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苦樂情——我看基礎美術新課程 [內容摘要]:基礎美術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及中國美術文化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基礎美術教育應與時俱進, 適應時代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中國美術文化的發展。傳統的美術教育已落后于時代的步伐,需要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通過制定新的課程標準來實現課程改革是關鍵。本人在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由困惑、學習、實踐到取得初步成效,體會到新的美術課程標準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美術教師要與新的課程同步,就要從多個層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要充分認識“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的重大含義。自覺地、積極地、勇于承擔起為振興中華民族培養高素質的國民的使命和天責。 [關鍵詞]:課改 基礎(小學)美術 困惑 實驗成果 基本素質 [正文]: 基礎美術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及中國美術文化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但也應看到基礎美術教育存在許多不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弱處,因而,基礎美術要實行改革才能與時俱進。基礎美術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主要是通過制定新的課程標準來實現。《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下稱《美術課程標準》)適應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及時頒發并進行實驗,這讓參加教學工作時間不長的我有幸逢上難得的課改實驗好時機。 一.苦變樂在于學習、實踐、總結、提高過程中實現 首次與課改“親密接觸”,我感到困惑,何處改,改什么?況且校領導親臨聽課,于是,我按《美術課程標準》及吸收同事的經驗談,硬著頭皮,抱著成功的心情,大膽實驗。當時上的那堂課是小學一年級的《藍天白云》,我試著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學邊玩,他們高興至極,盡情講話,互相指笑,自我夸獎也夸獎他人的畫,有的還在手上畫畫勾勾,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手、臉、衣服滿是顏料。這種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以及雜音多、亂,就是小學生的美術殿堂,是課改實驗?我困惑!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并促進理論的升華。帶著復雜的困惑心情,我多次通讀《美術課程標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21世紀素質教育實施全書》的有關章節等,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小學美術課改培訓,聽同行老師的課改課,認識到了《美術課程改革》具有的原則性、導向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體現了新的課程觀點和教學觀。它給美術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也為美術教師的教學新理念和新方法的開發提供了發展空間。《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人的培養目標的調整和培養方式的轉變,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對未來的挑戰。基礎美術課程的改革定位于人的美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整合,是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圍繞人文主題在具有游戲傾向、審美方面的美術活動中學習美術,形成“感知、欣賞、創造、表現、交流、合作、知識、技能”等藝術能力,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提倡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愉快學習、自主學習、綜合學習、活潑學習、創新學習,造就學生的基礎美術素養、審美素養,讓他們樂學、愛學、會學,從而形成有益于社會和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育理念的轉變,新理論知識的吸收,對新教學模式的認識,轉變了我以前的育人觀和傳統的“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達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以及課堂求穩、靜、聽話,學生依樣畫葫蘆,不許越師道雷池一步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轉變了以往的美術遠離人的素質的培養,脫離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做出個人決策所必須的對美術科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學中,我邊學習,邊實驗,不斷學,不斷實踐,使我對小學美術新課改由困惑進入理解,在走進較清晰明白的境地。如由偏重教師為中心的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轉向了重視課堂內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互動教學,著眼于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有組織、有次序,即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而又不亂,學生互動,師生互動而又使學生自主創新,緊扣本課教學目標。 經歷困惑而苦至經奮發學習,勇于實驗,獲取課改新知識和取得初步效果的過程,也是我對《課程標準》的深刻認同和對自己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的過程。對基礎美術教育改革在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中的地位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記得上《五彩繽紛的花朵》時,為“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我設計了充分體現《美術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美術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的新理念,按這課“欣賞、評述”領域,基于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評述能力的認識,我在進行“欣賞、評述”活動后,跳出《課程標準》的框架(課標“欣賞、評述”領域的實施建設中,沒有要求學生有創作活動,只需“賞”和“評”的活動)設計了兩個體驗活動,旨在讓學生在玩中內化自己已獲知的豐富經驗,在快樂中再度感悟,加深藝術感受:(1)涂色體驗。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喜歡的花朵色彩,這個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2)“妙筆生花”,是用身邊的廢紙印出五彩繽紛的花朵。這個活動可以讓有潛質的學生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同潛質的學生在活動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在《美麗的紙拖鞋》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遵循課改新理念,大膽的設計,讓學生自己觀察,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合作交流,這樣,課堂頓時“亂”起來。我發現,這“亂”是他們大聲、小聲討論怎樣制作小拖鞋,有的正忙著試做,未做的同學看他人先做而自己后為,做完的同學之間相互評論指指點點,有的幫助未完成的同學,特別是很多同學都自信自己的作品是最美的而大聲叫著:“老師,過來看我的!”有的嚷著“老師我做完了!”“老師,他做錯了!”但嚷叫著的同學都很守紀律。我邊過去邊看周圍同學的作品。有的同學還試著穿上自己“生產的產品”或“實物交換穿他人生產的產品”。這堂課,我真實的看到了學生合力互助、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創新學習的場面,而我對他們進行了一番鼓勵表揚后,他們歡呼雀躍的神態更使我難于忘懷。