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期望效應
內容摘要:期望是指一個人根據對自己以往的經驗和期望對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時間里預期其能夠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需要的期待和向往。期望效應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效應。是根據古希臘的一個神話命名而來。教師期望效應是指教師的期望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
關鍵詞:期望(Expectation)、期望效應(Pygmalion effect)、教師期望效應
一 教師期望效應有什么用?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個教師運用期望效應把“爛泥扶上壁”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小剛是一位自控能力較差,紀律較散慢的學生,在初二時,被學校警告處分,操行評定為“差”。升上初三后,新班主任發現他思維能力強,但學習無精打采,成績一般。經過接觸談心,他向班主任透露:“我是操行差生,重點中學肯定不會錄取我,努力有什么用?”癥結找到后,班主任鼓勵、期待小游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學習、操行的落后狀態,相信他能成為雙優生,而且根據他勞動積極的特點,讓他挑起衛生委員的重擔,當他工作有起色時,班主任除了及時表揚肯定外,又交給他新的任務,讓他與“雙差生”小韋結對子,學習、紀律上“一幫一”。可他卻懷疑:“我連自己都管不了,能管好別人嗎?”班主任肯定地回答:“能”。期望他通過幫助別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期末,在班級設立的“五佳”評選中,他脫穎而出,班主任獎給他一座“奔馬”,期望馬年出生的他,日后能成為一匹千里馬。在同學們的一片熱烈掌聲中,手捧“奔馬”的小剛流下了熱淚。“不能讓熱愛自己的老師失望”成為小剛良好行為的刺激源,刺激他抑制自己的不正當行為,按老師的要求不斷進步。 這個故事里的小剛在班主任的期望中,一步步地從散慢、逆反、自卑轉變為自律、自信、自強。下學期初,他參加了班長的競選活動,得票最高,成功地當選班長。為了使他的學習潛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班主任又把他推薦到數、理、化競賽輔導小組內,把他培養為競賽尖子生,但后來他卻申請退出競賽輔導小組,怕因參加競賽輔導而影響中考成績,班主任又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競賽與中考的互促關系,鼓舞他奪取全國競賽獎。后來小游理、化兩科都獲得全國競賽二等獎。由于班主任發揮教師的“期望效應”,使小游這位操行“差”等生,一躍成為中山市優秀班干,成為當年學校中獲得市以上獎勵最多的“雙優生”。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 大量的事例都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潛在的深刻的定向作用。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熱愛每個學生,避免由于低期望而對學生忽視、否定、貶低。因為與高期望導致積極的教育效果一樣,低期望將會導致消極的教育效果。 說到現在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師期望效應呢?
二、什么是教師期望效應 期望是指一個人根據對自己以往的經驗和期望對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時間里預期其能夠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需要的期待和向往。 期望效應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效應。是根據古希臘的一個神話命名而來。說的是國王皮格馬利翁(Pygmalion)發現了一塊難得的好石,晶瑩剔透,令人愛不釋手。于是國王將石頭雕成一尊美麗的少女像,每天早晚都含情脈脈地長時間凝視少女像,期待著石像能變成真人。國王的誠意感動了上帝,鍥而不舍的期望產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國王欣喜地發現美麗的少女已端坐在他的床前.有時候,期望就是具有那么一種神奇的力量,從而產生令人難以想象的結果。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教師期望效應是指教師的期望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有一個例子形象地說明教師期望效應的實質。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Rosenthal)和賈可步森(L.Jacobson)來到舊金山奧克學校(Oak School),在各個年級抽初個班,進行未來發展的預測。測驗之后,他們將一份最佳發展前途者名單悄悄地交給老師們。并再三叮囑不可向學生們泄露。8個月后,心理學家返回學校進行了一次切實的測驗。結果表明,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和智力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而且精神開朗、活潑,個個充滿自信與幸福感,并與科任老師建立了融洽的感情,尤其是原來一些后進學生的進步更為明顯。是心理學家料事如神?出乎意料的是,專家坦率地宣布,上次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抽取的。這一效應被譽為“羅森塔爾效應”。 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合理的實施期望效應呢?
