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英語課程已經超越了外語學科本身研究的范疇,它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縮影。新的英語課程明確規定,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是說,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具有好的人格和人文素質;要使他們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的能力,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搜集和處理信息等,并且具有綜合運用語言與人交往的能力。
隨著全球進程化的加快,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語言。當一門語言取得國際交往的標準語言地位時,我們只能遷就它,掌握它,進而利用它,此為上策。隨著教育從應試模式向素質型﹑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步伐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觀念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當今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陣地。所以,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棄舊汲新,培養出新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我們老師的首要任務。那么應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呢?下面就略談幾點本人的想法: 一、激發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內在驅動力,教師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用興趣來激活他們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妙用體態語言
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正確﹑適當﹑自然協調地運用體態語,藝術地運用表情﹑手勢﹑眼神及身體距離,能有效地幫助組織教學,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微笑”是貫穿始終的表情,用微笑環視教室走進課堂,隨著一聲“Good morning”或“Hi”,便開始了課堂教學。隨著課堂教學的開展,自然運用體態語來配合教學,如通過面部表情去吸引學生,用點頭或幽默的動作給學生以鼓勵﹑勇氣或提示。在教hungry﹑full﹑tired﹑sleep這類單詞時,教師先用夸張的動作引出,使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然后讓學生在邊學邊動中操練,當在教授happy﹑sad﹑cry時,則可以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夸張的表情和動作,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創造了輕松的課堂。
2﹑精心組織游戲
根據兒童“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小學生英語教學要創造新穎多樣﹑富于啟發性﹑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和游戲,來喚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達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接受和參與的活動。根據教學要求,盡量把傳授知識和游戲融為一體,設計一些適合教材的游戲。比如:學習了有關顏色的單詞后,可以準備一些彩色鉛筆和其他各種顏色的物品,放在一個大盒子里,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來。老師說:“Show me a green pencil.”這的學生按聽到的從盒子里拿出相應顏色的東西,全班同學說:“Yes.”或“No.”;又如教完數字1至10后,可以設計一個“Who is missing? Can you guess?”的游戲。在游戲的同時,我還引進了獎勵的激勵機制,對獲勝的同學分別獎給一些小紅星或小紅花等,以此來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把學習推向高潮。
3﹑善用英語歌曲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歌曲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鮮艷的花朵在課堂上綻放吸引著孩子們求知的目光,熏陶著孩子們美麗的心靈。許多英語歌曲簡單易懂﹑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旋律優美,內容生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再加上適當編排的動作,也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的巨大動力。才外,音樂的美妙旋律極大的促進了兒童對歌曲內容的記憶,讓學生學的輕松﹑開心,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樂教于學。
4﹑建立小組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為開發學生的個人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從這種意義上說,強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無疑是英語發展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組織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動力推動學生積極不懈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特別是在閱讀短文的教學中,我把聽﹑說﹑讀﹑寫4能相結合,充分運用競爭機制,小組競賽的形式,將學生應該理解掌握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小問題進行小組競爭,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各個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樂于參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能力。
英語是一門用來交流信息的語言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把書本上抽象枯燥的東西變成具體并是有趣味的實踐性的東西。這樣才能達到一個圓滿的教學目標。這種改變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表面膚淺記憶變為更深入透切﹑永久性的理解記憶,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英語的反應敏感能力,使書本上抽象理論知識活起來,真正成為一種交通工具。這樣就可以打破傳統澆灌式的僅僅你講我記,你寫我抄和課堂忙于紀錄,課后忙于背誦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
利用圖片,模型,頭飾,木偶,面具等實物,寓教于樂。例如:教“What about…?”這個句型,準備紅,藍,白三件衣服,掛在教室前面。講課時,把事先安排好的A﹑B兩位同學叫到講臺前,同時說,“Let’s go shopping”A,B同時說,OK,OK,接著老師走到衣服前,帶著建議的口氣詢問A,“Do you like the red?”A高興的說:“Yes,I do”接著又問:“What about the blue?”A不情愿的說,“No,I don’t”最后又指著白色的問:“What about this one?”A不假思索的說:“No,I don’t”。接著又帶著詢問的口氣問B:“What about you?”B即刻回答,“I like the bule one.”然后把“What about…?”寫在黑板上,用漢語解釋下,學生的印象就深了。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持久的注意力,又把書本上的理論東西拌出來于實際生活中,讓每個學生都去參與實際運用,得到鍛煉,獲得了成功。
