農村小學教具比較簡單,我們不能讓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我們知道每個人注意力最多就二十分鐘左右。所以我把課堂化作一個個小的沖鋒,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2)在上課過程中要有講解有練習,練習一定是舉一反三。老師不能滿堂灌,別老是在哪講的津津樂道,學生的思緒早已九霄云外了。 4、熱心。我把熱心這一點用在和家長溝通上。我覺得農村學生家長不是很用心地過問學生的學習、紀律等情況。只有走進家長,明確我們教育方向。勤和家長聯系,你傳遞給家長的信息最起碼也是對孩子的關注。你關注了,家長才能放心。學習進步了,我們發個短信,表揚一下;學生這段時間表現不佳,我們大家打個電話共同尋找原因。 5、愛心。教師要愛崗敬業,要愛學生。農村孩子特別純真,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把學生當做朋友一樣溝通交往。這樣學生才會跟你更貼心、更信任你聽你的話。 二、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全才的教師。 我國進行課教改已經幾年了。這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我在語文教學方面我體會較深。新教材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著眼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現代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漢語性一體具有很強的可朔性。新教材顯示的這些特點。所以,作為一名農村教師,除了有精深的的專業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高度的責任感之外,還應具備以下素質: (一)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農村相對城市而言,信息比較閉塞。教師必須注重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講課時滲透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學生在給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質疑有一個豐富完美的解答,這樣學生就會學的滿足滿意。同時還要注意課文閱讀教材的廣泛性,使教材承載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歷史及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使用語言的同時,還將接觸到許多注入天文地理、文化藝術、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識和未知領域。若老師孤陋寡聞知識面窄,在教學中就會捉襟見肘,被動應付,就不能應付自如,舉一反三。 (二)左右逢源,多才多藝,就語文課而言,它重實踐運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得明白,說得清楚,看得透徹,寫得生動,思想正確,新教材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如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是我在黑板上刷刷幾筆畫了大龍蝦、章魚、海參幾幅圖,讓學生直觀;教二年級語文《春天在哪里》時,我唱了一首《春天在哪里》的歌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思想內涵。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課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給學生創造一個直觀、具體、新活的語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電化教育手段外,教師可把書本知識轉換成悅目的圖文信息,我還把課文編成話劇,故事小品。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參與中鞏固知識,培養語感,使課堂有聲有色,情趣橫生。 (三)多動腦筋,勇于創新。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動,參加社會活動是檢驗和鞏固課文知識的最佳方法,時課堂教學的延續。多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到學習的實際價值。 三、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要善于發揮農村優勢,拓展農村小學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平臺上,鄉村學校在條件性課程資源方面處于弱勢,但在素材性課程資源自己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們鄉村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彌補村教學資源的不足,縮小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 (一)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每所學校的課程資源都是豐富的。那么,教師怎樣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是學校變成不只是學生讀書的地方,而且是學生的生活地方呢? 1、廣開思路,開發有限設施的多種功能。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廣開思路,靈活多樣,創造性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有限的的多種功能。以語文課程與科技活動課程為列,在科技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作品的多種功能。如《理想的風箏》這一課中講到:他的風箏各式各樣……于是老師們把學生們在科技活動課上精心制作的風箏請上了課堂:有最簡單的“屁簾兒”,也有三四米長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組成的風箏…… 2、激發熱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們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驗證的成功學習方式,自己的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契機。如上《保護莊稼好兵衛》一課時,對于城市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對青蛙就很陌生,但在農村的青蛙是常見的“有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于是,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興趣作業: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可以親自去田里看看,可以問爸爸、媽媽,也可以找有關“青蛙”的圖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經過搜集,同學們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點,,還知道了青蛙小時候是蝌蚪,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它知識。 (二)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笆挛锏拇嬖谕l展必然同其所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蓖瑯。