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親子交往和幼兒心理發展 之所以選擇這個論題,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關注的問題,我一直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以及教育方式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嗎,孩子在0-6歲時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也就為他的一生奠定的基礎,可能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父母。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有期望說明家長非常關注我們的孩子,很好。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萬一將來孩子沒達到我們的期望,家長應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孩子和自己的教育呢。放松自己的心態吧,親子交往是微妙的,孩子是家長的寫照,你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也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回報你。整個社會日益變遷,孩子將來承受的壓力也不堪設想,家長努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健康的心態,也是我們現在年輕的父母要去努力的方向。 家長和孩子的交往真是門藝術,非常需要花心思,隨口一句話或一個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心里成長。很多家長,特別是家里的爺爺奶奶最喜歡對孩子說,寶寶要乖,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才喜歡,要不然就不喜歡寶寶啦,從小就讓孩子為討好大人,來控制自己。學會自我控制自然是好,但從而也導致孩子不安全感的產生,孩子為了不讓家長不喜歡自己,寧可放棄自己的活動自由,來滿足家長的控制目的。其實,孩子的安全感是建立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 1.要有和諧的家庭生活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對于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2、母親要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穩定,心態積極。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前段時間我給我們無錫當地的育嬰雜志《你好寶貝》投稿,雜志封面選了我家小寶寶的百日照,小寶寶現在九個月,四月底雜志面市,其中刊登了我的孕期感想給準媽媽分享,題為幸福媽媽從積極心態開始,其中明確講到母親的孕期的心態直接影響胎兒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我的小寶寶因為是第二胎,我的年齡也到了穩定成熟年齡,我的孕期狀態相對放松,而且心態積極,雖屬高齡孕婦,但分娩方式還是自信的選擇了順產,產程只有五年前第一胎產程的一半時間,我在生第一胎時也已過三十。順產寶寶比剖宮產寶寶更具安全感,而且據國外專家研究,順產會使寶寶意志力堅強。小寶寶出生后,我們在月子會所坐月子,月子會所的十七寶寶里,我的小寶寶是最受阿姨們喜歡的寶寶,漂亮乖巧,愛笑,愛講話。在一個月里會所生活中經理及其他工作人員和我相處的也非常愉快,他們都稱我為“陽光媽媽”,都說有什么樣的媽媽,就有什么樣的寶寶。雖有點標榜自己,但是我只是想以自己的切身經歷來證明,媽媽的情緒和心態直接會傳輸給胎兒和嬰兒,對于年齡稍大的幼兒來說,那就更重要了。媽媽不能隨口說舍棄孩子話,不能用大灰狼,怪獸的話語來嚇唬孩子,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做做游戲,只要花點心思,每個媽媽都是做得到的。 3.父母不能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導致了幼兒無法正確的面對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現在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孩子自然是家庭中的寶貝,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如:讓孩子適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影響幼兒的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注意出現以上的現象,這樣才能更好的為我們的孩子樹立好榜樣,樹立正確的安全感,才能使我們的寶寶在以后的人生自己做選擇。 孩子生長在這個社會,就要學會與人交往,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很容易會表現出膽怯、退縮,做什么事都不能獨立地完成,讓人擔心。這一類孩子的氣質類型屬于典型的抑郁質,膽小、善感、比較孤僻、心很細。只有詳細地分析、了解孩子的膽怯原因,再針對性地進行教導,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他們。 膽怯是一種消極心理,它使孩子不敢勇往直前,做事畏手畏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忽略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孩子自主性沒有得到發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3歲之間,是實現自主性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生活范圍更加擴大,表現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提問,愛模仿,愛做游戲,并產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得頑皮、不聽話,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如果家長不認識這一特點,總是不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 第二:家長過度批評使孩子自尊心受挫 家長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為習慣,家長不從愛護的角度去關心和幫助孩子,而采取責備和取笑的方法,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怯的心理。 