假設,按照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讓學生死氣沉沉、規規矩矩,依樣畫葫蘆、照書臨摹,就不會有這種全方位的學生素質提升場面的出現。同樣,上《吹泡泡》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玩“吹泡泡”的游戲,隨著五彩繽紛的泡泡在教室里飄起,同學們沸騰起來了,有的吹,有的扇,有的抓,這樣,學生不僅直觀地觀察和感受到吹泡泡時的動態、表情及泡泡的形狀和色彩,并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使接下來的美術探究和創作也成為一種樂趣、一種愉快。對“白花齊放”的作品我也給予肯定,使學生充分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體驗美術創作的興趣,愛好上升為志趣并轉化成持久的藝術情感和態度。 二、實踐《基礎美術新課程》之我見 通過課程改革新理念的學習,我體會到課程改革帶來的是世界學校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我國也要按照這個趨勢加快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持久發展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同行的老師們,只有盡快調整行為,轉變角色,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基礎美術新課程同樣對本課程老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學模式及方法等,這就使美術教師基本素質面臨新課程的挑戰和為適應課程改革強化、提升本身的修養。 首先,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美術課程標準》第一頁中明確指出:“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素質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強調轉變教育觀理念,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組織教學脫鉤,樹立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理念,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在發展需求和潛力開發方面和美術教學相吻合,實現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第二,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美術作為人類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應充分認識教育功能,在教學中把美術教育定位到人文教育,美術文化教育的層面上來,加強人文色彩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引導學生在廣泛的美術文化情境中活動,生動、主動地學習美術。 第三,要發揮美術學習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特點。美術貴在創新,創造是美術的生命。老師在美術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最大限度地使其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創造性的特點,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研究學生學習方法為前提,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基礎,遵循美術教育原則,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學生的天真和童趣,采取多種方法,不斷探索新型模式,積極營造開放的、多元的、合作的、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設計好教學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準備一些有價值、能激發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產生探究意識與實踐,并及時自然地呈現,讓學生自覺地融入知識的海洋,探究未知的世界,提高整體的思維能力和素質,促進思維方式的不斷優化。 第四,教師自覺調整教學行為,以適應《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美術教師,要認真反省傳統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一般的教學行為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作業、作業展評、課堂小結等幾個環節等與《美術課程標準》的“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學習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課程標準》第一頁)的原則區別。顯而易見,作為走進新課程的美術教師,需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重新審視,與新課程標準作一番比較,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適應美術新課程的變化和要求。 第五,轉變教師的角色,適應《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學方式的創造者。長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交流方式是問答方法,缺乏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按新課程標準要求,必須打破課堂的寧靜,教師走下講臺,走出教室,利用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師生之間獲得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的和諧的、互動的師生關系。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有一個基本思想: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就明確指出了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及研究他們的差異,以此為依據,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促進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面對新的教材內容、新的課程規范,教師去了解信息、查閱資料,在教學中遇到困惑或不明情況,有針對性的尋找原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在美術新課程的教學中不斷地發現新的認識,感受自身的價值和肩負的重任,逐漸形成強烈的教研意識、創新意識、勇于實踐,將會把自己錘煉成意氣風發的創造型教師。正如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你就應該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我參與美術課程改革實驗,由困惑、學習、艱辛實踐到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所上的班級美術課都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得到了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事實證明,只有認真遵循教育規律,在課改中勤學、勤實踐、勤總結提高,自己才能與課改同步,也證明了新的《課程標準》完全適應時代對未來高素質人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需求的培養目標要求。“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只要認真地、全面地提高本身素質,一定會為民族的振興作大貢獻。 主要參考資料: ①《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001 7 ②《基礎教育改革綱要》 ③總主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劉斌《21世紀教育實施全書》第二篇《實踐探索》,第一章《課程教材改革》,第四章《教師素質提高》,第五章《教學方法優化》、《發揮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長城出版社 ④廣西美術教材主編 陳和良 《美術(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校本教研》 ⑤尹少淳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全日制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11期 ⑥《廣西教育》 2003 第9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