學生的發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發現、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1、結合農家中的課程資源,使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相結合。孩子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過了,對它們外型特點和生長過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對城里的孩子也許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體。”的表面。記得去年我的表姐帶著她8歲的兒子到鄉下探親,他兒子指著路旁的禾苗問道:“媽媽這些水草為什么長得這么整齊啊?”同姓的人不禁開懷大笑,這也許是他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緣故吧。而禾苗在我們鄉村田野隨處可見。當交到這一冊識字(一)第2課時,文中的“禾”就可以結合學生所見,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外形特點以及種植方法(為什么要“整齊”)等。實踐告訴我們,鄉村孩子的見聞也不少,鄉村特有的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2、憑借學生的經歷體驗,是理解課文與切身感同身受相結合。學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課程資源。他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見聞、失學、父母打工、家庭離異,山崩屋塌……,也有做農活,捕魚、逮鳥、種蔬果的體驗和收獲。這些競合體驗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能力的鍛煉、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利用,把學生的這些經煙筒課文的感悟結合起來。如第三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講解到蒲公英媽媽、豌豆媽媽、蒼耳媽媽各有自己的辦法讓孩子們去“旅行”,城里的孩子對這些不易理解,但農村的孩子經常見到這些植物,也許還經常拿來玩呢。課堂上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就能體會到植物媽媽辦法的巧妙,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引發學生的純真情感,使文體對話與心靈交流相結合。鄉村的人際交往相對城市而言更為純真,更具有人性化。類似玉《少年閏土》中“看瓜刺猹”的農趣,“鄉村孩子”的農心,“鋤禾日當午”農活,無不隱藏著鄉村學生純真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應當善于發現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鄉村里的人們有”桃花源式的綠色交往、張揚人性的交往,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純真表達,因此更容易使文體的對話與自我的心靈碰撞融合,升華,在口語交際表達中更具有“純凈”的語鏡優勢。 (三)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的教科書無法替代的。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做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象。如在學習第八冊《小樹給死囚調查報告》時,可讓學生一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一些問題進行調查,如河水為什么便污濁,為什么空氣污染嚴重等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的表達能力。 2、開發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想情感。作為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了一個廣闊的報道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學《難忘得潑水節》時,教師可以“節”為點,引入到各種“節”或“俗”的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過節的習俗,學生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還藏著這么多知識,他們表現了極大的學習熱情。 3、積累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在學習第八冊《積累?運用八》“讀讀背背”時,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向長輩請教,收集這樣生動的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閱覽室圖書館查找,把“農語”抄下來。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會使學生的習作富有“農味”,具有個性特征和鄉土色彩,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墩n標》中指出:“各地都蘊藏著自然、社會、文人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教師要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讓課程開發領域“寬”起來,地域優勢資源“熱”起來,活性的課程生長點“鏈”起來。 1、欣賞自然景觀,培養美好感情。秀麗的山川、雄奇的古跡,都是新課程改革下最具優勢的課程資源。如在學完《圓明園的毀滅》、《鏡泊湖的奇觀》等風景篇后,為進一步學生樹立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課外延伸。將小鎮劃分為交通、旅游、田園風光等幾個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后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臺上后編寫成特寫集,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有學生介紹如下:“我校坐落在十萬大山腳下,這里既有美麗的高山田野,清純的小溪流水;還有遠近聞名的優美景觀——神馬瀑布。神馬瀑布在平龍山上,平龍山山水奇秀,風景幽雅,常在茫茫霧海行云之中!边@樣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外自然資源,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一系列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引用傳說故事,感悟傳說內涵!皞髡f”是生成“課程資源”的一個亮點。鄉村學生生活純樸真實,在他們的身邊積淀著不少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如:廣西防城地區扶隆鄉自古來家喻戶曉的“神馬射尿傳說”,北侖“五指山”的傳說……教師可讓學生深入農村,像年老的長輩、領里鄉親詢問,搜集民間傳說故事,在進行整理、編寫、交流,開展以“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活動。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我們農村小學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讓我們的鄉村教育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我們農村的孩子也變成金鳳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