還可以運用表演情景,豐富教學內容。小學生的表演天賦比較高,教師應該積極引導他們發揮折中才能。特別在課文對話中對一些現實生活的描述上,可以請小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例如,3B Unit 8 I’m hungry中第一部分的教學中, I’m hungry, I’d like some bread,I’m thirty,I’d like some juice,sounds good. No,thank you.上課把常用的 Some bread,juice ,a bar of chocolate,a carton of milk 等各種實物,在小學生掌握好的基礎上,請他們進行表演,這樣不僅使他們熟練掌握課文中的句型,而且還能夠用所給的實物造句,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散。 如此,整個課堂就變的活潑了,學生的笑聲多了,掌聲更響了。同時課堂老師的“獨唱”少了,師生的“合唱”就多了。這樣,不僅是課文,還有學生自己,甚至我們老師也都能變成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變化的主體,教師是變化的客體。所以課堂上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語言實踐,老師充分調動和發掘學生的潛能,才會有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那么要想充分發揮﹑調動﹑挖掘學生的潛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向學生導明課堂目標和學習任務。只有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并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指導,學生才能發揮出自己的主體作用,主動參與課堂語言實踐來圓滿的完成學習任務,以至更好的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2﹑要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建立一種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英語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要盡量做到讓師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知識,在運用中形成技能,在實踐中提高能力,在合作中發現﹑解決問題。如果課堂上學生總是處于一種完全受支配的地位,而老師居高臨下,那么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無法調動起來,課堂教學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英語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平時只要學生取得了哪怕是一點點的成績都要進行表揚。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就要加倍鼓勵。多肯定,少否定,不斷增強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以便進一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3﹑要盡量給學生一個樂觀﹑開朗﹑情緒飽滿的課堂第一印象。我們知道,“良好得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節課要想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熱情洋溢﹑生動活潑﹑和諧的課堂氛圍,那么老師的課堂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如果老師把課外不愉快的心情帶入了課堂,那么這種無聲教學語言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參與心態,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靈感發揮。
4﹑靈活處理好課堂中的冷場,切忌責怪學生。課堂討論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難易適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不要難到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有時一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學生跳一跳還夠不著,這時老師就要意識到問題是否太難,應盡快為學生搭梯子,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讓學生去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去達到預期的目標。
5﹑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使知識﹑趣味融為一體。從心理學我們知道,不斷變化的刺激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集中。某一種形式的教學剛開始時也許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但是時間長了就有可能產生超限抑制,學生課堂就會走神。所以采用不斷變化的教學形式是保持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手段。例如,朗讀課文的形式可以采用老師讀,學生單個讀,學生小組讀,全班集體讀等形式;若平時一般是先聽后讀,那么偶爾也可以讓學生先讀,然后再聽,以對比糾正自己的語音﹑語調及連讀情況;對話形式可以有學生之間對話,師生之間對話,小組之間對話,男女之間對話等等;對課文的復習可以有背誦﹑復述﹑轉述表演等等形式。當然,對教學形式的變化我們要掌握一個度﹙即不可過分追求形式本身的變化,而脫離了教學目標和要求﹚。總之,課堂氣氛要力求充滿情趣,使知識﹑趣味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英語。
四﹑注意教學中的表揚與批評藝術
教師的表揚﹑鼓勵,能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成功感。很多調查事例也證明:在表揚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尤其對后進生,一句“How clever!”“You come to the point!”“You say clearly!”“I agree whit you.”或者獎勵一顆小紅星,這些表揚猶如黎明的曙光,給他們希望,能讓他們克服挫折感和自卑,建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進步﹑發展。但批評易使學生反感,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一定要講究藝術。教師進行批評教育時,一定要維護學生的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教師在委婉地指出錯誤后,還要加以鼓勵,激發學生改進的熱情。
課改能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心理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大部分學生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把奮斗目標付諸于實踐中去,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相信我們在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和學習后,能為教改的輝煌明天增添一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