第三: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鍛煉 有些孩子成長的范圍較小,從小很少與人來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拜訪親朋好友的機會,長久下來,孩子變得不知如何與人來往,怕見陌生人,怕在大家面前講話。 第四: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所致 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鬼啊等來嚇唬孩子,使其受到驚嚇,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陰影,致使孩子變得膽怯。 其實形成孩子膽怯心理有很多原因,每個家庭不盡相同,我做為母親也不例外,我的大兒子,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從他兩歲半的入苗苗班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他入學年齡太小,又一直跟著我長大,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突然一下離開我進入集體生活會讓他很不適應,導致他沒有安全感造成膽怯心理,不愿意和老師小朋友交流,更不愿意在大家面前發言,表演節目。其實當時的大寶寶語言能力發育的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經常和爸爸打電話闡述每天發生的事情能夠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我就以我的大寶寶為例來說下如何來幫助他克服膽怯心理的。 多給孩子一些自我空間,自理能力鍛煉的機會 我非常贊同家庭教育專家小巫的育兒的育兒觀,她著有《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做主》等等。小巫強調,兒童的自信來源于生活的獨立自主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其實也是承擔責任的能力。我大兒子西西,在動手能力上我一直是非常關注的,首先表現在自理能力上,自己穿衣吃飯其實在一歲多就開始慢慢培養,大些時就讓他刷牙洗臉, 他看到我洗衣服,覺得特好奇,我就給他嘗試洗衣服的感覺,教他洗衣方法。只要他有興趣的家務活,在安全的條件下都讓他去嘗試。他在苗苗班時,對使用剪刀很有興趣,我就讓他剪各式材質的紙張,最后一不留神,他把家里的大床單對角線剪了一個大叉,我只能告訴他,西西剪得很不錯,但只能剪一次床單哦,要不然我們睡在破床單里會很不舒服的哦。嘗試過剪床單滋味的西西,之后再沒剪過床單。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孩子嘗試獨立生活的開始,雖然不能立馬讓孩子變得自信,但在今后長遠來看,還是對孩子有著重要意義的。 2.盡量給孩子多的社交圈 現在獨生子女多,家里除了祖輩父母接觸,和同年齡小孩交往的機會不多,只有靠父母的引導來幫助孩子,我是經常帶著西西走親戚和好友家中的,之前我從事銷售工作,所以在外地有一些好友,暑期我會帶著寶寶去外地拜訪好友,一來可以作為旅游讓孩子增長知識,二來可以讓寶寶和不同地域和性格的小朋友學會相處。 3.要及時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我家西西做事小心謹慎,這是他的優點,但這樣的個性同時還是阻礙他大膽嘗試陌生新鮮事物。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對這類孩子來講,特別重要。我倆外出過程中,盡量讓他幫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我提物品,就餐時請他幫我問服務員索要餐巾紙或者請服務員來買單等等,然后我會及時謝謝他幫我做事,稱贊他是小小男子漢。他會覺得自己像個小大人,很有用,也很開心。 4.在教育上要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耐心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想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設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需要學會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有時孩子的一個缺點,看似缺點,其實是孩子的一個成長階段。對于我們這樣的看似內向的寶寶,就不要隨意給他扣上一個內向的帽子,這樣的寶寶也有他的優勢的,做事認真專注,有耐心,邏輯思維,分析能力都很強,也有責任心。雖說不夠大方,看似信心不足。其實只要家長好好引導,他的表現力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的。我對我的孩子也一樣,一直充滿信心,他現在已經是大班的孩子,表現力還不是很強,但我從不認為這是個大問題。繼續我的教育風格,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時間,這對孩子和父母來說把壓力減到最少,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最后,我還是想用去年春晚上的一首兒歌歌詞來結束這次的論文,爸爸媽媽如果你們真的愛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愛我你就抱抱我。親子關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孩子會將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帶入與他人的互動模式當中。所以,愛您的孩子,請多陪陪他,多親親他,多夸夸他,多抱抱他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