三 教師如何合理地實施期望效應 (一)教師期望主要是通過教師行為來傳遞。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地了解哪些行為與高期望相聯系,哪些行為與低期望相聯系,時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以親切、和藹的態度、言語和行為為學生創造溫暖的心理氣氛,而不應以冷漠、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應該對學生正確、合理的意見及良好的行為及時予以表揚,對不良行為予以批評,但批評不可過度,如學生在錯誤回答問題后,更多的應是鼓勵而非批評;教師應經常承認、修改、應用、比較或概括學生的意見,采納學生的意見,不應忽視學生合理的意見;教師應經常向學生提供較多、較難的教材,以提高學生的期望值;教師應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問題,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感水平;教師應與學生密切交往,促進期望效應的實現。
(二)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要掌握度的問題,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學生因為無法承受老師過高的期望而選擇逃避學習,這樣可能適得其反,而有些學生因感受到老師較低的期望而放棄學習,從而每況愈下,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提供學習結果清楚、具體、及時的期望信息,特別是對于中學生更是如此。教師如果給某學生提供一個抽象的、不具體的期望(“你會做得很好”),而不作任何解釋,學生就難以從反饋中知道他下一步應做什么,以獲得成功,也不會做出最具有效應的努力歸因。及時的期望也是最重要的,必須使期望緊隨個體的學習結果。如果期望與作業結果相隔的時間太長,期望就會失去其動機和信息價值。最后,必須提供經常性的期望,使學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2)將教師的期望合理地運用于表揚和批評中。教師在運用表揚和批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恰到好處,既要賞罰分明,又要以理服人,這樣才能收到期望效應。總的說來,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三)處理好明示與暗示的結合.處理好明示與暗示的關系,是實施期望教育法的重要技巧,一般來說,對群體而言,明示多與暗示,而對個體而言,則暗示多于明示。如上文中提到的某女生,我對她的信心激勵更多的是通過眼神、臉部表情、甚至肢體語言來表達。有時則通過與別人談話時側面流露出對她的肯定,巧妙地讓別人轉達,把老師對她的信念讓其從理念到情感全部接受,最終化為自己對自己的激勵信念。
(四)期望的傳遞.運用期望效應,最根本的環節是期望信息的傳遞,而教師期望信息能否有效地傳遞給學生,關鍵在于教師期望信息傳遞的行為傾向。為此建議教師采用如下行的為傾向,向學生傳遞期望信息,以達到理想的期望效果1.情感投入式:即以真摯的師生情感去形成期望信息傳遞的行為傾向,讓學生從融恰的師生情感中獲取教師期望。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以誠相待,充分理解、信任、關心學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起學生心理共鳴,才能在師生間架起期望信息傳遞的橋梁。2.目標激勵式:即把教師期望化解為具體目標,以充滿希望和鼓勵的態度展示給學生,可采用“目標確立--強化參與--激勵導向”的方式。如對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目標和相應的激勵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達標活動。3.實踐磨練式:即按教師期望,設計系列活動,在富有意義的實踐磨練中把教師期望遷移默化給學生,可采用“確立主題--方案設計--學生參與”的方式。如可設計報告會,講座、調查、模擬演示等系列實踐活動。另外也可利用此方式向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培養意志品質和自理能力。4.評價誘導式:即通過對學生中發生的典型事例或一些焦點問題的評價,把學生引向教師期望的方向,可采用“選擇事例--確立教育--學生評議--選擇誘導”的方式。學生對許多問題認識模糊,脫離教師期望,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從模糊的認識中引向教師所期望的方向。如可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實際,教師選擇一些事例,確立教育主題,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從多角度談自己的觀點,從中擇優予以評價誘導。5.榜樣啟迪式:即通過樹立典型榜樣,以榜樣的力量啟迪學生形成與教師期望相吻合的自我期望,可采用“創優活動--樹立典型--宣傳激勵”的方式。諸如開展紀律、學習、進步等單方面的先進個人評比活動、全方位、多層次樹立先進典型,使學生學有目標,趕有標兵。6.委以信任式:即以積極、信任的態度放手讓學生去從事其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在看到自我價值的喜悅中,把教師期望轉化為自我期望,可采用指明任務--委以信任--分享喜悅的方式。如組織一幫一活動;讓學生多關心別人;放手讓學生管理班級事務、組織班級活動;讓有一技之長的學生發揮特長,服務于班級等。7.善意批評式:即通過對學生善意的批評,使學生從中感到老師沒有放棄他,仍對其抱以很大的期望,可采用“善意批評--疏導教育--小結激勵”的方式。先對學生的錯誤予以批評,指出錯誤所在,面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明確期望方向,經過一段時間后,與學生共同小結,指出其進步的閃光點,予以激勵。8.非語言表達式:即通過非語言的行為傾向,將教師的期望暗示給學生。諸如眼神、表情、手勢、動作、利用書報文章、設置情境等方式。有時暗示的教育功效是語言所達不到的。暗示中包含著尊重和信任,具有啟迪“自覺”的功效,久而久之,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調控的能力。
(五)要學會與學生共享教學的樂趣 教與學是統一的活動,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名學生都渴望成功,他們會因為目標的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學會欣賞每位學生的成功,與學生共享教學的樂趣,并形成師生間相應信賴與激勵的良好期望氛圍,促使學生身心水平的不斷提高。
(六)、要以教學為主要目標 教師期望效應本是輔助教學行為策略之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會學習,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活動,再美好的教師期望也會變得空泛無力。教師一定要把教學活動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并伴以積極的教師期望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積極、主動地學習。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